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荷泽宗与洪州宗(聂清)▪P2

  ..续本文上一页遇衣即着,好事恶事,一均不知。任运而行,随缘而活,睡来即卧,兴来即行,东西南北,何定去住?〖ZW(B〗〖HT6”SS〗②〖HT6SS〗《圆觉经略疏钞》卷四,《续藏经》第一编第十五套第二册。〖ZW)〗

  从各方面的材料来看,宗密所指就是洪州宗的禅风,他认为这是《圆觉经》所说“任病”的典型表现:“此乃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ZW(〗同上。〖ZW)〗如此善恶不管,不是悟境而是无记之性。

  3对宗密之评价的再评价

  宋代临济宗名僧慧洪在其《林间录》中对宗密心体“黑珠”之喻有不同看法:

  《草堂禅师笺要》曰:“心体灵知不昧,如一摩尼珠……如珠现黑时,人以珠为黑,非见珠也;……马祖说法,即妄名真,正如以黑为珠。……”密以马祖之道如珠之黑,是大不然。明真,方便语耳,略知教乘者皆了之,岂马祖应圣。……而其道乃止于如珠之黑而已哉〖ZW(〗《林间录》卷上,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年,《禅林四书》第70-71页。〖ZW)〗?慧洪认为:宗密在珠喻中把洪州宗的观点简单化了,洪州宗所言“明真”不过是一时的方便说法,洪州宗还有更为本质的见解。其实宗密说过自己对各家各派的概括未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宗密性好勘会,一一曾参,各搜得旨趣如是。若将此语问彼学人,即皆不招承。”〖ZW(〗《禅门师资承袭图》第二,《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卷二第二册第466页。〖ZW)〗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价宗密对洪州宗的评价。

  在洪州宗禅法中,的确有认定众生所有作为都是佛性显现的观点,对于这点慧洪也不否认。马祖道一曾说道:“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ZW(〗《景德传灯录》,《马祖道一》。〖ZW)〗。但应该注意的是,但凡洪州宗讲一切施为运用都是法性的时候,就如同般若空宗和初期禅学讲烦恼即菩提一样,都是从一个特定角度来说的。在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中有一段对话: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

  答:是。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

  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ZW(〗《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卷二第四册第182页。〖ZW)〗

  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不错的,但其中有一个严格的区别:心性有染无染。心性无染,则色亦是空;心性染污,则空也是色。洪州宗以心性染净迷悟为分界的立场自有其渊源,慧可回向居士的信中便说:“本迷真珠为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虽瓦砾真珠本无异,但迷悟两界见地不同。这种见解是宗密没有意识到的。

  宗密推论洪州宗“任心为修”时有两个前提,上面所说作用是性的前提宗密并不赞同,但他实际上认同了另外一个依据。宗密叙述洪州宗宗旨道:“佛性体非一切差别种种,而能造作一切差别种种。……能作种种者,谓此性即体之用故,能凡能圣,能因能根,能善能恶,现色现相,能佛能众生,乃至能贪〖FJF〗NB256〖FJJ〗等。”〖ZW(〗《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卷二第二册第465页。〖ZW)〗宗密引用《楞伽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的说法来阐明这种观点。在此,佛性同诸多现象有了生成论上的关联,是从佛性生出一切善不善法〖ZW(〗《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佛性,与宗密所解不尽相同。〖ZW)〗。宗密本人认同这种观点,他依据《起信论》主张从众生心开出真妄两门,所以没有批评洪州宗这方面的主张。

  同宗密之评价恰恰相反的是,在很多地方洪州宗都表现出对生化万物之心识的否定态度。百丈怀海道:“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道一则曰:“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洪州宗决没有像宗密所说那样对心识充满信任以至于将贪〖FJF〗NB256〖FJJ〗烦恼都归于真心所现从而给予合法的地位,在其禅法中,处处充满消除心识的倾向。

  黄檗希运明确说道:“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凡人多不肯空心,空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ZW(〗《传心法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卷二第四册第215页。〖ZW)〗, 怀海更明确指出:“执心是佛者为魔”〖ZW(〗《大珠禅师语录》卷下《诸方门人参问》,《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93页。〖ZW)〗。洪州宗之见地不像宗密所说那样完全混同凡圣迷悟的界限,所以其修证当然也不是如《禅门师资承袭图》所讲那样仅仅以“任心为修”。百丈怀海在回答何为大乘顿悟法要时说道:

