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于韶关丹霞山锦石岩寺
【壹、安心篇】
五、信愿专修
下面是「劝信愿专修」,按次序分为劝信、劝愿、劝行。当然,前面的法语都有劝我们要信愿专修的成份,不过下面是把它单列出来。
35. 「信佛未极」之文
若问他人效验,
便是信佛言未极,
而以人言为定,
便是偷心,便不济事。(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有人念佛,学净土法门,他自己心中没有佛法定见,没有主张,总是问人家效果证验如何,以此做为信心的标准,不是以佛的话为标准。印光大师就讲:「如果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信佛讲的话,没有信到位。
佛言为标准
佛弟子应该以佛言为标准,不是信老王、老李、张三、李四,不是信凡夫。
佛说念佛一定往生,就一定往生。佛为标准——「圣言量」。如果说没有往生,那就断定他没有信愿,没有专修。很简单,以佛言为标准。
结果我们不是以佛言为标准,释迦牟尼佛、十方恒河沙数诸佛都说「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我们信不过,反而去向凡夫讨效验。这是以人言为标准,不是以佛言为标准,这个不就错了吗?
念佛往生,以佛言为标准。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概念,你内心就不会动摇,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十方恒河沙如来广长舌相所证明,历代祖师菩萨异口同音所宣传,阿弥陀佛亲自所发的誓愿,无可怀疑。就是以佛言为定。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不要说一般人,即使是阿罗汉,乃至有菩萨,地前菩萨、地上菩萨,乃至有报佛、化佛,这些圣位的菩萨、报佛、化佛,都辉光吐舌,说:「某某人哪!你罪业这么深重,累劫以来造了无量罪,罪业没有消,你单单念佛修福,这么简单的修行,怎么能往生啊?这个肯定不对,虚假的。」不要说是一般人这样讲,就是有佛菩萨来现身跟你这样讲,你都不要相信。你唯信释迦牟尼佛经中的教言。
为什么?如果真是菩萨,不可能违背佛的教导;如果真是佛,也不可能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矛盾,因为「佛佛道同」,讲的都是一致的。
而有人不这样,把祖师的话搬出来,把佛经搬出来,他不能够完全相信。张三李四这么一讲,他就退了。所以这里说要信佛言。
贼喻:偷心念佛不济事
如果以人言为定,大师就说:
「便是偷心」:什么叫偷心呢?「偷心」就是做贼的心。这个东西不是我的,但是我想要,又怕被别人发现了,就心里边想偷。如果偷到了,就感觉到在自己怀里了,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又怕被别人夺掉了。
如果是自己的东西,你会偷吗?这个电视机很漂亮,本来在你家的客厅里面,你偷到卧室里面,有什么意思?
念佛往生,如果信佛言,了解阿弥陀佛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平等赐予,心中就稳定,他就知道这是他本该得的,是本当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会有偷心。他不信佛言,以为别人才有份,我没有份,但又想要,所以就想偷,美其名曰:努力争取。要知道「我回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回我本家,念佛往生是我本来所得,我就正大光明的,理所当然的,来得到这一份往生的果」。
很多人不是这样的,虽然念佛,怀着一颗偷心,「我能往生吗?」好像被自己偶然碰到了,「哎呀!我能往生就好了!」不知道这是你的本有东西。像个做贼的,没有把握、生怕别人把他拿掉了。一旦被别人发现,说「大胆!这不是你的。」马上吓得丢下就跑。有人念佛,听人家说:「大胆!你罪这么重,还想往生!」他马上吓得丢下往生就跑,「对不起,对不起,我说大话了,我不该想往生,不敢奢望,我虽念佛,但是往生没份。」他不知道他念的这一句名号里面就有往生,这是佛给他的,他应该理直气壮地拿着,但他不信佛言,信人言,结果就像贼一样,多可怜。
你自己的东西,人家说不是你的,你会胆虚吗?很多人念佛,一听人家说你这样不能往生,马上胆虚起来,这都是偷心。
如果有偷心:「便不济事」:这样就没有效果,就不能往生。虽然说是被人家破坏了,实际上还是自己信佛言未及。
36. 「唯信为本」之文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
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卷一.覆周智茂居士书)
「五逆十恶」与「通宗通教」,我们看来,如同天壤之别,但一个「信」字,完全翻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虽然通宗通教,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只要烦恼惑业没有断尽,你都没有份,照样去轮回。所以说「唯信为本」,不在智慧学问高低,懂得多少经教,有没有开悟等等,只在你信得及信不及。说「愿生称名,必得往生」,你能不能相信?能相信,就能往生,因为称名不是问题,谁都能做得到。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没份。
37. 「一切人皆生」之文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
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卷三.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这些法语都很干脆,你就多读几遍,就有加持。
没有谁不能往生的,就怕你不相信。因为你不相信,心里面就打拨浪鼓,就在摇摆;你能相信,你就能够稳定,你就能老实念佛。欢喜踊跃,实实在在,声声相续,称念弥陀名号。
