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而洪州宗認爲所謂鑒覺只是應對初機的方便說法。黃檗希運指出:“所言定慧鑒用曆曆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爲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ZW(〗《傳心法要》,《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第213頁。〖ZW)〗執著見聞覺知之性反倒會遮蔽本原真心:“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爲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爲動作。”〖ZW(〗同上第211頁。〖ZW)〗神會也曾說:“諸知識,若在學地者,心若有念,即便覺照,若也起心即滅,覺照自亡,即是無念。”〖ZW(〗 《神會和尚禅話錄》第73頁。〖ZW)〗他和洪州宗共同認爲,所言覺照只是修證階段必備的工具與方法,它本身並不具備佛性本體的意味。在這一點上,洪州見解與神會比較接近而同宗密相去較遠。
心識真妄 如來藏緣起學說內部存在兩大派系:凡認爲世間萬法由真心生起的歸于真心系,反之認爲世間現象出于阿賴耶染識的觀點則屬于妄心系。神會的立場很明確,從各個角度看都是一貫的妄心系學說。宗密對自己思想的表達也非常清晰,呈現出標准的真心系結構。而洪州宗學說的形態卻沒有如此整齊明晰。
有時候,洪州禅似乎表現出真心系的特征,這一特征集中體現在馬祖道一所倡導的“即心是佛”說中。“即心是佛”之說不止洪州一家,神會說過:“唯指佛心,即心是佛。”〖ZW(〗 同上第12頁。〖ZW)〗南陽慧忠回答“阿那個是佛”時便道:“即心是佛。”〖ZW(〗《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卷51,第224頁。〖ZW)〗司空本淨也曾說:“若欲求佛,即心是佛。”〖ZW(〗《祖堂集》卷叁《司空山和尚》。〖ZW)〗但馬祖道一首次把這個命題作爲傳法的重心,由是最爲廣泛接受的解釋也就是道一的開示:
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故叁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製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ZW(〗《景德傳燈錄》卷六《馬祖道一》,《大正藏》卷51,246上。〖ZW)〗。
馬祖道一即心是佛說主要有兩重意味:一、衆生本心當下已經是佛;二、世間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本心所現。
如果道一的觀點到此爲止,那麼基本上可以判定至少他本人屬于真心系。不過,很多資料表明,馬祖認爲“即心是佛”並非究竟的說法:
問:和尚爲甚麼說即心即佛?師曰:爲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ZW(〗《五燈會元》卷叁《馬祖道一》,第123頁。〖ZW)〗。
不僅道一本人這樣說,外界禅者也這樣認爲:
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師者,吳興人也姓李氏。初依徑山國一禅師受具,後于南康見大寂發明心地。因爲大寂送書于忠國師。國師問曰:馬大師以何示徒?對曰:即心即佛。國師曰:是什麼語話?良久又問曰:此外更有什麼言教?師曰:非心非佛。或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國師曰:猶較些子〖ZW(〗《景德傳燈錄》卷七《伏牛自在》,《大正藏》卷51,253上、中。〖ZW)〗。
道一的諸多弟子對此也是持同樣態度:
湖南東寺如會禅師……自大寂去世,師常患門徒以“即心即佛”之譚誦憶不已,且謂:“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畫師,而雲即佛。”遂示衆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ZW(〗《景德傳燈錄》卷七《東寺如會》,《大正藏》卷51,255中。〖ZW)〗
東寺如會堅持原于《楞伽經》的“心如工畫師”的傳統觀點,認爲心識乃是虛妄根本,不能同佛相提並論。南泉普願也明確表示,心識本是虛妄之源而不是佛性:“若心相所思,出生諸法,虛假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雲何出生諸法?”〖ZW(〗《五燈會元》卷叁《南泉普願》,第137頁。〖ZW)〗黃檗斷際指出:“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此猶是對外道邪見人說。”〖ZW(〗《宛陵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第228頁。〖ZW)〗的確,有時候“即心即佛”是作爲一種方便法門提出的,這時候它的作用是防止學人心外求法。然而,有時某些禅師也把它作爲終極的命題。
那麼,該如何理解這種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絕對真心統攝心佛衆生萬法,另一方面又聲稱心如畫師虛妄不實無關佛性。如果就洪州宗整個宗派而言,可以假設爲學派內部的沖突,就如同神會、宗密見解不同一般。但問題在于,往往一個禅師就具備這兩種態度。比如依照馬祖即心是佛之說而開悟的大珠慧海,就“常譚即心是佛”〖ZW(〗《頓悟入道要門論》,《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第196頁。〖ZW)〗,而他同時又提出 “執心是佛者爲魔” 〖ZW(〗同上第193頁。〖ZW)〗之說。前面說過,神會本人持真心系見解,但他同樣說過“唯指佛心,即心是佛”〖ZW(〗《神會和尚禅話錄》第12頁。〖ZW)〗。而且,他給出了這樣說的理由:
魏郡乾光法師問:“何者是佛心,何者是衆生心?”
