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六、修定与生天
(一)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32~p.33:
由于修习者的用心不同,而有得定,或依慧得解脱的差别。依佛法的因果法则,修得某种定,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那就命终以后,生在某种定境的天上。……
如修无所有正观,心着而不得解脱,就会招感无所有处报。无所有处定与天报,是在这种情形下成立的。
(二)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成佛之道(增注本)》p.98 ~ p.99:
人乘与天乘,都是善报。依福报来说,天报比人报要胜妙得多。所以应该修人乘法,最好能修天乘法。可是,如上面所说,人有三事,比诸天还强;11佛出人间;诸天命终,也以人间为乐土:在这适宜于修学佛法的立场,人间比天上好,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贵!我们以人身来学佛,切不可羡慕天国的福乐,应该修学人乘正法。为了“求”得“人”身,“而”修行人乘正法,当然依业受报,“得”到了可贵的“人”身。至于天乘法,不是完全不可修,但要不是为了生天,并且不愿生天,这样的“修”行“天”法,由于愿力,“不”致随业力而报“生天”上。愿力是不可思议的!不过,高深的天法(禅定),还是不修为妙。恐怕愿力不敌业力,为业力所牵而上生天国,这就落于八难12之中,成为学佛的大障碍了。
(三)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124:
修禅定当然是殊胜的,但在修行时,厌离五欲,或者隐遁山林,专重自己的定乐,走向独善的途径。等到报生二禅以上,都是独往独来的。这对于实现和乐人间,而趋向化度众生的菩萨行,是不大相应的。13
(四)不生长寿天
1、《大般若经》卷592(大正7,1064 c29-1065 a14):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云何方便还从定起?尔时,世尊告舍利子:……勿由定力生色、无色长寿天故,勿色、无色、静虑、等至引起彼地续生之心,为护彼心令不现起,还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生色、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钝故。由斯菩萨方便善巧,先习上定令善纯熟,后起下心还生欲界,修集无量菩提资粮,至圆满已, 超过三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225b15-18):
有菩萨摩诃萨不以方便入初禅乃至第四禅,亦行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得禅故生长寿天,随彼寿终,来生是间,得人身,值遇诸佛,是菩萨诸根不利。
3、《大智度论》卷38〈4 往生品〉(大正25,338c29-339a11):
无方便者,入初禅时,不念众生;住时、起时,亦不念众生,但着禅味,不能与初禅和合行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为初禅果报所牵,生长寿天。
复次,不能以初禅福德与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无量无方便义。
长寿天者,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
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
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味邪见,不能受道者。
七、修定的前方便
(一)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
1、呵五欲(《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1b11-183c21)
五欲者,名为妙色、声、香、味、触;欲求禅定,皆应弃之。
(1)色
云何弃色?观色之患,若人着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着妙色、美味,亦复如是。
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何以知之?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怒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譬如洋金14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
(2)声
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着。……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着。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
(3)香
云何呵香?人谓着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
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其心悦乐,过而心爱。
池神语之言:“汝何以故舍彼林下禅净坐处而偷我香?以着香故,诸结使卧者皆起。”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花,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
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花,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言偷我香!”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汝是禅行好人而着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叠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15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
(4)味
云何呵味?当自觉悟:我但以贪着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若不观食法,嗜心坚着,堕不净虫中。……
(5)触
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16则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着,此着难离。何以知之?如人着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着,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不净无所益,是故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
2、除五盖(《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3c21-185a13)
(1)贪欲盖
除五盖者,复次,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贪欲,无由17近道。……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诸欲患如是,以何当舍之?得诸禅定乐,则不为所欺。
欲乐着无厌,以何能灭除?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
着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18。
诸欲难放舍,何以能远之?若能乐善法,此欲自然息。
诸欲难可解,何以能释之?观身得实相,则不为所缚。
如是诸观法,能灭诸欲火;譬如大澍雨,野火无在者!
(2)瞋恚盖
瞋恚盖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诸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19藏。如佛教瞋弟子偈言:
汝当知思惟,受身及处胎,秽恶之幽苦,既生之艰难!
既思得此意,而复不灭瞋,则当知此辈,则是无心人!
若无罪报果,亦无诸呵责,犹当应慈忍,何况苦果剧!
当观老病死,一切无免者;当起慈悲心,云何恶加物?
众生相怨贼,斫20刺受苦毒;云何修善人,而复加恼害?
常当行慈悲,定心修诸善;不当怀恶意,侵害于一切!
若勤修道法,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21,如水火相背。
瞋恚来覆心,不知别好丑,亦不识利害,不知畏恶道。
不计22他苦恼,不觉身心疲,先自受苦因,然后及他人。
若欲灭瞋恚,当思惟慈心,独处自清闲,息事灭因缘。
当畏老病死,九种瞋恼23除,如是思惟慈,则得灭瞋毒!
如是等种种因缘,除瞋恚盖。
(3)睡眠盖
睡眠盖者,能破今世三事:欲乐、利乐、福德。能破今世、后世、究竟乐,与死无异,唯有气息。……
(4)掉悔盖
掉、悔24盖者,
A、释“掉”
掉之为法,破出家心。如人摄心,犹不能住,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决25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戏掉法,既无法利失世乐!
B、释“悔”
悔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怀畏怖,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不作若已作26,以是悔着心,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27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28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掉、悔盖。
(5)疑盖
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手者,无所能取。……
3、行五法(《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5a13-b13)
若能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支29,成就初禅。
“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
“精进”名离家持戒,初夜后夜,专精不懈,节食,摄心,不令驰散。
“念”名念初禅乐,知欲界不净,狂惑可贱,初禅为尊重可贵。
“巧慧”名观察筹量欲界乐、初禅乐轻重得失。
“一心”名常系心缘中,不令分散。……
如是等种种诸喻,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至初禅。
(二)持戒清净,闲居独处,守摄诸根
《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5c28-186a1):
复次,持戒清净,闲居独处,守摄诸根,初夜后夜,专精思惟,弃舍外乐,以禅自娱。离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
(三)《天台小止观》二十五方便30
1、 具五缘:(1)持戒清净、(2)衣食具足、(3)闲居静处、(4)息诸缘务、
(5)得善知识。
2、呵五欲:(1)色、(2)声、(3)香、(4)味、(5)触。
3、弃五盖:(1)贪欲盖、(2)瞋恚盖、(3)睡眠盖、(4)掉悔盖、(5)疑盖。
4、调五事:(1)调节饮食、(2)调节睡眠、(3)调身(4)调气息、(5)调心。
5、行五法:(1)欲、(2)精进、(3)念、(4)巧慧、(5)一心。
(四)印顺法师:《成佛之道》p.192- p.203:
密护于根门…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