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學原理與現代社會教育的反思(寬運法師)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學原理與現代社會教育的反思(上)

  引言

  佛教的教法可分爲「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以世間法爲權巧,出世間法爲究竟。所以佛教並不是一味強調追求出世解脫而不問世間俗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更重視世間法,因爲不通過世間法的修習實踐,就不可能實現出世解脫的目的。

  所以,有不少人認爲佛教是消極遁世、逃避現實的宗教,對國家、社會沒有多大貢獻,這是片面的、不正確的誤解。

  事實上,佛教教義中蘊含豐富的愛國思想;佛陀在世的時候曾多次教導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如法修身治國,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導民,使人民豐衣足食、社會祥和安定。佛陀因而提出「上報四恩」的思想;「四恩」即: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其中的報「國王恩」,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報國家恩」。是故,佛陀在各種經典中經常教導弟子們要守護自己的祖國,擁護國家的領導,報答國恩,作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精進努力。這些愛國進步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具有積極、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最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教育局在籌備小一至中六的新必修科時,提出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實施;此學科的設立原意,旨在透過持續學習,使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成就,引以爲榮並建立國民認同的身份與歸屬感,並以價值觀和態度爲導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質素,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于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同時亦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

  有關建議,數月來經多番咨詢民意,唯于策劃推行時引起各界不同之反應;終在9月8日傍晚,政府正式宣布歸由辦學團體及學校自行決定是否于各自院校實施此項科目。事件暫時得以緩和。

  今次事件的引起與發生,相信許多身爲教育工作者的市民,必然有著深刻的反省。而面對現代教育的種種問題,佛教既然是一種奉獻社會、服務人群的宗教,是不是應該提出一種智慧、提供一些方法以解決目前的困難,從而達到利益衆生、淨化人心、和諧社會的目的?

  佛教的教育精神與教學原理

  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而且還是一種教育,即佛陀對衆生的教化──一種以教育爲中心,以德育爲根本,以解脫覺悟爲目的,並以文化爲紐帶的多元化的方法與手段。它的教學原理不但可以彌補現代社會教育的不足,而且可以使世界和諧發展,同時可以給予中國傳統德育很大的啓示。  

  曾經有佛教長老大德將「佛教教育」定義爲:「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所謂「九法界」,包括了「六道」:天、人、阿修羅(叁善道)及地獄、惡鬼、畜生(叁惡道)的衆生,以及叁聖(聲聞、緣覺、菩薩)等,都是佛陀所要「教育」的對象;此外,佛陀亦發願生生世世要教化一切衆生,使他們都能夠改惡遷善,導迷向覺,轉凡成聖,究竟離苦得樂。由此可知,佛教的教育乃是超越空間與時間的,不局限于地球,亦不僅限于一世,而是涵蓋過去、現在、未來之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此種教學的範圍和理念,與中國傳統儒家的教育僅及于一世並局限于人類相比,實在是廣大得多、寬廣得多了。

  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人天師範」、「叁界導師,四生慈父」;自稱爲「弟子」,佛陀與我們是「師生」關系,而非其他宗教的「父子」關系;「菩薩」則是我們的學長,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至于佛教教育的學位,博士學位是「佛」;碩士學位是「菩薩」;學士學位則是「羅漢」。

  所以說,佛教是包括教師(本師)、教義、學生組織、清規戒律、儀規製度,以及修行體驗等內容的綜合體,也包括在弘傳過程中形成的種種特點,既是一種道德教育,也是一種文化形態,更是一種社會現象。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而佛教教育則更重視人生的教育、生活的教育,這種思想涵蓋了愛國、愛民、愛家、愛一切衆生。佛教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因地製宜、因材施教、無數善巧方便的教化方式。佛陀這位偉大的人天師範,爲各行業、萬千學子,廣設八萬四千法門;成道後爲弟子說法四十九年,留下爲數可觀的經藏作爲教材。由于有好的老師、好的教材,必有出類拔萃的弟子,所以佛教才能綿延兩千多年,曆久不衰。

  從佛教史上看,佛教真正具有規模的第一所大學,是佛入滅未久所創辦的印度那爛陀大學,其創校曆史比耶稣出生更早。中國大乘八宗所共祖的龍樹菩薩在此曾任過校長。一千叁百多年前,玄奘大師曾留學于此,親近戒賢論師(當時的校長);這所大學,曆來培養了衆多高僧,即使是今天的哈佛大學、牛津大學亦難望其項背。

