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定、慧三者合一;三而一,一而三,这样的教育基础稳固了,自然就会有成效。在《涅槃经》中,佛陀告诉我们:「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也。」可见德行教育的实施,必须戒、定、慧三学同时实行。
三、 语言、行为、心灵相结合的教学原理
若从语言、行为与心灵三方面来看,教育一般可分为三种:言传、身教与心教,即心灵或精神层面的感化。借助语言、文字的传达只是其中一种,身教与心教属于静默的教育,亦即默教。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其实就是一种更为有效而高尚的教育方式。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开示的经典无数。不过,佛陀不只重视为众生说法,而更重视的是以身作则,也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化众生。
例如:有位老比丘眼睛有毛病,他要缝袈裟时,无法穿针引线,佛陀见到了,就主动去替他穿针;有个比丘平时不为病人服务,等到他自己生病的时候,就没人照顾,佛陀知道了,就亲自为他洗净身体,照顾他的饮食,并且对他开示,劝他以后要主动照顾别人、广结善缘;当他有需要时,人家才会照顾他;又有一次,毗舍离城闹瘟疫,佛陀不怕被传染,进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等等。类似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在经典中不胜枚举。佛陀这种静默的教育方式,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处共事,共同生活,面对面的交流,感情与环境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领悟老师的教法、契入老师的心灵,才能养成高尚的行为与习惯。儒家亦说:「言教则讼,身教则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没有不重视身教的。而佛教的德育教育更是言教与身教并重,充分利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以言为主,以班级集体为单位,以课堂与学校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与老师单独相处的机会较少,因而缺乏心灵上的交流与相契。这种距离,在佛教的师徒关系中会较容易拉近,因为只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一对一的交流中,师父或老师的思想、语言与行为的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直接地影响学生;学生身心上的各种问题,才能获得适切的、及时的解决。
四、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原理
在生活与教育一体化的校园环境中,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情感个性、不同的想法与思路、心理状态,因此,真正全方位的教学,老师与学生必须能够进行自由的对话与身心灵的直接交流,如此才能了解学生心理演变或思想成长的过程。
在长期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就能够把课程理论(佛法)化为自己的行为,再从行为回到自己的内心,再从内心融入到意念,最终达到起心动念、行住坐卧无不与法义相应。这就是最完整的教育、学习过程。
由于现代的教育强调专业自主,所以身为教师者,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专业的素养之外,更应该仿效佛陀的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实施「契理、契机」的教学,以契合普遍学生的心理需要。如此,才能满足学生们的「教育选择权」。佛陀针对八万四千众生,以无穷的智慧,施设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无非为令所有的众生(学生)人人都能成佛。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下)
在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每次说法,都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可见,他的说法,同一时间集合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生。而到信徒家中应供开示,听众少则三、五人,多则一百多人。此外,在不少的经典中,我们也看到佛陀为个别弟子或善信单独说法。例如:周利盘陀是个愚笨的人,跟他的哥哥一起出家修行。可是他太笨了,一首四句偈学了三个月都学不成,他哥哥就赶他回家,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单独告诉他:「愚笨而不知道自己愚笨的人才是真愚笨,您知道自己愚笨,可见您不是真愚笨。」佛陀同时还教他「拂尘」、「除垢」两句简单的法语,让他天天扫地时专心一意,净除身心的尘垢。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周利盘陀的烦恼断了,智慧也开了。还有音乐家二十亿耳,以及相传是波斯匿王的宰相央掘摩罗的开悟,都是佛陀针对他们特殊的根性,实行个别施教的成功例子。
由此可见,老师教学时需要不断地观察学生,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取向,从而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百分之百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同时在课堂中及时解决与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才是真正专业的现代化的教学。
五、 善巧譬喻以为引导的教学原理
相信曾经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在教学实践当中,善用「譬喻」可以将为人处事的道理,轻松地、生动地、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地进入课程内容,使学生感觉到课程充满了吸引力。就是以这种方式,每个弟子听完佛陀讲法之后,都会被教法深深地吸引,觉得佛陀正在给自己讲故事,而不是在讲道理或授课;从这些故事当中,佛陀将严肃的道理灵活地引导出来,使弟子们能够把它直接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百喻经》中,佛陀轻松地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将宇宙万事万物的大道理说了出来。而在其它的经典中,佛陀也是非常的善用譬喻,例如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举了六个譬喻,来让弟子了解念佛三昧的殊胜;在《如来藏经》中,举了九个譬喻,来让弟子了解众生都有佛性;在《般若经》中,举了十个譬喻,来让弟子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在《妙法莲华经》中,运用六个有趣的譬喻,来让弟子了解大乘自利利他的殊胜。
