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定、慧叁者合一;叁而一,一而叁,這樣的教育基礎穩固了,自然就會有成效。在《涅槃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也。」可見德行教育的實施,必須戒、定、慧叁學同時實行。
叁、 語言、行爲、心靈相結合的教學原理
若從語言、行爲與心靈叁方面來看,教育一般可分爲叁種:言傳、身教與心教,即心靈或精神層面的感化。借助語言、文字的傳達只是其中一種,身教與心教屬于靜默的教育,亦即默教。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其實就是一種更爲有效而高尚的教育方式。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所開示的經典無數。不過,佛陀不只重視爲衆生說法,而更重視的是以身作則,也就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教化衆生。
例如:有位老比丘眼睛有毛病,他要縫袈裟時,無法穿針引線,佛陀見到了,就主動去替他穿針;有個比丘平時不爲病人服務,等到他自己生病的時候,就沒人照顧,佛陀知道了,就親自爲他洗淨身體,照顧他的飲食,並且對他開示,勸他以後要主動照顧別人、廣結善緣;當他有需要時,人家才會照顧他;又有一次,毗舍離城鬧瘟疫,佛陀不怕被傳染,進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等等。類似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在經典中不勝枚舉。佛陀這種靜默的教育方式,需要老師與學生共處共事,共同生活,面對面的交流,感情與環境融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領悟老師的教法、契入老師的心靈,才能養成高尚的行爲與習慣。儒家亦說:「言教則訟,身教則從。」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沒有不重視身教的。而佛教的德育教育更是言教與身教並重,充分利用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的課堂教學以言爲主,以班級集體爲單位,以課堂與學校爲教育的主要場所,學生與老師單獨相處的機會較少,因而缺乏心靈上的交流與相契。這種距離,在佛教的師徒關系中會較容易拉近,因爲只有在長期的共同生活與一對一的交流中,師父或老師的思想、語言與行爲的習慣,才能潛移默化地、直接地影響學生;學生身心上的各種問題,才能獲得適切的、及時的解決。
四、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原理
在生活與教育一體化的校園環境中,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情感個性、不同的想法與思路、心理狀態,因此,真正全方位的教學,老師與學生必須能夠進行自由的對話與身心靈的直接交流,如此才能了解學生心理演變或思想成長的過程。
在長期的教育熏陶下,學生就能夠把課程理論(佛法)化爲自己的行爲,再從行爲回到自己的內心,再從內心融入到意念,最終達到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無不與法義相應。這就是最完整的教育、學習過程。
由于現代的教育強調專業自主,所以身爲教師者,除了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專業的素養之外,更應該仿效佛陀的教育方式,因時因地實施「契理、契機」的教學,以契合普遍學生的心理需要。如此,才能滿足學生們的「教育選擇權」。佛陀針對八萬四千衆生,以無窮的智慧,施設了八萬四千法門,目的無非爲令所有的衆生(學生)人人都能成佛。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學原理與現代社會教育的反思(下)
在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每次說法,都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可見,他的說法,同一時間集合並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學生。而到信徒家中應供開示,聽衆少則叁、五人,多則一百多人。此外,在不少的經典中,我們也看到佛陀爲個別弟子或善信單獨說法。例如:周利盤陀是個愚笨的人,跟他的哥哥一起出家修行。可是他太笨了,一首四句偈學了叁個月都學不成,他哥哥就趕他回家,他傷心地哭了起來。佛陀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單獨告訴他:「愚笨而不知道自己愚笨的人才是真愚笨,您知道自己愚笨,可見您不是真愚笨。」佛陀同時還教他「拂塵」、「除垢」兩句簡單的法語,讓他天天掃地時專心一意,淨除身心的塵垢。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後,周利盤陀的煩惱斷了,智慧也開了。還有音樂家二十億耳,以及相傳是波斯匿王的宰相央掘摩羅的開悟,都是佛陀針對他們特殊的根性,實行個別施教的成功例子。
由此可見,老師教學時需要不斷地觀察學生,不斷地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與心理取向,從而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百分之百地理解課程的內容,同時在課堂中及時解決與調整好學生的心理狀態。這才是真正專業的現代化的教學。
五、 善巧譬喻以爲引導的教學原理
相信曾經當過老師的人都知道,在教學實踐當中,善用「譬喻」可以將爲人處事的道理,輕松地、生動地、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從而引導學生慢慢地進入課程內容,使學生感覺到課程充滿了吸引力。就是以這種方式,每個弟子聽完佛陀講法之後,都會被教法深深地吸引,覺得佛陀正在給自己講故事,而不是在講道理或授課;從這些故事當中,佛陀將嚴肅的道理靈活地引導出來,使弟子們能夠把它直接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我們可以看到,在《百喻經》中,佛陀輕松地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將宇宙萬事萬物的大道理說了出來。而在其它的經典中,佛陀也是非常的善用譬喻,例如在《觀佛叁昧海經》中,舉了六個譬喻,來讓弟子了解念佛叁昧的殊勝;在《如來藏經》中,舉了九個譬喻,來讓弟子了解衆生都有佛性;在《般若經》中,舉了十個譬喻,來讓弟子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在《妙法蓮華經》中,運用六個有趣的譬喻,來讓弟子了解大乘自利利他的殊勝。
