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之禅波羅蜜(下)▪P2

  ..續本文上一頁,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遠離,順于解脫乘,此能淨屍羅,亦是定方便。

  八、何謂“禅波羅蜜”31?

  (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大正8,250a23-26):

  ※ 入禅與菩提心、大悲心、方便、無所得般若相應

  雲何名禅那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以應薩婆若心;自以方便入諸禅,不隨禅生;亦教他令入諸禅,以無所得故。32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19:

  “大乘經的種種叁昧,或依觀慧說,或約定的內容或作用說,也有約譬喻說。”

  (二)《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7c19-189c27):

  1、自得禅,憐愍衆生,令離不淨樂而得禅定樂,次令得佛道樂 33(大正25,187c19-25)

  禅是波羅蜜之本,得是禅已,憐愍衆生,內心中有種種禅定妙樂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淨苦中求樂。如是觀已,生大悲心,立弘誓願:“我當令衆生皆得禅定內樂,離不淨樂;依此禅樂已,次令得佛道樂。”是時禅定得名波羅蜜。

  2、不受禅味,不隨報生,爲調心入禅,方便還生欲界度生(大正25,187c25-28)

  複次,于此禅中不受味,不求報,不隨報生,爲調心故入禅;以智慧方便,還生欲界,度脫一切衆生,34是時禅名爲波羅蜜。

  3、入定,人天不知所依、所緣,心不動(大正25,187c28-188a3)

  複次,菩薩入深禅定,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所緣,見聞覺知法中心不動。如《毗摩羅鞊經》35中,爲舍利弗說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叁界,于叁界中不得身、心,是爲宴坐。”36

  4、禅中發大悲,心淨爲衆生(大正25,188a3-11)

  複次,若人聞禅定樂勝于人天樂,便舍欲樂求禅定,是爲自求樂利,不足奇也。菩薩則不然,但爲衆生,欲令慈悲心淨,不舍衆生。菩薩禅,禅中皆發大悲心。禅有極妙內樂,而衆生舍之而求外樂。譬如大富盲人,多有伏藏,不知不見而行乞求。智者愍之其自有妙物,不能知見而從他乞。衆生亦如是,心中自有種種禅定樂而不知發,反求外樂。

  5、知法實相,入禅安隱,心不著味(大正25,188a11-188c8)

  複次,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入禅中心安隱,不著味;諸余外道,雖入禅定,心不安隱,不知諸法實故,著禅味。

  ※ 菩薩禅與余人禅之別37(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俱不著味,何以不得禅波羅蜜?

  答曰:

  (1)外有著味患;小無大悲心,不能盡行;大不著味,悲深能盡行38([A037]p.72)

  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著味,無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羅蜜,又複不能盡行諸禅。菩薩盡行諸禅,粗細、大小、深淺、內緣、外緣,一切盡行。39

  以是故,菩薩心中名禅波羅蜜,余人但名禅。

  (2)外有叁患;小悲薄智成獨善;大集一切法慈念衆生40(A037]p.72)

  複次,外道、聲聞、菩薩皆得禅定。

  而外道禅中有叁種患:或味著,或邪見,或憍慢41。

  聲聞禅中慈悲薄,于諸法中,不以利智貫達諸法實相,獨善其身,斷諸佛種。

  菩薩禅中無此事,欲集一切諸佛法故,于諸禅中不忘衆生,乃至昆蟲常加慈念。

  ※ 尚阇樂生禅42(導師《大智度論筆記》[H013]p.402)

  如釋迦文尼佛,本爲螺髻仙人,名尚阇利。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斷,在一樹下坐,兀43然不動。鳥見如此,謂之爲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薩從禅覺,知頭上有鳥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動,鳥母必不複來;鳥母不來,鳥卵必壞。”即還入禅,至鳥子飛去,爾乃起。

  (3)余欲心次第不得入禅;菩薩能入(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複次,除菩薩,余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禅。菩薩行禅波羅蜜,于欲界心次第入禅。何以故?菩薩世世修諸功德,結使心薄,心柔軟故。

  (4)余人得總相智慧離欲;大別相觀得離欲(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複次,余人得總相智慧能離欲,如無常觀、苦觀、不淨觀;菩薩于一切法中,能別相分別離欲。

  ※ 五百仙人聞緊陀羅女歌聲,心著失神足44

  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甄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

  ※屯侖摩王彈琴迦葉不安其座45(導師《大智度論筆記》[I024]p.435)

  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侖摩彈琴歌聲,以諸法實相贊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于座上不能自安。

  天須菩薩問大迦葉:“汝最耆年,行頭陀第一,今何故不能製心自安?”大迦葉答曰:“我于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又複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若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劫盡時毗藍風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