(神會)答曰:“衆生心即是佛,佛心即是衆生心。”
問:“衆生心與佛既無差別,何故言衆生,言佛?”
答:“若約不了人論,有衆生有佛,若其了者,衆生心與佛心原不別。”〖ZW(〗同上第75頁。〖ZW)〗
神會認爲,只有從特定角度而言衆生心才與佛心的一致。這個角度就是證悟之後看待世界的角度,在這種境界中所有真妄凡聖的對立都已經泯滅,因此能夠說衆生心就是佛心。
從對“即心是佛”這個命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洪州宗禅法比神會時代要更爲注重教學的方式,因此其思想表述也更爲複雜,但他們對于心識真妄的見解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先從修證的角度來看,也就是“不了人”的角度看,他們認爲心識是染妄的根源,這時所說即心是佛乃是爲了了除此心。如果從證悟之後“了人”的角度看,已經沒有衆生與佛的對立,即心是佛又是對終極境界的描述。
2神會與洪州禅學中的般若思想
如同達摩——楞伽學派一樣,居于神會禅學最根本地位的依舊是般若性空思想。而對于洪州宗思想的傾向,有些學者認爲主要受道家自然無爲觀念影響,另一些則認爲是大量吸收了般若性空學說的成分。本文贊成後一種觀點,同時認爲只有從般若空宗角度才能恰當理解洪州禅學的特質。
《高僧傳》在總結達摩禅法時稱其爲“無得正觀”,後來神會禅學中對此詳加發揮,處處顯示禅法之無求無得,更加明確了其禅法同般若學說的關聯。《壇語》中神會比較集中地表述了自己這方面的觀點:
知識,谛聽,爲說妄心。何者妄心?仁者等今既來此間,貪愛財色、男女等,及念園林、屋宅,此是粗妄,應無此心。爲有細妄,仁者不知。何者是細妄?心聞說菩提,起心取菩提;聞說涅槃,起心取涅槃;聞說空,起心取空;聞說淨,起心取淨;聞說定,起心取定,此皆是妄心,亦是法縛,亦是法見。若作此用心,不得解脫,非本自寂淨心。……學道不識細妄,如何得離生死大海〖ZW(〗《神會和尚禅話錄》,第8頁。〖ZW)〗。
神會認爲,不僅執著于世俗財色等會使人沈淪,執著涅槃、空淨等佛法同樣會令人無法解脫。只有最終使心不住一切事物,對一切法也無所得,才可以斷除本根的迷惑。從神會所依據經典看,是作爲般若思想之代表的《金剛經》和《維摩诘經》;他所依據的思想,則是般若學說根本的一切皆空的見解。
洪州禅以教學方便善巧著稱,其傳法每每以“無求”爲宗旨:
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ZW(B〗〖HT6”SS〗②〖HT6SS〗黃檗斷際《傳心法要》,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第212頁。〖ZW)〗。
其歸趣同以無得爲究竟:
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②。
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身,若有證有得以爲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爲外道〖ZW(3〗大珠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第180頁。〖ZW)〗。
除去無求無得的觀點之外,另一個神會同洪州共同強調的概念是“不二法門”。神會在南陽時廬山法師問他何者爲中道,神會答曰:“邊義即是。”法師又問:“今問中道義,何故答邊義是?”神會解釋道:“今言中道者,要因邊義立,若其不立邊,中道亦不立。”〖ZW(〗《神會和尚禅話錄》第66頁。〖ZW)〗大珠慧海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同神會所說出奇地一致:
問:何者是中道義?答:邊義是。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答:邊因中立,中因邊生,本若無邊,中從何有,今言中者,因邊始有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ZW(〗《頓悟入道要門論》,《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第185頁。〖ZW)〗。
