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蘊皆空”的研究——佛學的人生觀▪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因而所緣的對象稱法境。既然能作意識的認識對象,第一就必須不舍自相。沒有自體,或自體變幻不定,是不能作爲意識認識的對象的。第二,既言認識,還必須具有共同的軌範,亦即共相。無共相,不能以類相及,也是不能生起認識作用的。共相即寓于自相之中,非離自相別有共相。一切事物無不具有自相共相,因亦皆可稱之爲法,皆可作爲意識的對象。六境,概括了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一般人妄執以身爲我,于是此我此身遂與大自然及社會相對立、相割裂,當然不會一下就相信大自然及社會亦是組成人的質素。但客觀的事實告訴我們:人是生活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中的,是與環境互相聯結、互相轉化的。環境能影響人,人亦能改造環境,二者並不是相對立、相割裂的。自然界的風景,能孕育古今中外無數的詩人、畫家、文學家。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家,他們又把熔化于自己的心頭眼底的自然風景,用各種不同類型的藝術手段,使之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地再現出來,,成爲生命的美,永恒的美,人類最珍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通體和諧,通體融化。我們應該認識到:人的一呼一吸都是與天地人息息相通的。這種天下相接的氣息一斷,就意味著某一個具體的人生暫告終止。

  2、受 受爲領納義。《成唯識論》卷二曰:“受,謂之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境相,複詞,即環境。環境中人、物、事能順遂我的身心,激引喜樂情緒者,稱順境;違損我的身心,激引憂苦情緒者,稱違境。環境中的人、物、事對我無順無違,不能引起苦樂憂喜情緒者,稱俱非境,亦稱舍受。對順境欲合,對違境欲離,對俱非境,不起合離二欲,這是人之常情。感情、欲望,或者就是人類多少帶有盲目性的生命力。沒有感情、欲望,人間可能化成荒涼的沙漠,毫無情趣;對感情、欲望,不能疏導調節,任其泛濫橫流,人間就有可能變成苦海、血海。人的生理結構,大體相同,對順境、逆境的認識和感受,還不致有多大的差異,只是在社會生活享受上不得其平而已。至于心理結構,十分複雜,在人的評價上,在對曆史、社會的評價上,往往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存在著本質上的矛盾。即使一個人,有時生理感受亦發生尖銳的沖突。使自我陷于苦惱。受是組成人的素質之一,每個人皆有“受”的精神質素,緣能感受人的苦樂、憂喜、悲歡。不但能感受個人的苦樂、憂喜、悲歡,還能感受人家的苦樂憂喜悲歡,感受族、戚、友、鄰的苦樂、憂喜、悲歡,這就是同情心,也就是悲心,這裏面飽含著人情味。寫到這裏,有一事使我感到驚愕,也感到興奮,感到百思而不得其解:某人猝聞河中落水者呼救聲,即恻然心動,飛跳入河中奮不顧身地搶救落水者,有時犧牲自己的生命亦在所不惜。非親非故,無欲無求,只是聞到生命的呼救聲,即行乎不得不行,甚或身死而不悔。純然是一片天真,一片赤誠,足以證明人是有同情心、有心靈美的。且古今中外,確有能感受國家民族苦難,確有能感受天下後世利樂者,兩副重擔,一肩承當。維目四顧,天下之至樂,人生之至榮,實無有逾于斯者。椎心泣血,茹苦含辛,百折不易其心,九死不回其志,甚至有殺身毀家以殉其事業的。這是偶然的事件嗎?不能感受國家民族的苦難,不能感受天下後世的安樂,能成此驚天動地、光照日月的偉大功勳嗎?眼見交通與文化的不斷發展,世界正在一天一天的縮小,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和平友誼。不同觀點的文學藝術工作者,不同信仰的宗教家,不同風俗習慣的民族主義者,特別是不同政治見解的政治家,多能求同存異,積極爲國際和平友誼而共同努力。使此衮衮諸公不能感受天下後世的苦樂悲歡,能共同譜寫這嶄新的曆史篇章嗎?籲!受也者,實人生之至寶也。至于對順境欲合、違境欲離,此猶欲之小焉者。人之大欲在欲生。這是蘊藏在身內的力,猛烈的力,堅韌的力,不可抵抗的力。天下擾擾,幾乎無不是爲了生。國內外爲什麼要節製生育?就是因爲林林總總的人,要生,要死後種族繁衍,生生不息,唯恐在我手裏斷絕了後代。但究竟什麼是“生”?什麼是“欲”?我們能不能深入虎穴,逮住這個虎子呢?

  3 想 《成唯識論》卷二曰:“想,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爲業。”生活常識認爲人是能親觸外境、直接認識外境的。佛學卻說人于外境,只能用想攝取外境的影像,以爲自己認識的對象。人並不能直接認識外境,這就與生活識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我開始對佛學的主張,亦不能理解信受。通過反複的觀察研究,才有一些認識。由于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深,也很難說明白。權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談點不成熟的看法。

  客:你說想于外境,能攝取影像,以爲認識的內容。有事實根據嗎?

