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之禅波羅蜜(下)
六、修定與生天
(一)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32~p.33:
由于修習者的用心不同,而有得定,或依慧得解脫的差別。依佛法的因果法則,修得某種定,如不能依之發慧得解脫,那就命終以後,生在某種定境的天上。……
如修無所有正觀,心著而不得解脫,就會招感無所有處報。無所有處定與天報,是在這種情形下成立的。
(二)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成佛之道(增注本)》p.98 ~ p.99:
人乘與天乘,都是善報。依福報來說,天報比人報要勝妙得多。所以應該修人乘法,最好能修天乘法。可是,如上面所說,人有叁事,比諸天還強;11佛出人間;諸天命終,也以人間爲樂土:在這適宜于修學佛法的立場,人間比天上好,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貴!我們以人身來學佛,切不可羨慕天國的福樂,應該修學人乘正法。爲了“求”得“人”身,“而”修行人乘正法,當然依業受報,“得”到了可貴的“人”身。至于天乘法,不是完全不可修,但要不是爲了生天,並且不願生天,這樣的“修”行“天”法,由于願力,“不”致隨業力而報“生天”上。願力是不可思議的!不過,高深的天法(禅定),還是不修爲妙。恐怕願力不敵業力,爲業力所牽而上生天國,這就落于八難12之中,成爲學佛的大障礙了。
(叁)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24:
修禅定當然是殊勝的,但在修行時,厭離五欲,或者隱遁山林,專重自己的定樂,走向獨善的途徑。等到報生二禅以上,都是獨往獨來的。這對于實現和樂人間,而趨向化度衆生的菩薩行,是不大相應的。13
(四)不生長壽天
1、《大般若經》卷592(大正7,1064 c29-1065 a14):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雲何方便還從定起?爾時,世尊告舍利子:……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爲護彼心令不現起,還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生色、無色無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鈍故。由斯菩薩方便善巧,先習上定令善純熟,後起下心還生欲界,修集無量菩提資糧,至圓滿已, 超過叁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大正8,225b15-18):
有菩薩摩诃薩不以方便入初禅乃至第四禅,亦行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诃薩得禅故生長壽天,隨彼壽終,來生是間,得人身,值遇諸佛,是菩薩諸根不利。
3、《大智度論》卷38〈4 往生品〉(大正25,338c29-339a11):
無方便者,入初禅時,不念衆生;住時、起時,亦不念衆生,但著禅味,不能與初禅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爲初禅果報所牽,生長壽天。
複次,不能以初禅福德與衆生共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等無量無方便義。
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
或說無想天名爲長壽,亦不任得道故。
或說從初禅至四禅,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七、修定的前方便
(一)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
1、呵五欲(《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1b11-183c21)
五欲者,名爲妙色、聲、香、味、觸;欲求禅定,皆應棄之。
(1)色
雲何棄色?觀色之患,若人著色,諸結使火盡皆熾然,燒害人身。如火燒金銀,煮沸熱蜜,雖有色味,燒身爛口,急應舍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複如是。
複次,好惡在人,色無定也。何以知之?如遙見所愛之人,即生喜愛心;若遙見怨家惡人,即生怒害心;若見中人,則無怒無喜。若欲棄此喜怒,當除邪念及色,一時俱舍;譬如洋金14燒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棄火而留金,要當金、火俱棄。……
(2)聲
雲何呵聲?聲相不停,暫聞即滅。愚癡之人,不解聲相無常變失故,于音聲中妄生好樂;于已過之聲念而生著。……有智之人,觀聲念念生滅,前後不俱,無相及者;作如是知,則不生染著。若斯人者,諸天音樂尚不能亂,何況人聲?