  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缘,贪〖FJF〗NB256〖FJJ〗爱取,垢净情尽〖ZW(〗《景德传灯录》卷六《百丈怀海》,《大正藏》卷51,250上。〖ZW)〗。虽然表述上有些相近,但实际上百丈所说休歇诸缘的禅法同宗密所讲“任心为修”差别很大。洪州这种“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皆舍的修证方式,远同于达摩禅法的“罪福之宗两舍”,近比于牛头的“人法双净,善恶两忘”〖ZW(〗《景德传灯录》卷四《牛头慧忠》,《大正藏》卷51,229中。〖ZW)〗。洪州禅不是认为善恶皆真而任心,恰恰认为善恶皆妄,因此休歇万缘。黄檗断际在《宛陵录》中说道:“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ZW(〗《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225页。〖ZW)〗从中不难看出,洪州禅法顿歇诸缘之修证方式见地上的根据所在,在于判定生出善恶诸法的心识本妄。

  总而言之,宗密对洪州宗的了解,无论是关于理论见地还是关于实践修证,都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当前在了解洪州宗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宗密之评判作为最重要依据。

  二、神会与洪州宗

  恰如同以往很少有人意识到宗密对洪州宗评价的偏颇之处,学界也极少注意神会思想同洪州宗禅法的相近之处〖ZW(〗楼宇烈先生对此曾有过研究,参见《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中华佛学学报 》第12期。〖ZW)〗。这种研究上的盲点一方面来源于传统禅宗对神会禅法的忽略,另一方面也由于学人往往无意间夸大了宗派之间学说的差异。

  如果暂时放下荷泽洪州对立的思想定式,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在神会语录和洪州宗禅师作品之间充满大量的一致。比如他们对于“定慧等学"的见解。早在《坛经》就已经充满大量关于定慧等的观点,而在神会语录中也有同样丰富的相关论。神会在《坛语》中讲到:“如是诸根分别,是本慧;不随分别起,是本定。……种种运为世间,不于事上生念,是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定不异慧,慧不异定,如世间灯光不相去离。”〖ZW(〗《神会和尚禅话录》第10页。〖ZW)〗慧海同样解释“定慧等”为:“对一起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ZW(〗《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81页。〖ZW)〗从他们对定慧等学如此一致的理解来看,认为他们共同继承了来自慧能定慧一致的观点才是合理的。

  他们思想细节上的一致还有很多,这些一致不是出于巧合,而是他们共同内在思想结构的外在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逐节剖析神会和洪州宗诸禅师在如来藏思想、般若学说、顿悟渐修等基本思想结构上的贯通之处。

  1神会与洪州宗在如来藏学说上的关联

  中国佛教较为成功的派别,多以如来藏思想为依托,禅宗各大宗派也是如此。所以,在神会和洪州宗之间发现共同持有如来藏思想立场的学说是毫不奇怪的。神会之如来藏学说有其独特见解,包括心体之知、心识虚妄等诸多命题。在这些判定学说倾向的关键之处,洪州宗观点都表现出与神会思想一致的见解。

  灵知心体 神会对灵知心体多处说明:

  本空寂体上,自有般若智能知,不假缘起〖ZW(〗《神会和尚禅话录》第67页。〖ZW)〗。

  无住体上自有本智,以本智能知,常令本智而生其心〖ZW(〗同上第75页。〖ZW)〗。

  般若波罗蜜体不可得,是无法可说。般若波罗蜜体自有智,照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而有恒沙之用〖ZW(〗同上第84页。〖ZW)〗。

  《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讲到:

  “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ZW(〗《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76页。〖ZW)〗

  以上所说“自性”、“本空寂体”、“无住体”、“般若波罗蜜体”等都是指同一种存在,就是万法本原或佛性。他们共同认为:佛性本身是绝对空寂,没有任何规定,然而从空寂本体自身产生的智慧却可以反过来洞见这种本性。这种原自本性的洞见还能够如实观照世间万像,从而产生无边无际的妙用。

  宗密十分强调“知”不同于智,因此判定洪州所说灵觉鉴照与荷泽不同。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洪州宗所说灵觉及鉴照,都与宗密所言灵知大体一致。洪州宗关于灵知的看法并不止于宗密的见解。宗密认为灵明觉知就是最终的境…

《荷泽宗与洪州宗(聂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