  主:每個人的內心,皆有程度不等的外部世界的人的影像、物的影像、事的影像。這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天下掉下來的嗎?不是的。是內心固有的嗎?不是的。只能說是從外境攝取的種種影像。能說這不是事實的根據嗎?

  客:你錯了,你根本錯了。

  主:我錯在什麼地方?

  客:物體通過光線反射,能把自己的影像映入眼睛,眼睛背後的神經末梢,即能攝取影像。通過神經輸入大腦,大腦始能對影像起認識作用。這明明是物質在認識上的反映,怎麼能說是想攝取了客觀外境的影像呢?

  主:你根據科學實驗講的道理,我是尊重信受的。但科學實驗走到這裏,似乎還不能解決我對生活的認識。例一,我見天安門,我見長城,都是我自身以外的巍然大物,決不是我大腦內的影像。說得遠一點:我見到的世界,明明白白是我自身以外的事物,能說這是我大腦內的影像嗎?大腦認識輸了的物質影像以後,又是怎樣與外部世界的物體相接觸呢?這就需要有一個切實的說明。例二,人們能識別天日、樹石、橋梁舟車、牛豕雞鴨,說明人是完全有認識能力的。人能認識自己的大腦嗎?老實說,人的認識能力還不能與大腦直接接觸。認識能力既不能與大腦直接接觸,又怎麼能說人的大腦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呢?

  客:難道科學對大腦的說明有錯嗎?

  主:我不是這樣說。我們所見的對象,皆是自身以外的事物,這是生活的事實。我很想知道:大腦見到物體以後,是通過什麼渠道、什麼工具而與外界的物體相接觸的呢?

  客:按照佛學的觀點應該怎樣理解呢?

  主:照佛學的觀點說,這問題十分簡單:人是物質與精神組成的,每個人都能通過前五識及五俱意識而與外部客觀事物相接觸。

  客:這樣看來,精神未免太玄了。

  主:不!所謂精神,實際就是活躍于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的思想認識、感情、欲望、意志等,這些東西時時處處都在與我們打交道,何玄之有?所謂玄,大概有兩層意思:一、精神無形無相,不能用目見手扪的,于是乎我們就認爲玄了。二、主觀精神世界,我也是開始探尋,所見甚淺。有時有些發現,亦覺驚愕、新奇。

  客:就請談點你的發現吧。

  主:我們內心世界有外部世界人的影像、物的影像、事的影響,這是事實。無論這些影像是從何而入,但它們是使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聯系的紐帶,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開始。沒有影像,主觀認識就不能形成具體的內容,不能積累經驗、形成記憶,人也就無法生活。這還在其次。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沒有感情,那還叫什麼生活呢?人們要建立感情,雙方都必須互相攝取對方的影像,並把它放在內心重要的位置,感情才有所依附,才能凝聚,再采取一些實際行動,施諸對方,使雙方都能感到對方感情的親疏厚薄。

  客:很好。請你繼續談下去吧。

  主:想能攝取外境的影像。外境不但包括物質,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

  客:精神是無形無相的嘛,也能攝取其影像嗎?

  主:精神既然是存在的,爲什麼不能攝取其影像呢?

  客:請舉事實爲證。

  主:人是身與精神組成的。人不但在物質世界中生活,也在精神世界中生活。因人錯誤地執身爲我,把我鐵鐵地視爲七尺之軀,于是乎遂與世界相割裂、相對立了。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誤的執著,一種認識上的病態反映。

  客:你越說越玄了。能不能“通俗”一點?

  主:根據生活的事實講道理,這就是最徹底的通俗。

  客:對!希望你能根據生活事實講。

  主:佛經上說,大世界中有小世界,小世界中有大世界;一世界中有多世界,多世界中有一世界。這完全是日常生活中事實的反映。因人昧于精神,雖在這生活事實中生活,並不知道這種生活事實。我們這個小小地球上,生活有四十八億人。每個人皆有自己生活的空間和時間,皆有自己生活的條件,能說不是四十八億個世界麼?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非洲人生活的世界,不同于亞洲人生活的世界,亦不同于歐洲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亞洲,印度人生活的世界,亦不同于中國人、日本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中國,南方人生活的世界,也不同于北方人生活的世界。即使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生活的世界,也不會與東城區人民的生活世界完全相同。推斷到最後,每個人皆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我們的大世界、小世界、一世界、多世界,皆是無障無礙而能互相貫通的。全人類都應“聲氣相通”,“痛癢相關”,其前提即在此。其然?豈不然耶?

  4 行 行有二義:一遷流義,二造作義。先釋遷流義。佛學認爲在現實生活中互相滲透影響的色、受、想、行、識,在時間上是刹那刹那、前滅後生、流注不息的。科學亦證實事物皆是通過量變而達到質變,變是絕對的。但這畢竟是理論。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山石、橋梁、舟車、屋宇、門窗、書櫥、桌椅等等,基本上都是靜止的、不變的,更明顯的是我們每天看到的自然物、人造物基本上也都是靜止的,不變的。于是推論到我們所處的世界基本…

《“五蘊皆空”的研究——佛學的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是我觀(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