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P2

  ..续本文上一页,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顺于解脱乘,此能净尸罗,亦是定方便。

  八、何谓“禅波罗蜜”31?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0a23-26):

  ※ 入禅与菩提心、大悲心、方便、无所得般若相应

  云何名禅那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自以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入诸禅,以无所得故。32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19:

  “大乘经的种种三昧,或依观慧说,或约定的内容或作用说,也有约譬喻说。”

  (二)《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7c19-189c27):

  1、自得禅,怜愍众生,令离不净乐而得禅定乐,次令得佛道乐 33(大正25,187c19-25)

  禅是波罗蜜之本,得是禅已,怜愍众生,内心中有种种禅定妙乐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净苦中求乐。如是观已,生大悲心,立弘誓愿:“我当令众生皆得禅定内乐,离不净乐;依此禅乐已,次令得佛道乐。”是时禅定得名波罗蜜。

  2、不受禅味,不随报生,为调心入禅,方便还生欲界度生(大正25,187c25-28)

  复次,于此禅中不受味,不求报,不随报生,为调心故入禅;以智慧方便,还生欲界,度脱一切众生,34是时禅名为波罗蜜。

  3、入定,人天不知所依、所缘,心不动(大正25,187c28-188a3)

  复次,菩萨入深禅定,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所缘,见闻觉知法中心不动。如《毗摩罗鞊经》35中,为舍利弗说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36

  4、禅中发大悲,心净为众生(大正25,188a3-11)

  复次,若人闻禅定乐胜于人天乐,便舍欲乐求禅定,是为自求乐利,不足奇也。菩萨则不然,但为众生,欲令慈悲心净,不舍众生。菩萨禅,禅中皆发大悲心。禅有极妙内乐,而众生舍之而求外乐。譬如大富盲人,多有伏藏,不知不见而行乞求。智者愍之其自有妙物,不能知见而从他乞。众生亦如是,心中自有种种禅定乐而不知发,反求外乐。

  5、知法实相,入禅安隐,心不着味(大正25,188a11-188c8)

  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着味;诸余外道,虽入禅定,心不安隐,不知诸法实故,着禅味。

  ※ 菩萨禅与余人禅之别37(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7]p.72

  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俱不着味,何以不得禅波罗蜜?

  答曰:

  (1)外有着味患;小无大悲心,不能尽行;大不着味,悲深能尽行38([A037]p.72)

  阿罗汉、辟支佛虽不着味,无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罗蜜,又复不能尽行诸禅。菩萨尽行诸禅,粗细、大小、深浅、内缘、外缘,一切尽行。39

  以是故,菩萨心中名禅波罗蜜,余人但名禅。

  (2)外有三患;小悲薄智成独善;大集一切法慈念众生40(A037]p.72)

  复次,外道、声闻、菩萨皆得禅定。

  而外道禅中有三种患:或味着,或邪见,或憍慢41。

  声闻禅中慈悲薄,于诸法中,不以利智贯达诸法实相,独善其身,断诸佛种。

  菩萨禅中无此事,欲集一切诸佛法故,于诸禅中不忘众生,乃至昆虫常加慈念。

  ※ 尚阇乐生禅42(导师《大智度论笔记》[H013]p.402)

  如释迦文尼佛,本为螺髻仙人,名尚阇利。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坐,兀43然不动。鸟见如此,谓之为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萨从禅觉,知头上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母必不复来;鸟母不来,鸟卵必坏。”即还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

  (3)余欲心次第不得入禅;菩萨能入(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7]p.72)

  复次,除菩萨,余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禅。菩萨行禅波罗蜜,于欲界心次第入禅。何以故?菩萨世世修诸功德,结使心薄,心柔软故。

  (4)余人得总相智慧离欲;大别相观得离欲(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7]p.72)

  复次,余人得总相智慧能离欲,如无常观、苦观、不净观;菩萨于一切法中,能别相分别离欲。

  ※ 五百仙人闻紧陀罗女歌声,心着失神足44

  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甄陀罗女歌声,心着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

  ※屯仑摩王弹琴迦叶不安其座45(导师《大智度论笔记》[I024]p.435)

  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弹琴歌声,以诸法实相赞佛。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大迦叶等诸大弟子,皆于座上不能自安。