38. 「最平常、最高深」之文
净土法门,
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
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三编卷三.覆秦铭光居士书)
净土法门在佛法当中是最平常的,但是,也是最高深的法门。如果不是说你过去世宿具善根的话,是很难生起正信的。
「最平常」:大家可以理解,净土法门很平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但是,平常当中又「最高深」,怎么最高深?你看连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要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高深,这些大菩萨能够去吗?《无量寿经》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只有佛才能明了这个法门的究竟源底,菩萨、大菩萨只能少分明了,还不能完全明了。
如果只是平常而不高深,有人就会不屑于修学;虽然高深但不平常,又有人觉得:「太高深了,我学不了!」。念佛法门,「念」最平常,有口都会;「佛」最高深,菩萨不能测,合起来「最平常,又最高深。」没有一个众生漏在法门之外,没有一个人学不了。
往往有人让他念佛,他心有不甘,就觉得说「念佛很平常,没有奇特,没有殊胜」,不知道这个最平常当中最高深。
就好像我们平时坐火车、坐轮船、坐飞机,平平常常,但是很高深。高深在哪一边呢?我们坐飞机,高深在航空专家,他能发明这么好的交通工具,乘客没有高深。
作为念佛人,我们很平常,吃饭、睡觉、念佛,往生西方,很平常;但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很高深,高深在南无阿弥陀佛那个地方,祂超发殊胜之愿,十方诸佛菩萨的愿都不能跟四十八大愿相比,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而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六字名号。在四十八愿当中,专门有一条愿,叫「诸佛称名」之愿,就是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连十方诸佛都要异口同音地称赞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你说这句名号怎么可以思议!
所以,高深不在我们这一边,在佛那一边。
虽然在佛那边,最高深的法门,其实也是最平常的法门。如果只是奇特玄妙,那么不是最高深的,「大道无言」,平常是道,真正的道都很平常。
可是,如果学其它的法门,说「众生本来是佛」,「万法本来性空」,「一切万法都是显现诸法实相」,但是我们心中不能契合,不能相应。
而念佛法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最高深,同时我们可以称念,平平常常念佛可以去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成佛。
行最平常: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益最高深: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现生不退,往生成佛。
39. 「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
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卷二.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临终业成 平生业成
净土法门有两个词:一个叫「临终业成」,一个叫「平生业成」。
什么叫平生业成呢?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不要等待临死的时候,上气喘下气,那个时候好像往生的事才定下来。「平生」就是现在活着的时候,你能具足信愿,你专修念佛,你现在往生净土的净业就已经成就了,你往生就定下来了,不会再说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了,这个叫「平生业成」。
一般的人都有一种观念,认为说「我一生念佛,每天念一万声,念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要死了,就看最后这一句能不能念出来,这一句念出来了,好!往生之业成就了,我可以往生了」,一生都提心吊胆的──不是这样。念佛法门只要你平时具足信愿,平时念佛不改变,平时往生就定下来了。
「临终业成」是指哪种状况呢?是指《观经》下辈三品的人,他一辈子没有念过佛,到临死才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哎!这一句就成了。他是临死遇到念佛法门,叫临终业成;我们是平时遇到念佛法门,我们是平生业成。临终业成,是一念成就;「平生业成」是「念念成就」。我们每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之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都能消除生死之罪,都能往生西方净土,都具有成佛的资格。
我们来看印光大师所说的这个比喻:
你果然真想了生死,对这个法门真信、不怀疑,虽然没有出娑婆世界,还在这里做凡夫,但是定下来了,你不可能在娑婆世界好像过去一样累劫轮转了,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不会长久了,今生一毕就要回归净土…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五、信愿专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