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而洪州宗认为所谓鉴觉只是应对初机的方便说法。黄檗希运指出:“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ZW(〗《传心法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213页。〖ZW)〗执着见闻觉知之性反倒会遮蔽本原真心:“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ZW(〗同上第211页。〖ZW)〗神会也曾说:“诸知识,若在学地者,心若有念,即便觉照,若也起心即灭,觉照自亡,即是无念。”〖ZW(〗 《神会和尚禅话录》第73页。〖ZW)〗他和洪州宗共同认为,所言觉照只是修证阶段必备的工具与方法,它本身并不具备佛性本体的意味。在这一点上,洪州见解与神会比较接近而同宗密相去较远。
心识真妄 如来藏缘起学说内部存在两大派系:凡认为世间万法由真心生起的归于真心系,反之认为世间现象出于阿赖耶染识的观点则属于妄心系。神会的立场很明确,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贯的妄心系学说。宗密对自己思想的表达也非常清晰,呈现出标准的真心系结构。而洪州宗学说的形态却没有如此整齐明晰。
有时候,洪州禅似乎表现出真心系的特征,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马祖道一所倡导的“即心是佛”说中。“即心是佛”之说不止洪州一家,神会说过:“唯指佛心,即心是佛。”〖ZW(〗 同上第12页。〖ZW)〗南阳慧忠回答“阿那个是佛”时便道:“即心是佛。”〖ZW(〗《景德传灯录》卷五,《大正藏》卷51,第224页。〖ZW)〗司空本净也曾说:“若欲求佛,即心是佛。”〖ZW(〗《祖堂集》卷三《司空山和尚》。〖ZW)〗但马祖道一首次把这个命题作为传法的重心,由是最为广泛接受的解释也就是道一的开示: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制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ZW(〗《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道一》,《大正藏》卷51,246上。〖ZW)〗。
马祖道一即心是佛说主要有两重意味:一、众生本心当下已经是佛;二、世间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本心所现。
如果道一的观点到此为止,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至少他本人属于真心系。不过,很多资料表明,马祖认为“即心是佛”并非究竟的说法:
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ZW(〗《五灯会元》卷三《马祖道一》,第123页。〖ZW)〗。
不仅道一本人这样说,外界禅者也这样认为:
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师者,吴兴人也姓李氏。初依径山国一禅师受具,后于南康见大寂发明心地。因为大寂送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曰:马大师以何示徒?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什么语话?良久又问曰:此外更有什么言教?师曰: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ZW(〗《景德传灯录》卷七《伏牛自在》,《大正藏》卷51,253上、中。〖ZW)〗。
道一的诸多弟子对此也是持同样态度: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自大寂去世,师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ZW(〗《景德传灯录》卷七《东寺如会》,《大正藏》卷51,255中。〖ZW)〗
东寺如会坚持原于《楞伽经》的“心如工画师”的传统观点,认为心识乃是虚妄根本,不能同佛相提并论。南泉普愿也明确表示,心识本是虚妄之源而不是佛性:“若心相所思,出生诸法,虚假不实,何以故?心尚无有,云何出生诸法?”〖ZW(〗《五灯会元》卷三《南泉普愿》,第137页。〖ZW)〗黄檗断际指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ZW(〗《宛陵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228页。〖ZW)〗的确,有时候“即心即佛”是作为一种方便法门提出的,这时候它的作用是防止学人心外求法。然而,有时某些禅师也把它作为终极的命题。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绝对真心统摄心佛众生万法,另一方面又声称心如画师虚妄不实无关佛性。如果就洪州宗整个宗派而言,可以假设为学派内部的冲突,就如同神会、宗密见解不同一般。但问题在于,往往一个禅师就具备这两种态度。比如依照马祖即心是佛之说而开悟的大珠慧海,就“常谭即心是佛”〖ZW(〗《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96页。〖ZW)〗,而他同时又提出 “执心是佛者为魔” 〖ZW(〗同上第193页。〖ZW)〗之说。前面说过,神会本人持真心系见解,但他同样说过“唯指佛心,即心是佛”〖ZW(〗《神会和尚禅话录》第12页。〖ZW)〗。而且,他给出了这样说的理由:
魏郡乾光法师问:“何者是佛心,何者是众生心?”
(神会)答曰:“众生心即是佛,佛心即是众生心。”
问:“众生心与佛既无差别,何故言众生,言佛?”