  天须菩萨问大迦叶:“汝最耆年,行头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叶答曰:“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又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若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劫尽时毗蓝风至,吹须弥山令如腐草。”

  以是故,知菩萨于一切法中,别相观得离诸欲。诸余人等但得禅之名字,不得波罗蜜。

  (5)余人知大出入,不知住心所缘所到(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7]p.72)

  复次,余人知菩萨入出禅心,不能知住禅心所缘、所到、知诸法深浅。阿罗汉、辟支佛尚不能知,何况余人?譬如象王渡水,入时出时,足迹可见;在水中时,不可得知。若得初禅,同得初禅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萨入初禅。有人得二禅,观知得初禅心,了了知,不能知菩萨入初禅心,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6)小但超一,大能超九(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7]p.73)

  复次,超越三昧46中,从初禅起入第三禅,第三禅中起入虚空处,虚空处起入无所有处。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47菩萨自在超,从初禅起,或入三禅如常法,或时入第四禅,或入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或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或入无所有处,或识处、空处,四禅乃至初禅;或时超一,或时超二,乃至超九。声闻不能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德、禅定力薄故。譬如二种师子:一、黄师子,二、白发师子。黄师子虽亦能超,不如白发师子王。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禅波罗蜜。

  6、不生觉观,能为众生说法(大正25,188c9-27)(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7]p.72)

  复次,尔时菩萨常入禅定,摄心不动,不生觉观,亦能为十方一切众生,以无量音声说法而度脱之,是名禅波罗蜜。

  ※ 佛菩萨不以觉观说法(导师《大智度论笔记》[D002]p.239)

  问曰:如《经》中说:“先有觉观思惟,然后能说法。”48入禅定中,无语、觉观,不应得说法;汝今云何言“常在禅定中,不生觉观而为众生说法”?

  答曰:

  (1)肉身

  生死人法,入禅定,先以语、觉观,然后说法。

  (2)法身

  法身菩萨离生死身,知一切诸法常住如禅定相,不见有乱;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49、智慧之声。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度脱。

  7、观诸法乱相定相不二(大正25,188c27-189b28)(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37]p.72)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若乱、若定,皆是不二相。余人除乱求定,何以故?以乱法中起瞋想;于定法中生着想。……是故知取乱相,能生瞋等烦恼;取定相,能生着。”

  ※ 观欲实相即禅50

  菩萨不取乱相,亦不取禅定相,乱、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罗蜜。如初禅相,离欲除盖,摄心一处。是菩萨利根智慧观故,于五盖无所舍,于禅定相无所取,诸法相空故。51云何于五盖无所舍?

  (1)离系

  A、非内法有(不应待外生),非外法有(应与我无患),非中间有(则无处所)52

  贪欲盖非内非外,亦不两中间。何以故?

  若内法有,不应待外生。

  若外法有,于我亦无患。

  若两中间有,两间则无处。

  B、不从先世来(幼年无故),不去至后世

  亦不从先世来,何以故?一切法无来故。如童子无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应有。以是故,知先世不来,亦不至后世。

  C、不从诸方来,不常自有

  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

  D、非一分中有,非遍身中有

  不一分中,非遍身中53。

  E、不从五尘来,不从五情出

  亦不从五尘来,亦不从五情出。无所从生,无所从灭。

  F、非先后生、非一时生

  是贪欲,若先生,若后生,若一时生,是事不然。何以故?

  (A)非先有生后有贪欲(贪欲无故)

  若先有生,后有贪欲,是中不应贪欲生,未有贪欲故。54

  (B)非先有贪欲而后生(生无所生故)

  若后有生,先有贪欲,则生无所生。55

  (C)非一时生(生者生处无分别故)

  若一时生,则无生者、无生处,生者、生处无分别故。56

  G、欲与欲者非异(因缘生法不可离故),亦非是一(人法应无分别)

  复次,是贪欲、贪欲者,不一不异。何以故?

  离贪欲,贪欲者不可得;离贪欲者,贪欲不可得,是但从和合因缘生。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贪欲、贪欲者异不可得。

  若一,贪欲、贪欲者,则无分别。57

  (2)定解:贪欲无生无灭,故无定无乱 —— 知欲实相与禅实相无别

  如是等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若法无生,是法亦无灭;不生、不灭故,则无定、无乱。

  如是观贪欲盖,则与禅为一;余盖亦如是。

  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自利 利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