從表達上的一致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爲所謂邊、中都是對立而有的概念。擴而言之而但凡對立的概念都虛幻不實,神會明確說:“佛性非邊義……不有不無,是非邊義。” 慧海則認爲:“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聖情。”希運曾講:“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衆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懷海也說:“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位無爲、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爲佛慧。”
由此可知,神會與洪州同初期禅學一樣,對般若思想中無證、無得、不二的觀點有著共同的認可。
3神會與洪州所講頓漸修證的一致
神會時代所強調的頓漸之爭在洪州宗鼎盛時已經不成其爲問題,所以洪州禅中對頓悟沒有像神會那樣給予特殊強調。但是從現有資料來看,洪州禅學認爲修證的關鍵所在依然是頓見佛性。
從各種燈錄的記載可知,洪州諸禅師的事迹多是言下頓悟,即便記載不可全信,也表現出當時崇尚頓見佛性的風氣。從涉及理論的言語中,同樣可以看出其固有的頓悟立場。慧海說道:
頓悟者,不離此生,而得解脫。何以知之?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複如是,即修之時,即入佛位。……何以故?爲心空故,修頓悟者,亦複如是。爲頓除妄念,永絕人我,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故雲即凡即聖也。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叁界。經雲: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舍煩惱,而入涅槃。不修頓悟者,經百千劫,終不得成師子〖ZW(〗同上第186頁。〖ZW)〗。
在此慧海將頓悟作爲解脫的必備手段,其對頓悟的強調不在神會之下,他們都沒有調和頓漸的說法,而只是把頓悟作爲通向涅槃的唯一法門。慧海認爲頓悟的根據是“爲心空故”,心性本來清淨,所以可能頓時解脫。
心性本淨是如來藏說的通義,慧海與神會相同的洞見在于,把頓悟界定爲“頓除妄念”。神會針對對于頓悟說的疑問講道:“如摩诃衍宗,恒沙業障,一念消除,性體無生,刹那成道。”〖ZW(〗《神會和尚禅話錄》第121頁。〖ZW)〗頓除妄念的觀點有一個理論前提,那就是“妄念本空”,必須判定妄念虛妄不實才可能一念斷盡。《荷澤神會和尚五更轉》中講到”妄想是空非實有”,表明了神會的看法。黃檗斷際則屢屢提到“妄本無根”〖ZW(〗《傳心法要》,《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第218頁。〖ZW)〗、“妄本無體”〖ZW(〗同上第223頁。〖ZW)〗。從心性本淨和妄念本空正反兩個方面來看,洪州禅法與神會思想在頓悟及其根據上的根本見地是相通的。
綜上所言,神會和宗密同洪州宗的關系並不相同。雖然宗密力圖綜合荷澤、洪州的不同見解,但其理論根基與洪州宗相差甚遠。而盡管神會同洪州沒有直接關聯,但他們在諸多關鍵見解上卻存在著驚人的一致。這種一致不僅僅可以糾正以往“荷澤洪州參商之隙”的誤解,更可以以此爲基礎向前推斷慧能思想的本來面目,對于澄清整個初期禅宗思想都具有重要意義。
《荷澤宗與洪州宗(聶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