  中國佛教自唐朝「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叢林的創辦即是中國第一所大學的成立,馬祖禅師堪稱第一任校長。過去佛教的叢林、宗派各有分科,猶如現代大學設有各種不同科系,而且設有各地的分校;早在達摩祖師來華時就有「我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之說,爾後禅宗分出「五家七宗」,其實就是大學分校。所以說,一個叢林就是一所職業學校,它造就了無數當家、知客、法務、典座等專業、技能人才;武藝高強的少林寺,其中受訓的寺僧堪稱現代的軍人或警員;光是一個敦煌石窟就讓大陸開辦了一所蘭州大學來做專門研究。

  因此,佛教的教學工具經常是蘊含在佛教的各項藝術中,即佛教的教具包括經典、音樂、雕塑、佛像、建築、供具及其他種種表法,希望「學生」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一根都能學習佛法。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教導衆生,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待人、處事、接物的智慧;從而改變衆生的習氣,使他們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所追求的教學最高目標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因此,佛陀悟道後講經弘法不斷,目的就是希望令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去除妄想、分別、執著,減少煩惱,並且活得自在、安樂,進一步恢複自己本具的智慧、神通與德能。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學原理與現代社會教育的反思(中)  

  從佛教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通過佛教的許多經典,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不同根性的學生,佛教的教學工作在方向上可歸納爲數個要點,就是:從出世到入世、從理論到實踐、從思想到生活、從人格到佛道。而在教學的方法上,則可總括爲以下六個原理,足供現代化教育教學的參考:

  一、 聞、思、修並重的教學原理

  佛教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世間教育。佛陀是曆劫多生修行而成道的,具有特殊的成長經曆、超凡的品格與才能,無窮善巧教化的方式,在弟子們心目中具崇高的地位。在許多大乘經典中,佛陀每次在講經說法之前,必先「入定」,觀察學生的根性,根據他們的心理取向、智力高下、知識多寡、理解能力、接受特點、關注焦點等具體問題,然後選擇適合的教法,才展開講經說法,適時地予以教育誘導,幫助他們增長心中微微萌發的善念,消除蠢蠢欲動的惡念,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佛教講究聞、思、修的教法,就是說,聽聞正法,即修習課程之後,還要如理思維,觀察反思,這樣才能把所學到、聽到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行動中去,轉變成自己的思想,使所學與所作所爲達成一致,這就是進一步要求戒、定、慧的配合,成爲一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功夫。所以佛陀的開示總是契理契機──最令人敬佩的是,佛陀所用的善巧言詞,能令出身不同、根器不一、程度各異的學生都能了解、明白。

  正如《維摩诘經.佛國品》中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學生在佛陀的引導下,自己思維,自悟、自學、自我輔導;佛陀所說,雖然是同一道理,但不同的人都能依其根性的需要,而自我教育成功,而且每個人都覺得佛陀所說的法是專爲自己而說的,是專爲自己的困惑、煩惱、痛苦而作的開示。所以聽了以後,每個人都感到心滿意足,法喜充滿。這種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教化方式,正是教學成功的根本關鍵,這是很值得現代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地方。

  二、 戒、定、慧合一的教學原理

  戒、定、慧叁學可以說是佛教教育的總綱領;佛陀以戒、定、慧叁學教授衆弟子;戒如清水,能洗滌我們的心地;定如璎珞,能莊嚴我們的身心;慧如明燈,能照亮我們的前程。如《大佛頂首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雲何謂之『叁無漏學』?蓋戒、定、慧叁學以能斷修道者之煩惱,了修道者之生死,故稱無漏(「漏」喻煩惱)。此可謂是佛法之本體,若離此叁,則非真正佛法。」

  是故,廣義的戒律就是指防非止惡、如理如法地生活行事,這樣就可以使心不散亂,然後慢慢地使心安定下來,進一步就能處在定境之中,如此才可以生發出智慧。所以說,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是德育,而定、慧二學,雖然談的是體育、智育,但是在佛陀的觀點,品德教育是離不開智、體、群、美等領域的,所以戒、定、慧叁學是叁而一,一而叁,不可分割的。

  佛教叁藏十二部的經典,其實都是建立在戒的修行上。出家修行,固然首重戒律。同樣地,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也要嚴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此,唯有把戒持好,再輔以身心的鍛煉,才能入定、生慧。所以德行教育的實施,必須…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學原理與現代社會教育的反思(寬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