又如在《涅槃经》中记载着:佛陀趁着弟子在帮他理发的时候,教导他进入了四禅天。而在《法句譬喻经》中也有这样的故事:佛陀和弟子走在路上,看到一张旧纸。他问弟子:「那是一张什么纸?」弟子捡起来看了看说:「那是檀香的包装纸,仍然有檀香味。」他们继续往前行,又看到一条绳子。他问弟子那是一条什么绳子?弟子捡起来看了看说:「那是绑鱼的绳子,上面仍有鱼腥味。」于是佛陀告诉弟子们:「纸与绳子原本都是干净的,可是,接触到不同的外缘,气味变化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们修行者也是一样,亲近善知识,久而久之,成贤成圣。可是如果交到坏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学坏。」这就是佛陀的善巧教化。其它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多不胜举,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因此,为人师者若能以此为教学榜样,相信必定会成功。
六、 激发学生意志的教学原理
根据学者专家所分析:人生教育可分四大阶段:(一)、幼儿养性;(二)、童蒙养正;(三)、少年养志;(四)、成年养德等四个层次。
(一) 幼儿养性:刚出生的婴儿到三岁之间,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若能培养优美的人格,则终身受益不尽。
(二) 童蒙养正:三岁到十三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要慢慢的开始教他讲话和一些简单的词句、简单的行为。所以「童蒙养正」是在培养他正确的行为和观念,用圣贤智慧做为陶冶的教材。
(三) 少年养志:十三岁以后,就进入中学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这是进入青少年期了,「养志」是指鼓舞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志向,一个宏观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 成年养德:就是真实生命的开展。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志向和抱负,或许一时没有办法施展出来,但是如果抱有效法圣贤的精神,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就能尽心尽力去做,即使遇到阻碍,亦不会退心。
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在教育的全部过程中,意志力的激发最为重要。孔子在《论语.为政》一文中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可见,「少年养志」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能确立远大的理想,他的一生就能保持正确的方向,而且走得更高,走得更远。若是立上志者,得其中,一生就会很有成就;若是立下志者或胸无大志,这样的人肯定就会一事无成。所以,「以圣贤为师」可以说是人生教育的最佳教材。
同样的,佛教教育中,佛陀也强调意志力的启发,学习的前提就是发最高、最大、最远的大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即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即通过正确的学习道路,追求最高的觉悟与智慧。《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就训诫我们:「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善发无上大愿」就是立志立愿,就是最大的意志力。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修学首重的是信、愿、行;信、愿、行是修行的动力,是成佛的根本。因此,在佛弟子皈依三宝时都会发愿:「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知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由此可见立志与发愿、发心的重要。所谓「发心之初,成佛有余」;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恒持追求最高觉悟的心愿,加上不断的努力学习,最终肯定会成为一个觉悟者。
结语
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其实,只要我们明白了佛陀的教化精神与方式,就会觉得研究佛教教育,可补现代教育之偏。
中国传统儒家的教育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做人、修身为本;一个人把自己的身心都修养好了,才能把家庭的关系、人际的关系、社会的关系、国家的关系处理好。可是现代的教育,却似乎偏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做人这个大前提。所以青少年的人生方向才会越来越迷失,社会问题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这就说明了,佛陀是以提倡人间教化为主的,也就是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因此,佛教的教育,可以说,就是教我们学做人,即如何把人做好的教育。
所以,近代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他说:「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人生佛教的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三个阶段的提升。佛陀就是一个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太虚大师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而写的一首著名的诗偈──佛陀就是我们最高的导师,他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最高榜样,只有我们在为人、处世、做事上都做好了、都圆满了,我们的人格也就成就了;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完美的人格,那么,这个社会就和谐了,这个世间就清净了,这样人们离成佛就不远了。
(全文完)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宽运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