  以是故,知菩薩于一切法中,別相觀得離諸欲。諸余人等但得禅之名字,不得波羅蜜。

  (5)余人知大出入,不知住心所緣所到(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複次,余人知菩薩入出禅心,不能知住禅心所緣、所到、知諸法深淺。阿羅漢、辟支佛尚不能知,何況余人?譬如象王渡水,入時出時,足迹可見;在水中時,不可得知。若得初禅,同得初禅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薩入初禅。有人得二禅,觀知得初禅心,了了知,不能知菩薩入初禅心,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6)小但超一,大能超九(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3)

  複次,超越叁昧46中,從初禅起入第叁禅,第叁禅中起入虛空處,虛空處起入無所有處。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47菩薩自在超,從初禅起,或入叁禅如常法,或時入第四禅,或入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或非有想非無想處,或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或入無所有處,或識處、空處,四禅乃至初禅;或時超一,或時超二,乃至超九。聲聞不能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德、禅定力薄故。譬如二種師子:一、黃師子,二、白發師子。黃師子雖亦能超,不如白發師子王。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禅波羅蜜。

  6、不生覺觀,能爲衆生說法(大正25,188c9-27)(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複次,爾時菩薩常入禅定,攝心不動,不生覺觀,亦能爲十方一切衆生,以無量音聲說法而度脫之,是名禅波羅蜜。

  ※ 佛菩薩不以覺觀說法(導師《大智度論筆記》[D002]p.239)

  問曰:如《經》中說:“先有覺觀思惟,然後能說法。”48入禅定中,無語、覺觀,不應得說法;汝今雲何言“常在禅定中,不生覺觀而爲衆生說法”?

  答曰:

  (1)肉身

  生死人法,入禅定,先以語、覺觀,然後說法。

  (2)法身

  法身菩薩離生死身,知一切諸法常住如禅定相,不見有亂;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爲衆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如阿修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人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緣故,是法身菩薩,種種法音隨應而出。悭貪心多,聞說布施之聲;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之人,各各聞說持戒、忍辱、禅定49、智慧之聲。聞是法已,各各思惟,漸以叁乘而得度脫。

  7、觀諸法亂相定相不二(大正25,188c27-189b28)(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複次,菩薩觀一切法,若亂、若定,皆是不二相。余人除亂求定,何以故?以亂法中起瞋想;于定法中生著想。……是故知取亂相,能生瞋等煩惱;取定相,能生著。”

  ※ 觀欲實相即禅50

  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禅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羅蜜。如初禅相,離欲除蓋,攝心一處。是菩薩利根智慧觀故,于五蓋無所舍,于禅定相無所取,諸法相空故。51雲何于五蓋無所舍?

  (1)離系

  A、非內法有(不應待外生),非外法有(應與我無患),非中間有(則無處所)52

  貪欲蓋非內非外,亦不兩中間。何以故?

  若內法有,不應待外生。

  若外法有,于我亦無患。

  若兩中間有,兩間則無處。

  B、不從先世來(幼年無故),不去至後世

  亦不從先世來,何以故?一切法無來故。如童子無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應有。以是故,知先世不來,亦不至後世。

  C、不從諸方來,不常自有

  不從諸方來,亦不常自有。

  D、非一分中有,非遍身中有

  不一分中,非遍身中53。

  E、不從五塵來,不從五情出

  亦不從五塵來,亦不從五情出。無所從生,無所從滅。

  F、非先後生、非一時生

  是貪欲,若先生,若後生,若一時生,是事不然。何以故?

  (A)非先有生後有貪欲(貪欲無故)

  若先有生,後有貪欲,是中不應貪欲生,未有貪欲故。54

  (B)非先有貪欲而後生(生無所生故)

  若後有生,先有貪欲,則生無所生。55

  (C)非一時生(生者生處無分別故)

  若一時生,則無生者、無生處,生者、生處無分別故。56

  G、欲與欲者非異(因緣生法不可離故),亦非是一(人法應無分別)

  複次,是貪欲、貪欲者,不一不異。何以故?

  離貪欲,貪欲者不可得;離貪欲者,貪欲不可得,是但從和合因緣生。和合因緣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貪欲、貪欲者異不可得。

  若一,貪欲、貪欲者,則無分別。57

  (2)定解:貪欲無生無滅,故無定無亂 —— 知欲實相與禅實相無別

  如是等種種因緣,貪欲生不可得。若法無生,是法亦無滅;不生、不滅故,則無定、無亂。

  如是觀貪欲蓋,則與禅爲一;余蓋亦如是。

  若得諸法實相,觀五蓋則無所有,是時便知五蓋實相即是禅實相,…

《《大智度論》之禅波羅蜜(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自利 利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