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任持自相不失,意识就没有对象了;仅有自相还不够,还必须有共同的轨范,亦即共相,才能生起人们的认解。事物的共相即寓于自相之中,不是离开自相别有共相,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理,莫不皆是具有自相共相,亦即轨持二义;因之一切事物及其本质规律,佛典皆称之为法。社会环境,亦即意识认识的对象,能生起认识,因而法境当然是社会环境了。社会,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用自然界的物质,通过自己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与意识尤近。因各个人的具体条件不同,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亦必同中存异。父的环境中有子,子的环境中有父。父子咫尺,环境亦同中有异。这都是生活中的事实。

  为什么把色法摆在第三位?

  “二所现影故”。二,指心及心所。本论认为十一色法,是心及心所所变现的影像,故应摆在心及心所之后。

  你不是说十一色法中的前五根,是日常生活中的身,后六境是生活中的世界吗?

  是的。

  怎么能说日常生活中的身与世界,是心及心所变现的影像呢?

  怎么不能说?

  即以身言:你身我身,皆明明白白摆在面前,是眼可得而见,手可得而触的,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心及心所变现的影像呢?

  即以你身言;能明明白白摆在面前的,只是你现在的青年之身呀。请问:你过去的儿童少年之身,是已渺无所有,还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望给我一个准确的回答!其次你未来之身,你未来的中年老年之身,还在未来,根本还没有,你凭什么能说明明白白摆在我们的面前呢?

  身在呱呱坠地后,即逐渐成长婴孩、儿童、少年、青年,再转而为中年、老年。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事实。你能否认这不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么?

  生活中的事实是:离开了不断地运动变化,即别无所谓身。你现在的青年之身,就是由你过去的婴孩儿童少年之身不断运动变化而来的;你未来的中年老年之身,现在还没有,还有待于你现在的青年之身,不断地向前运动变化。前灭后生,新陈代谢,就是运动变化的特征。你过去的儿童少年之身,“还”明明白白摆在我们的面前吗?你未来的中年老年之身,“已”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了吗?“身”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过去已无,未来未有。除了运动之外,根本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身。

  既然过去已无,未来未有,为什么一个人还能在世界上活上五六十岁、八九十岁呢?

  我们辩论的是身,不是人。天下之身,莫不皆有其来龙去脉。决不会凭空而有,亦决不会凭空而无。身在呱呱坠地后,即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不断地运动变化,与环境互相联结互相影响。这是天下皆能共见共证的事实。身是能与上下四方相通的。身犹如此,何况人与我。人有完全不受历史影响,也不影响下一代的吗?人有完全不受世界影响,也不影响世界的吗?没有,绝对没有。割裂时空关系、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固执有所谓实实在在的身,能在世上活五六十岁,八九十岁,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说,这就是我执。

  你答非所问——我问的是:既然过去已无,未来未有,我们为什么总还觉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能在世上活五六十岁,八九十岁呢?

  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视觉迟钝,看不见身在时间上运动变化的痕迹,也看不见身在空间内与环境互相牵涉影响的痕迹,于是乎就认为有一个孤立的静止的所谓实实在在的身,并固执此所谓实实在在的身,而为实实在在的我,实实在在的人。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传统观点。我们不妨对这种执身为我为人的观点,大胆地进行一些探索。

  你总不能说我们的世界,也是心及心所变现的影像吧?

  世界究竟有多么广阔,我还不能知其边际。虽然,何妨姑妄言之。且先问你:我们的世界是僵化的,抑或是具有活力、不断运动变化的?

  当然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人类用以标志物质运动变化的不同阶段。

  请再讲具体一点。

  过去,标志物质通过运动变化已经消失了,并转化成为现在新的物质。现在,标志物质现前还存在,物质的运动变化还没有结束。未来,孕育在现在之中还有待于现在的发展创造。事物决不会凭空而有,亦决不会凭空而无。没有过去,就决不会有现在;没有现在,就决不会有未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下即可证明的事实。

  怎么?未来孕育在现在之中?

  对。未来,是孕育在现在之中。因此,未来才是人类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没有未来,人类就将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人类是完全能利用现在的条件,创造自己未来的新生活、新世界的。人类应该充分欣赏未来,热情歌颂未来。没有未来,人类字典中很可能就没有“新”字了。

  人类未来的生活,一定比现在好吗?

  一般地说,人类是完全能创造美好的未来的。但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看现在情况如何?趋势如何?特别是人类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如何?

