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蕴皆空”的研究——佛学的人生观▪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因而所缘的对象称法境。既然能作意识的认识对象,第一就必须不舍自相。没有自体,或自体变幻不定,是不能作为意识认识的对象的。第二,既言认识,还必须具有共同的轨范,亦即共相。无共相,不能以类相及,也是不能生起认识作用的。共相即寓于自相之中,非离自相别有共相。一切事物无不具有自相共相,因亦皆可称之为法,皆可作为意识的对象。六境,概括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一般人妄执以身为我,于是此我此身遂与大自然及社会相对立、相割裂,当然不会一下就相信大自然及社会亦是组成人的质素。但客观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的,是与环境互相联结、互相转化的。环境能影响人,人亦能改造环境,二者并不是相对立、相割裂的。自然界的风景,能孕育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画家、文学家。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他们又把熔化于自己的心头眼底的自然风景,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手段,使之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地再现出来,,成为生命的美,永恒的美,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人与大自然的通体和谐,通体融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的一呼一吸都是与天地人息息相通的。这种天下相接的气息一断,就意味着某一个具体的人生暂告终止。

  2、受 受为领纳义。《成唯识论》卷二曰:“受,谓之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境相,复词,即环境。环境中人、物、事能顺遂我的身心,激引喜乐情绪者,称顺境;违损我的身心,激引忧苦情绪者,称违境。环境中的人、物、事对我无顺无违,不能引起苦乐忧喜情绪者,称俱非境,亦称舍受。对顺境欲合,对违境欲离,对俱非境,不起合离二欲,这是人之常情。感情、欲望,或者就是人类多少带有盲目性的生命力。没有感情、欲望,人间可能化成荒凉的沙漠,毫无情趣;对感情、欲望,不能疏导调节,任其泛滥横流,人间就有可能变成苦海、血海。人的生理结构,大体相同,对顺境、逆境的认识和感受,还不致有多大的差异,只是在社会生活享受上不得其平而已。至于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在人的评价上,在对历史、社会的评价上,往往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即使一个人,有时生理感受亦发生尖锐的冲突。使自我陷于苦恼。受是组成人的素质之一,每个人皆有“受”的精神质素,缘能感受人的苦乐、忧喜、悲欢。不但能感受个人的苦乐、忧喜、悲欢,还能感受人家的苦乐忧喜悲欢,感受族、戚、友、邻的苦乐、忧喜、悲欢,这就是同情心,也就是悲心,这里面饱含着人情味。写到这里,有一事使我感到惊愕,也感到兴奋,感到百思而不得其解:某人猝闻河中落水者呼救声,即恻然心动,飞跳入河中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者,有时牺牲自己的生命亦在所不惜。非亲非故,无欲无求,只是闻到生命的呼救声,即行乎不得不行,甚或身死而不悔。纯然是一片天真,一片赤诚,足以证明人是有同情心、有心灵美的。且古今中外,确有能感受国家民族苦难,确有能感受天下后世利乐者,两副重担,一肩承当。维目四顾,天下之至乐,人生之至荣,实无有逾于斯者。椎心泣血,茹苦含辛,百折不易其心,九死不回其志,甚至有杀身毁家以殉其事业的。这是偶然的事件吗?不能感受国家民族的苦难,不能感受天下后世的安乐,能成此惊天动地、光照日月的伟大功勋吗?眼见交通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正在一天一天的缩小,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和平友谊。不同观点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不同信仰的宗教家,不同风俗习惯的民族主义者,特别是不同政治见解的政治家,多能求同存异,积极为国际和平友谊而共同努力。使此衮衮诸公不能感受天下后世的苦乐悲欢,能共同谱写这崭新的历史篇章吗?吁!受也者,实人生之至宝也。至于对顺境欲合、违境欲离,此犹欲之小焉者。人之大欲在欲生。这是蕴藏在身内的力,猛烈的力,坚韧的力,不可抵抗的力。天下扰扰,几乎无不是为了生。国内外为什么要节制生育?就是因为林林总总的人,要生,要死后种族繁衍,生生不息,唯恐在我手里断绝了后代。但究竟什么是“生”?什么是“欲”?我们能不能深入虎穴,逮住这个虎子呢?

  3 想 《成唯识论》卷二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为业。”生活常识认为人是能亲触外境、直接认识外境的。佛学却说人于外境,只能用想摄取外境的影像,以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人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这就与生活识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我开始对佛学的主张,亦不能理解信受。通过反复的观察研究,才有一些认识。由于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深,也很难说明白。权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客:你说想于外境,能摄取影像,以为认识的内容。有事实根据吗?