又如在《涅槃經》中記載著:佛陀趁著弟子在幫他理發的時候,教導他進入了四禅天。而在《法句譬喻經》中也有這樣的故事:佛陀和弟子走在路上,看到一張舊紙。他問弟子:「那是一張什麼紙?」弟子撿起來看了看說:「那是檀香的包裝紙,仍然有檀香味。」他們繼續往前行,又看到一條繩子。他問弟子那是一條什麼繩子?弟子撿起來看了看說:「那是綁魚的繩子,上面仍有魚腥味。」于是佛陀告訴弟子們:「紙與繩子原本都是幹淨的,可是,接觸到不同的外緣,氣味變化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們修行者也是一樣,親近善知識,久而久之,成賢成聖。可是如果交到壞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學壞。」這就是佛陀的善巧教化。其它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多不勝舉,在此就不一一羅列了。
因此,爲人師者若能以此爲教學榜樣,相信必定會成功。
六、 激發學生意志的教學原理
根據學者專家所分析:人生教育可分四大階段:(一)、幼兒養性;(二)、童蒙養正;(叁)、少年養志;(四)、成年養德等四個層次。
(一) 幼兒養性:剛出生的嬰兒到叁歲之間,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時期。在這個階段若能培養優美的人格,則終身受益不盡。
(二) 童蒙養正:叁歲到十叁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所以要慢慢的開始教他講話和一些簡單的詞句、簡單的行爲。所以「童蒙養正」是在培養他正確的行爲和觀念,用聖賢智慧做爲陶冶的教材。
(叁) 少年養志:十叁歲以後,就進入中學階段,甚至到大學階段,這是進入青少年期了,「養志」是指鼓舞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志向,一個宏觀遠大的理想抱負。
(四) 成年養德:就是真實生命的開展。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志向和抱負,或許一時沒有辦法施展出來,但是如果抱有效法聖賢的精神,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就能盡心盡力去做,即使遇到阻礙,亦不會退心。
因此,無論古今中外,在教育的全部過程中,意志力的激發最爲重要。孔子在《論語.爲政》一文中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又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述而》)可見,「少年養志」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之一。一個人,如果在青少年時期,就能確立遠大的理想,他的一生就能保持正確的方向,而且走得更高,走得更遠。若是立上志者,得其中,一生就會很有成就;若是立下志者或胸無大志,這樣的人肯定就會一事無成。所以,「以聖賢爲師」可以說是人生教育的最佳教材。
同樣的,佛教教育中,佛陀也強調意志力的啓發,學習的前提就是發最高、最大、最遠的大志──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亦即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願心,即通過正確的學習道路,追求最高的覺悟與智慧。《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優婆塞戒經》中,佛陀就訓誡我們:「善男子!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善發無上大願」就是立志立願,就是最大的意志力。
我們都知道,佛法的修學首重的是信、願、行;信、願、行是修行的動力,是成佛的根本。因此,在佛弟子皈依叁寶時都會發願:「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知海;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由此可見立志與發願、發心的重要。所謂「發心之初,成佛有余」;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不忘初心,恒持追求最高覺悟的心願,加上不斷的努力學習,最終肯定會成爲一個覺悟者。
結語
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其實,只要我們明白了佛陀的教化精神與方式,就會覺得研究佛教教育,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中國傳統儒家的教育方式,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以做人、修身爲本;一個人把自己的身心都修養好了,才能把家庭的關系、人際的關系、社會的關系、國家的關系處理好。可是現代的教育,卻似乎偏重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做人這個大前提。所以青少年的人生方向才會越來越迷失,社會問題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衆生在人間;這就說明了,佛陀是以提倡人間教化爲主的,也就是說,佛教是以人爲本的佛教。因此,佛教的教育,可以說,就是教我們學做人,即如何把人做好的教育。
所以,近代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他說:「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人生佛教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叁個階段的提升。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太虛大師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而寫的一首著名的詩偈──佛陀就是我們最高的導師,他是我們學習、效法的最高榜樣,只有我們在爲人、處世、做事上都做好了、都圓滿了,我們的人格也就成就了;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完美的人格,那麼,這個社會就和諧了,這個世間就清淨了,這樣人們離成佛就不遠了。
(全文完)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學原理與現代社會教育的反思(寬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