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蘊皆空”的研究——佛學的人生觀▪P3

  ..續本文上一頁上也是靜止的、不變的了。我們這種日常生活的認識,當然是十分片面的。但也必須承認,這是客觀事物在感性認識上的反映。感性認識,也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且能成爲人類的共同認識,因而它與主觀認識上的錯誤,性質還是不同的。而且,我們如果沒有這種感性認識,則所見到的世界和世界上的所有物體,必然皆是在變、變、變,根本找不到相對靜止的形態。自然科學認爲:物質世界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佛學認爲:世界的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現在不住,當體即空。過去地球初成,即在圍繞太陽自轉公轉,現在已轉了四十七億年。它在轉的過程中,不斷發光發熱,無私地助長其他事物。除此之外,過去已經過去。過去四十七億多圈的公轉,已經轉到當前一輪的公轉上來了。未來還沒有來,還有待于現前公轉自轉的地球,再一輪一輪地向前轉。這裏,給人們一個很重要的啓示:未來還孕育在現在之中,應在把握現在的同時,根據現在的具體情況,樹立一個比較切實的理想,建立更加美好的未來。古今中外有很多志士仁人,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與天下後世相聯系。人的生命內包含著未來的質素,沒有一個人不想到明天,沒有一個人不想到未來。世界既然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它的本質當然也就是“不住”的。這就是“遷流”。

  次釋造作義。佛學認爲每個人自己作了善業惡業、染業淨業,皆必然受到應有的報償。造作義,即佛學“叁世因果、五趣輪回”之說的部分內容。佛學傳入中國後,關于因果輪回之說,曆代都有人反對。我沒有看到神,沒有看到鬼,也沒有看到因果輪回,但憑著自己的信仰,我想談點不成熟的意見。莊周即發出“竊鈎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的辛辣諷刺。造作大善大惡者,在政治上刑賞不得其平,在與論上褒貶不得其平。這是人類生活中無可奈何的最大遺憾。物質世界是有規律性的;精神世界有不有規律性呢?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似乎都還沒有探索這個問題。從信仰的角度,我認爲精神世界應該亦如物質世界,應該也是有規律性的。雖說“沒看到,不科學”,我仍然相信叁世因果、五趣輪回確實存在。

  5 識 最後闡釋“識”。佛學認爲人人都具有八識,每一識又各具見、相二分。見分,是能認識的作用;相分,是所認識的對象。見相二分,是相互依存的,一有俱有,一無俱無。因而識是見相的統一,也即主客觀的統一。八識分四組:一、前五識,約當感性認識。二、第六識,約當理性認識。在認識中,有主觀自我,客觀世界。叁、第七識,即自我形成的根荄。四、第八識,即生活中存在的巨大潛力。茲一一闡釋如下:

  前五識中眼唯緣(攀附義)色,耳唯緣聲,鼻唯緣香,舌唯緣味,身唯緣觸。在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緣于色、聲、香、味、觸——前五境時,第六意識皆能與之俱起,緣于五境,因而名之五俱意識。能把色、聲、香、味、觸的零散影像,綜合而成爲“物”的概念。再層層加以分析整理,最後能接觸事物的本質及其活動的規律性。因而前五識是感性認識,第六識是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各約當佛學所說的世俗谛和勝義谛一分。谛,審實不虛之義。眼識緣于色境,即能見到長短方圓的形色,青黃赤白的顔色,取舍屈伸的表色,說明眼識緣于人身、生物體、自然物、人造物時,皆能見到一個大體的輪廊。既能見到一個人的形態、顔色、動態,怎麼能說沒有見到一個人呢?有視覺,即能見到人、見到生物、見到一切自然物和人造物了。我們一般還在以身爲人,以身爲我。身雖是在不斷的新陳代謝,我們因爲視覺遲鈍,見不到新陳代謝,遂固執人是實實在在的,能在世界上活上五六十歲八九十歲的。這是我們的共同認識。並且以爲是十分正確,沒有錯誤的。不知這是客觀事物在感覺認識上的反映,是根本靠不住的。如果我們再用理性認識把這個實實在在的人,認真分析一下,保證當下就是“空”的。不信吧?例如:一個年當叁十歲的人,他叁十歲以前的形貌,即五歲十歲時的形貌,十五歲二十歲的形貌,二十五歲二十九歲的形貌,是不是還有呢?還是實實在的嗎?我們說,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已通過刹那刹那,前滅後生,不斷地運動變化,轉化成了現在叁十歲的人了。如果過去的形貌是靜止的,不會運動變化,就絕對不會有現在叁十歲的人。這是今天天下的人與我,皆能共驗共證的。叁十歲以後的,四十歲五十歲的人,八十歲九十九歲的人呢?現在哪兒?只能說,還沒有,還未來,還有待于叁十歲的人,刹那刹那,前滅後生,不斷地向前轉化。不然,就不會有現實生活中實實在的人了。這又是天下的人與我皆能共驗共證的。一切事物皆是通過量變而達到質變的。變化之粗顯者易于觀察,其極密極微者即不易認知(二種變化皆有易知難識兩類,不能調質變較量變易識)。如雨後新竹,日長數尺,人亦不易察覺其長的痕迹。量變中的山石、橋梁、舟車、屋宇、門窗、書櫥、桌椅等等,皆是在刹那刹那地、默默無聲地變,綿綿密密地變,而映入我們眼識的,卻是靜止的不變的。身固如是。因錯誤地執身爲人,執身爲我,于是人與我亦是靜止的、不變的了。且以此推想世界,世界亦是靜止的、不變的了。物質世界既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也是互相依存而非孤立存在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就不應有孤立存在、靜止不變的事物了。本來“不應有”的,而卻又觸處皆是,其故安在?曰:照佛學說,應該歸罪于“想”。孤立存在、靜止不變的影像,皆是想所攝取的。想不但于外境攝取種種影像,還對影像施設種種名言。影像,佛學亦簡稱相。客觀實際,本來是無相無名的,因而稱之爲真谛。但真個無相無名的,不但衆生無法生活,佛菩薩亦將無法攝化衆生。此佛法之所以貴真俗圓融。以真谛理,指導俗谛的生活,以真攝俗,了俗即真。不于二邊有所取舍,恒常行于中道第一義谛。宋時有位禅師說得非常好。他在未參禅前,但見山是山,水是水;參禅以後,卻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及至大徹大悟,依然見到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世人皆是重我而貴生,佛學卻偏偏強調無我亦無生,這是頗耐人尋味的。更奇的是在否定我與生之後,又否定無我與無生,要人不著兩頭語。大概我與生在人類生活中,是最麻煩的兩個問題吧?佛學認爲前六識這個我,是依第七識爲根而生起來的。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爲我。第八識見分本不是我,第七識固執以爲我,這當然是錯誤的。第六識就是依第七識爲根而生起的。因受第七識感染,在認識外境時,亦執色受想行識混合有機體爲我。受想行識是依附于身的,遂不自覺地執身以爲我了。第六識是以第七識爲根而生起的。如果第六識不能以自己的影響,徹底轉變第七識、第六識即將永遠受其感染,無由斷除我執。這就說明了“以身爲我”的謬執是不容易破除的。我們花叁、五元錢,燙一個時毛的發型。頭發有這種欲求嗎?頭發能審美嗎?我們花幾百元錢買一支名牌手表,手腕能欣賞嗎?手腕能認識自己的華貴嗎?不能,絕對不能。即固執身即是我,就不能不使這個我比別人漂亮一些。我們成天在以身爲我,以名爲我,不知身與名皆非是我,皆是被執爲我的。憶昔二十多年前,我有一天到街上的浴池去洗澡,快到目的地了,內心蓦然竄出一個念頭:“還沒有帶錢呀!”只有怅然地再往回走。拖著身子往浴池跑的是我,半途發現沒有帶錢,蓦然發出信息的不又是一個我嗎?而且這兩個我,似若心意相通。身若是我,名即不應是我;名若是我,身即不應是我。何況人還有理想的我呀。我又發現,在人的一身中,似乎還不只一個我。然則我的實質是什麼?在哪兒?應該研究。

  第八藏識,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叁義。能藏,前六識的現行,能熏入第八藏識,轉變成爲種子,此種子能藏在第八識,第八識能藏此種子,因名能藏。種子遇有適當機緣,又能起前六識現行。此能起現行的種子是第八識所藏,第八識即此種子所藏之處,因名所藏。能藏,就是能把與外部世界接觸的活動,轉入內心的底層,使之成爲種子,亦即生活的潛力。遇有適當時機,此生活潛力,又能轉化成爲生活,以影響外部世界。人與外部世界,是不斷地互相轉化的。我們的生活,似乎分兩個層次:浮在表面的生活和潛伏在裏層的生活。浮在表面的生活,是意識所能覺察的;潛伏在裏層的生活,是意識所不能覺察的。因而我們一般皆重視浮在表面的生活,而忽視了裏層的生活能力。例如:一位作家,要寫一部叁十萬字的小說,創作的素質、描繪素材的語言及其技巧,這是必備的條件。這些條件究竟在哪兒?我們一般都把表面生活中的七尺之軀,視爲作者。試問:表面的這位作者,能接觸素材及塑造形象吧?顯然不可能。必須通過內心作者的“醞釀”,才能利用工具把素材塑造成不同類型的人物,不同類型的場面。內心有一個“譜”,或者訂出了寫作計劃,才能驅使七尺之軀的作者去伏案展紙,振筆疾書。工藝作者,也是把材料、工具擺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利用工具,把材料造作成工藝品。但在內心的作者“醞釀”時期,素材擺在哪兒?工具擺在哪兒?作者呆在哪兒?作者又是怎樣利用工具以創作素材的?這不但外人不知道,即作者自己亦不明白,這就是潛伏在裏層的生活。七尺之軀的作者,在伏案疾書時,筆尖下的黑字,是怎樣一粒一粒淌流到紙上的呢?自己知道嗎?不知道。說明“身”這位作者,猶是棚頭傀儡,後面還有牽線人在。後面的牽線人爲誰?猶潛伏在生活的裏層,人類尚未能真正地瞥見。棚頭作者,順暢地寫著寫著,忽然寫不下去了。改了又寫,寫了又改,搔著頭皮,終難成篇。能說棚頭作者的背後,沒有牽線的人嗎?此牽線的人,是無形無相的,能與外部世界的上下四方八面相通,他能用時代的思想標准、藝術標准衡量自己的作品,修改自己的作品。這位人類暫時猶不能瞥見的作家,…

《“五蘊皆空”的研究——佛學的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是我觀(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