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宽运法师)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上)

  引言

  佛教的教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所以佛教并不是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脱而不问世间俗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更重视世间法,因为不通过世间法的修习实践,就不可能实现出世解脱的目的。

  所以,有不少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的宗教,对国家、社会没有多大贡献,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误解。

  事实上,佛教教义中蕴含丰富的爱国思想;佛陀在世的时候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如法修身治国,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祥和安定。佛陀因而提出「上报四恩」的思想;「四恩」即: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其中的报「国王恩」,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报国家恩」。是故,佛陀在各种经典中经常教导弟子们要守护自己的祖国,拥护国家的领导,报答国恩,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精进努力。这些爱国进步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最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教育局在筹备小一至中六的新必修科时,提出了「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实施;此学科的设立原意,旨在透过持续学习,使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成就,引以为荣并建立国民认同的身份与归属感,并以价值观和态度为导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质素,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于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范畴的身份认同。同时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们明辨是非,能够作出情理兼备的价值判断,并建立个人抱负及理想,对家庭、社群、国家与世界作出承担及贡献。

  有关建议,数月来经多番咨询民意,唯于策划推行时引起各界不同之反应;终在9月8日傍晚,政府正式宣布归由办学团体及学校自行决定是否于各自院校实施此项科目。事件暂时得以缓和。

  今次事件的引起与发生,相信许多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市民,必然有着深刻的反省。而面对现代教育的种种问题,佛教既然是一种奉献社会、服务人群的宗教,是不是应该提出一种智慧、提供一些方法以解决目前的困难,从而达到利益众生、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目的?

  佛教的教育精神与教学原理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还是一种教育,即佛陀对众生的教化──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以德育为根本,以解脱觉悟为目的,并以文化为纽带的多元化的方法与手段。它的教学原理不但可以弥补现代社会教育的不足,而且可以使世界和谐发展,同时可以给予中国传统德育很大的启示。  

  曾经有佛教长老大德将「佛教教育」定义为:「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所谓「九法界」,包括了「六道」: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以及三圣(声闻、缘觉、菩萨)等,都是佛陀所要「教育」的对象;此外,佛陀亦发愿生生世世要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够改恶迁善,导迷向觉,转凡成圣,究竟离苦得乐。由此可知,佛教的教育乃是超越空间与时间的,不局限于地球,亦不仅限于一世,而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之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此种教学的范围和理念,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教育仅及于一世并局限于人类相比,实在是广大得多、宽广得多了。

  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人天师范」、「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自称为「弟子」,佛陀与我们是「师生」关系,而非其他宗教的「父子」关系;「菩萨」则是我们的学长,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至于佛教教育的学位,博士学位是「佛」;硕士学位是「菩萨」;学士学位则是「罗汉」。

  所以说,佛教是包括教师(本师)、教义、学生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以及修行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弘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既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而佛教教育则更重视人生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这种思想涵盖了爱国、爱民、爱家、爱一切众生。佛教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数善巧方便的教化方式。佛陀这位伟大的人天师范,为各行业、万千学子,广设八万四千法门;成道后为弟子说法四十九年,留下为数可观的经藏作为教材。由于有好的老师、好的教材,必有出类拔萃的弟子,所以佛教才能绵延两千多年,历久不衰。

  从佛教史上看,佛教真正具有规模的第一所大学,是佛入灭未久所创办的印度那烂陀大学,其创校历史比耶稣出生更早。中国大乘八宗所共祖的龙树菩萨在此曾任过校长。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大师曾留学于此,亲近戒贤论师(当时的校长);这所大学,历来培养了众多高僧,即使是今天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亦难望其项背。

  中国佛教自唐朝「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这丛林的创办即是中国第一所大学的成立,马祖禅师堪称第一任校长。过去佛教的丛林、宗派各有分科,犹如现代大学设有各种不同科系,而且设有各地的分校;早在达摩祖师来华时就有「我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说,尔后禅宗分出「五家七宗」,其实就是大学分校。所以说,一个丛林就是一所职业学校,它造就了无数当家、知客、法务、典座等专业、技能人才;武艺高强的少林寺,其中受训的寺僧堪称现代的军人或警员;光是一个敦煌石窟就让大陆开办了一所兰州大学来做专门研究。

  因此,佛教的教学工具经常是蕴含在佛教的各项艺术中,即佛教的教具包括经典、音乐、雕塑、佛像、建筑、供具及其他种种表法,希望「学生」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一根都能学习佛法。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导众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待人、处事、接物的智慧;从而改变众生的习气,使他们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所追求的教学最高目标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以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因此,佛陀悟道后讲经弘法不断,目的就是希望令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去除妄想、分别、执着,减少烦恼,并且活得自在、安乐,进一步恢复自己本具的智慧、神通与德能。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中)  

  从佛教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通过佛教的许多经典,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不同根性的学生,佛教的教学工作在方向上可归纳为数个要点,就是:从出世到入世、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生活、从人格到佛道。而在教学的方法上,则可总括为以下六个原理,足供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参考:

  一、 闻、思、修并重的教学原理

  佛教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世间教育。佛陀是历劫多生修行而成道的,具有特殊的成长经历、超凡的品格与才能,无穷善巧教化的方式,在弟子们心目中具崇高的地位。在许多大乘经典中,佛陀每次在讲经说法之前,必先「入定」,观察学生的根性,根据他们的心理取向、智力高下、知识多寡、理解能力、接受特点、关注焦点等具体问题,然后选择适合的教法,才展开讲经说法,适时地予以教育诱导,帮助他们增长心中微微萌发的善念,消除蠢蠢欲动的恶念,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佛教讲究闻、思、修的教法,就是说,听闻正法,即修习课程之后,还要如理思维,观察反思,这样才能把所学到、听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行动中去,转变成自己的思想,使所学与所作所为达成一致,这就是进一步要求戒、定、慧的配合,成为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功夫。所以佛陀的开示总是契理契机──最令人敬佩的是,佛陀所用的善巧言词,能令出身不同、根器不一、程度各异的学生都能了解、明白。

  正如《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学生在佛陀的引导下,自己思维,自悟、自学、自我辅导;佛陀所说,虽然是同一道理,但不同的人都能依其根性的需要,而自我教育成功,而且每个人都觉得佛陀所说的法是专为自己而说的,是专为自己的困惑、烦恼、痛苦而作的开示。所以听了以后,每个人都感到心满意足,法喜充满。这种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化方式,正是教学成功的根本关键,这是很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地方。

  二、 戒、定、慧合一的教学原理

  戒、定、慧三学可以说是佛教教育的总纲领;佛陀以戒、定、慧三学教授众弟子;戒如清水,能洗涤我们的心地;定如璎珞,能庄严我们的身心;慧如明灯,能照亮我们的前程。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云何谓之『三无漏学』?盖戒、定、慧三学以能断修道者之烦恼,了修道者之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此可谓是佛法之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正佛法。」

  是故,广义的戒律就是指防非止恶、如理如法地生活行事,这样就可以使心不散乱,然后慢慢地使心安定下来,进一步就能处在定境之中,如此才可以生发出智慧。所以说,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是德育,而定、慧二学,虽然谈的是体育、智育,但是在佛陀的观点,品德教育是离不开智、体、群、美等领域的,所以戒、定、慧三学是三而一,一而三,不可分割的。

  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其实都是建立在戒的修行上。出家修行,固然首重戒律。同样地,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也要严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此,唯有把戒持好,再辅以身心的锻炼,才能入定、生慧。所以德行教育的实施,必须…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宽运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