  你提出的问题,确实是有关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我相信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虽有曲折,但终究总是会朝着符合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的。未来的社会,孕育在现在的社会之中,这是不成问题的。我还想请问:未来的自然界,是不是也孕育在现在之中?

  自然科学家,既然能在自然界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找出事物的互相影响,我们自然界就应该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那里不断地运动变化。自然界既然有规律可寻,未来自然界即孕育在现在的大自然之中。地球,是宏伟世界内的一个细小零件。据科学家推断,地球能存在一百亿年,现在已存在了四十多亿年。我想:假使没有四十多亿年以前形成的地球,或者地球不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就绝对不会有今天绕日运行不息的地球。未来的地球,还能存在五十多亿年。这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尽管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尖锐复杂的矛盾,但人类总是在困难曲折的道路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我的结论是:凡属未来,皆孕育在现在之中。没有现在,是绝对不会有未来的。

  你对人生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很好。对我很有启发。我不懂佛学。但看到一些佛书上,强调苦呀,空呀,无常呀,对人类充满消极悲观的情调;你现在能对人生采取现实的积极的态度,这是可喜的。只是我总觉你语言里很少佛法气味。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印象,并不是你的缺点。

  你这些看法很有意思。我只是把佛学结合人生观察思审后,如实反映自己的看法而已。诸行无常,过去已无,未来未有,现在不住,皆是佛法的核心。通过结合人生观察,受到一些启发,并不是我自己的什么新观点。我认为佛法主要在“随机施教,应病与药”,如果众生无执无病,任何佛法,都是多余的。《普贤行愿品》比喻佛菩萨为大树上的花果,众生才是树根。没有众生,没有世间,是不会有佛菩萨也不会有佛法的。本论强调有为法与无为法的辩证统一,即是在强调世间法与佛法的辩证统一。非离世间法外,另有佛法。佛教徒对世界是应该采取现实积极态度的。

  有关“二所现影故”的问题,姑止于此。第四心不相应行。第一、二位是心,第三位是身与世界,大体上已能构成一个人了,但是,还不够,还有时(时间)和方(空间),这是人生存的形式。流转,人在身、心、世界,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生、住、老、无常,一般佛典称生、异、灭,或生、住、异、灭,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势速,运动的速度。如此等等,也是构成人类生活的质素。为什么把这二十四法摆在第四位?因为这些法是依前三位而假立,在性质上又与前三位有所差别。

  以上四位,共九十四法,是有为法,为人生的现象。第五位是无为法,共有六个,为人生的本质。从缘所作,名有为法;非缘所作,名无为法。缘,就是条件。一切事物,不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的,生起以后,在成长、变异和消灭的整个过程,无时无地不受条件的制约。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生、住、异、灭,皆是缘所赋与的,缘是缘的体现,离开缘即别无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待缘生起以后,又能为缘影响其它事物,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之一事物缘能与其他上下四面相通,彼此为条件,而又互相制约。事物绝对没有静止的孤立的所谓实实在在的自性。如果执有这样的自性,那完全是主观的错觉,佛学斥之为法执。身心等法,犹无实在的自性;如果执身心等法,为实实在在的自我,更是错上加错,佛学斥之为我执。佛学并无实法与人,只是要人断除自己主观上的我执和法执。此点十分重要。佛学说“我”有二义:一主宰义,如人我。认为人能超越条件,主宰自己的生活和环境。为了否定人这样的主宰,说我空。二自性义,如法我。认为事物能超越条件,有独立存在的自性。为了否定这种独立存在的自性,说法空。我空法空,只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即百法中的前九十四法,做出的一种判断,是一种理。这种理,不是主观臆造的,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不虚,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是不变不异的。因之又以“真如”作为理的状词,连缀成“真如理”或“真如实现”。一切事物,是条件作成的,理,不是什么条件造成的,非缘所作,名无为法。有为法,是人生的现象;无为法,是人生的本质。本质非离现象别有,无为法即寓于有为法中。九十四法,是人生的具体内容。人,不仅仅只有身,还有认识能力,能识别是非美丑善恶。还有感情、欲望、意志,通过理智的陶冶,就能成为优美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良善的愿望、坚强的意志。人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成活的。亦即是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世界中成活的。身只是人的标帜及所御用的工具。这就否定了“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的观点。我法二空真如无为,是人生的本质。亦即人生的指导思想。九十四法的生住异灭,缘是缘所赋与的,皆是缘的体现,根本找不出什么主宰的作用,即不应执身为…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