答:“若约不了人论,有众生有佛,若其了者,众生心与佛心原不别。”〖ZW(〗同上第75页。〖ZW)〗
神会认为,只有从特定角度而言众生心才与佛心的一致。这个角度就是证悟之后看待世界的角度,在这种境界中所有真妄凡圣的对立都已经泯灭,因此能够说众生心就是佛心。
从对“即心是佛”这个命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洪州宗禅法比神会时代要更为注重教学的方式,因此其思想表述也更为复杂,但他们对于心识真妄的见解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先从修证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不了人”的角度看,他们认为心识是染妄的根源,这时所说即心是佛乃是为了了除此心。如果从证悟之后“了人”的角度看,已经没有众生与佛的对立,即心是佛又是对终极境界的描述。
2神会与洪州禅学中的般若思想
如同达摩——楞伽学派一样,居于神会禅学最根本地位的依旧是般若性空思想。而对于洪州宗思想的倾向,有些学者认为主要受道家自然无为观念影响,另一些则认为是大量吸收了般若性空学说的成分。本文赞成后一种观点,同时认为只有从般若空宗角度才能恰当理解洪州禅学的特质。
《高僧传》在总结达摩禅法时称其为“无得正观”,后来神会禅学中对此详加发挥,处处显示禅法之无求无得,更加明确了其禅法同般若学说的关联。《坛语》中神会比较集中地表述了自己这方面的观点:
知识,谛听,为说妄心。何者妄心?仁者等今既来此间,贪爱财色、男女等,及念园林、屋宅,此是粗妄,应无此心。为有细妄,仁者不知。何者是细妄?心闻说菩提,起心取菩提;闻说涅槃,起心取涅槃;闻说空,起心取空;闻说净,起心取净;闻说定,起心取定,此皆是妄心,亦是法缚,亦是法见。若作此用心,不得解脱,非本自寂净心。……学道不识细妄,如何得离生死大海〖ZW(〗《神会和尚禅话录》,第8页。〖ZW)〗。
神会认为,不仅执着于世俗财色等会使人沉沦,执着涅槃、空净等佛法同样会令人无法解脱。只有最终使心不住一切事物,对一切法也无所得,才可以断除本根的迷惑。从神会所依据经典看,是作为般若思想之代表的《金刚经》和《维摩诘经》;他所依据的思想,则是般若学说根本的一切皆空的见解。
洪州禅以教学方便善巧着称,其传法每每以“无求”为宗旨:
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ZW(B〗〖HT6”SS〗②〖HT6SS〗黄檗断际《传心法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212页。〖ZW)〗。
其归趣同以无得为究竟:
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②。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证有得以为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ZW(3〗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80页。〖ZW)〗。
除去无求无得的观点之外,另一个神会同洪州共同强调的概念是“不二法门”。神会在南阳时庐山法师问他何者为中道,神会答曰:“边义即是。”法师又问:“今问中道义,何故答边义是?”神会解释道:“今言中道者,要因边义立,若其不立边,中道亦不立。”〖ZW(〗《神会和尚禅话录》第66页。〖ZW)〗大珠慧海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同神会所说出奇地一致:
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ZW(〗《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85页。〖ZW)〗。
从表达上的一致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所谓边、中都是对立而有的概念。扩而言之而但凡对立的概念都虚幻不实,神会明确说:“佛性非边义……不有不无,是非边义。” 慧海则认为:“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希运曾讲:“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怀海也说:“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位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
由此可知,神会与洪州同初期禅学一样,对般若思想中无证、无得、不二的观点有着共同的认可。
3神会与洪州所讲顿渐修证的一致
神会时代所强调的顿渐之争在洪州宗鼎盛时已经不成其为问题,所以洪州禅中对顿悟没有像神会那样给予特殊强调。但是从现有资料来看,洪州禅学认为修证的关键所在依然是顿见佛性。
从各种灯录的记载可知,洪州诸禅师的事迹多是言下顿悟,即便记载不可全信,也表现出当时崇尚顿见佛性的风气。从涉及理论的言语中,同样可以看出其固有的顿悟立场。慧海说道:
顿悟者,不离此生,而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人我,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经百千劫,终不得成师子〖ZW(〗同上第186页。〖ZW)〗。
在此慧海将顿悟作为解脱的必备手段,其对顿悟的强调不在神会之下,他们都没有调和顿渐的说法,而只是把顿悟作为通向涅槃的唯一法门。慧海认为顿悟的根据是“为心空故”,心性本来清净,所以可能顿时解脱。
心性本净是如来藏说的通义,慧海与神会相同的洞见在于,把顿悟界定为“顿除妄念”。神会针对对于顿悟说的疑问讲道:“如摩诃衍宗,恒沙业障,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刹那成道。”〖ZW(〗《神会和尚禅话录》第121页。〖ZW)〗顿除妄念的观点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妄念本空”,必须判定妄念虚妄不实才可能一念断尽。《荷泽神会和尚五更转》中讲到”妄想是空非实有”,表明了神会的看法。黄檗断际则屡屡提到“妄本无根”〖ZW(〗《传心法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218页。〖ZW)〗、“妄本无体”〖ZW(〗同上第223页。〖ZW)〗。从心性本净和妄念本空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洪州禅法与神会思想在顿悟及其根据上的根本见地是相通的。
综上所言,神会和宗密同洪州宗的关系并不相同。虽然宗密力图综合荷泽、洪州的不同见解,但其理论根基与洪州宗相差甚远。而尽管神会同洪州没有直接关联,但他们在诸多关键见解上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不仅仅可以纠正以往“荷泽洪州参商之隙”的误解,更可以以此为基础向前推断慧能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澄清整个初期禅宗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荷泽宗与洪州宗(聂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