  主:每个人的内心,皆有程度不等的外部世界的人的影像、物的影像、事的影像。这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天下掉下来的吗?不是的。是内心固有的吗?不是的。只能说是从外境摄取的种种影像。能说这不是事实的根据吗?

  客:你错了,你根本错了。

  主:我错在什么地方?

  客:物体通过光线反射,能把自己的影像映入眼睛,眼睛背后的神经末梢,即能摄取影像。通过神经输入大脑,大脑始能对影像起认识作用。这明明是物质在认识上的反映,怎么能说是想摄取了客观外境的影像呢?

  主:你根据科学实验讲的道理,我是尊重信受的。但科学实验走到这里,似乎还不能解决我对生活的认识。例一,我见天安门,我见长城,都是我自身以外的巍然大物,决不是我大脑内的影像。说得远一点:我见到的世界,明明白白是我自身以外的事物,能说这是我大脑内的影像吗?大脑认识输了的物质影像以后,又是怎样与外部世界的物体相接触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切实的说明。例二,人们能识别天日、树石、桥梁舟车、牛豕鸡鸭,说明人是完全有认识能力的。人能认识自己的大脑吗?老实说,人的认识能力还不能与大脑直接接触。认识能力既不能与大脑直接接触,又怎么能说人的大脑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呢?

  客:难道科学对大脑的说明有错吗?

  主:我不是这样说。我们所见的对象,皆是自身以外的事物,这是生活的事实。我很想知道:大脑见到物体以后,是通过什么渠道、什么工具而与外界的物体相接触的呢?

  客:按照佛学的观点应该怎样理解呢?

  主:照佛学的观点说,这问题十分简单:人是物质与精神组成的,每个人都能通过前五识及五俱意识而与外部客观事物相接触。

  客:这样看来,精神未免太玄了。

  主:不!所谓精神,实际就是活跃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思想认识、感情、欲望、意志等,这些东西时时处处都在与我们打交道,何玄之有?所谓玄,大概有两层意思:一、精神无形无相,不能用目见手扪的,于是乎我们就认为玄了。二、主观精神世界,我也是开始探寻,所见甚浅。有时有些发现,亦觉惊愕、新奇。

  客:就请谈点你的发现吧。

  主:我们内心世界有外部世界人的影像、物的影像、事的影响,这是事实。无论这些影像是从何而入,但它们是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纽带,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没有影像,主观认识就不能形成具体的内容,不能积累经验、形成记忆,人也就无法生活。这还在其次。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感情,那还叫什么生活呢?人们要建立感情,双方都必须互相摄取对方的影像,并把它放在内心重要的位置,感情才有所依附,才能凝聚,再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施诸对方,使双方都能感到对方感情的亲疏厚薄。

  客:很好。请你继续谈下去吧。

  主:想能摄取外境的影像。外境不但包括物质,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

  客:精神是无形无相的嘛,也能摄取其影像吗?

  主:精神既然是存在的,为什么不能摄取其影像呢?

  客:请举事实为证。

  主:人是身与精神组成的。人不但在物质世界中生活,也在精神世界中生活。因人错误地执身为我,把我铁铁地视为七尺之躯,于是乎遂与世界相割裂、相对立了。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误的执着,一种认识上的病态反映。

  客:你越说越玄了。能不能“通俗”一点?

  主:根据生活的事实讲道理,这就是最彻底的通俗。

  客:对!希望你能根据生活事实讲。

  主:佛经上说,大世界中有小世界,小世界中有大世界;一世界中有多世界,多世界中有一世界。这完全是日常生活中事实的反映。因人昧于精神,虽在这生活事实中生活,并不知道这种生活事实。我们这个小小地球上,生活有四十八亿人。每个人皆有自己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皆有自己生活的条件,能说不是四十八亿个世界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非洲人生活的世界,不同于亚洲人生活的世界,亦不同于欧洲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亚洲,印度人生活的世界,亦不同于中国人、日本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中国,南方人生活的世界,也不同于北方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生活的世界,也不会与东城区人民的生活世界完全相同。推断到最后,每个人皆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我们的大世界、小世界、一世界、多世界,皆是无障无碍而能互相贯通的。全人类都应“声气相通”,“痛痒相关”,其前提即在此。其然?岂不然耶?

  4 行 行有二义:一迁流义,二造作义。先释迁流义。佛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互相渗透影响的色、受、想、行、识,在时间上是刹那刹那、前灭后生、流注不息的。科学亦证实事物皆是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变是绝对的。但这毕竟是理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山石、桥梁、舟车、屋宇、门窗、书橱、桌椅等等,基本上都是静止的、不变的,更明显的是我们每天看到的自然物、人造物基本上也都是静止的,不变的。于是推论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基本…

《“五蕴皆空”的研究——佛学的人生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是我观(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