(3)香
雲何呵香?人謂著香少罪,染愛于香,開結使門;雖複百歲持戒,能一時壞之。……
複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其心悅樂,過而心愛。
池神語之言:“汝何以故舍彼林下禅淨坐處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諸結使臥者皆起。”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花,掘挽根莖,狼籍而去;池神默無所言。
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花,汝都無言;我但池岸邊行,便見呵罵,言偷我香!”池神言:“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不共語也。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疊鮮淨而有黑物點汙,衆人皆見;彼惡人者,譬如黑衣點墨,人所不見,誰問之者!”15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香欲。
(4)味
雲何呵味?當自覺悟:我但以貪著美味故,當受衆苦,洋銅灌口,啖燒鐵丸;若不觀食法,嗜心堅著,墮不淨蟲中。……
(5)觸
雲何呵觸?此觸是生諸結使之大因,系縛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16則各當其分,此則遍滿身識;生處廣故,多生染著,此著難離。何以知之?如人著色,觀身不淨叁十六種則生厭心;若于觸中生著,雖知不淨,貪其細軟,觀不淨無所益,是故難離。
複次,以其難舍,故爲之常作重罪。……
2、除五蓋(《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3c21-185a13)
(1)貪欲蓋
除五蓋者,複次,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貪欲,無由17近道。……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諸欲患如是,以何當舍之?得諸禅定樂,則不爲所欺。
欲樂著無厭,以何能滅除?若得不淨觀,此心自然無。
著欲不自覺,以何悟其心?當觀老病死,爾乃出四淵18。
諸欲難放舍,何以能遠之?若能樂善法,此欲自然息。
諸欲難可解,何以能釋之?觀身得實相,則不爲所縛。
如是諸觀法,能滅諸欲火;譬如大澍雨,野火無在者!
(2)瞋恚蓋
瞋恚蓋者,失諸善法之本,墮諸惡道之因,諸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19藏。如佛教瞋弟子偈言:
汝當知思惟,受身及處胎,穢惡之幽苦,既生之艱難!
既思得此意,而複不滅瞋,則當知此輩,則是無心人!
若無罪報果,亦無諸呵責,猶當應慈忍,何況苦果劇!
當觀老病死,一切無免者;當起慈悲心,雲何惡加物?
衆生相怨賊,斫20刺受苦毒;雲何修善人,而複加惱害?
常當行慈悲,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于一切!
若勤修道法,惱害則不行,善惡勢不並21,如水火相背。
瞋恚來覆心,不知別好醜,亦不識利害,不知畏惡道。
不計22他苦惱,不覺身心疲,先自受苦因,然後及他人。
若欲滅瞋恚,當思惟慈心,獨處自清閑,息事滅因緣。
當畏老病死,九種瞋惱23除,如是思惟慈,則得滅瞋毒!
如是等種種因緣,除瞋恚蓋。
(3)睡眠蓋
睡眠蓋者,能破今世叁事:欲樂、利樂、福德。能破今世、後世、究竟樂,與死無異,唯有氣息。……
(4)掉悔蓋
掉、悔24蓋者,
A、釋“掉”
掉之爲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能住,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鈎醉象,決25鼻駱駝,不可禁製。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雲何樂著戲掉法,既無法利失世樂!
B、釋“悔”
悔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懷畏怖,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已悔則放舍,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不作若已作26,以是悔著心,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27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28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掉、悔蓋。
(5)疑蓋
疑蓋者,以疑覆心故,于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得。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手者,無所能取。……
3、行五法(《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5a13-b13)
若能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支29,成就初禅。
“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
“精進”名離家持戒,初夜後夜,專精不懈,節食,攝心,不令馳散。
“念”名念初禅樂,知欲界不淨,狂惑可賤,初禅爲尊重可貴。
“巧慧”名觀察籌量欲界樂、初禅樂輕重得失。
“一心”名常系心緣中,不令分散。……
如是等種種諸喻,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得至初禅。
(二)持戒清淨,閑居獨處,守攝諸根
《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5c28-186a1):
複次,持戒清淨,閑居獨處,守攝諸根,初夜後夜,專精思惟,棄舍外樂,以禅自娛。離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
(叁)《天臺小止觀》二十五方便30
1、 具五緣:(1)持戒清淨、(2)衣食具足、(3)閑居靜處、(4)息諸緣務、
(5)得善知識。
2、呵五欲:(1)色、(2)聲、(3)香、(4)味、(5)觸。
3、棄五蓋:(1)貪欲蓋、(2)瞋恚蓋、(3)睡眠蓋、(4)掉悔蓋、(5)疑蓋。
4、調五事:(1)調節飲食、(2)調節睡眠、(3)調身(4)調氣息、(5)調心。
5、行五法:(1)欲、(2)精進、(3)念、(4)巧慧、(5)一心。
(四)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192- p.203:
密護于根門…
《《大智度論》之禅波羅蜜(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