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五、信願專修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2007年3月28~30日講于韶關丹霞山錦石岩寺

  

【壹、安心篇】

  

五、信願專修

  下面是「勸信願專修」,按次序分爲勸信、勸願、勸行。當然,前面的法語都有勸我們要信願專修的成份,不過下面是把它單列出來。

  35. 「信佛未極」之文

  若問他人效驗,

  便是信佛言未極,

  而以人言爲定,

  便是偷心,便不濟事。(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一)

  有人念佛,學淨土法門,他自己心中沒有佛法定見,沒有主張,總是問人家效果證驗如何,以此做爲信心的標准,不是以佛的話爲標准。印光大師就講:「如果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信佛講的話,沒有信到位。

  佛言爲標准

  佛弟子應該以佛言爲標准,不是信老王、老李、張叁、李四,不是信凡夫。

  佛說念佛一定往生,就一定往生。佛爲標准——「聖言量」。如果說沒有往生,那就斷定他沒有信願,沒有專修。很簡單,以佛言爲標准。

  結果我們不是以佛言爲標准,釋迦牟尼佛、十方恒河沙數諸佛都說「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我們信不過,反而去向凡夫討效驗。這是以人言爲標准,不是以佛言爲標准,這個不就錯了嗎?

  念佛往生,以佛言爲標准。如果能有這樣一個概念,你內心就不會動搖,因爲這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十方恒河沙如來廣長舌相所證明,曆代祖師菩薩異口同音所宣傳,阿彌陀佛親自所發的誓願,無可懷疑。就是以佛言爲定。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不要說一般人,即使是阿羅漢,乃至有菩薩,地前菩薩、地上菩薩,乃至有報佛、化佛,這些聖位的菩薩、報佛、化佛,都輝光吐舌,說:「某某人哪!你罪業這麼深重,累劫以來造了無量罪,罪業沒有消,你單單念佛修福,這麼簡單的修行,怎麼能往生啊?這個肯定不對,虛假的。」不要說是一般人這樣講,就是有佛菩薩來現身跟你這樣講,你都不要相信。你唯信釋迦牟尼佛經中的教言。

  爲什麼?如果真是菩薩,不可能違背佛的教導;如果真是佛,也不可能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矛盾,因爲「佛佛道同」,講的都是一致的。

  而有人不這樣,把祖師的話搬出來,把佛經搬出來,他不能夠完全相信。張叁李四這麼一講,他就退了。所以這裏說要信佛言。

  賊喻:偷心念佛不濟事

  如果以人言爲定,大師就說:

  「便是偷心」:什麼叫偷心呢?「偷心」就是做賊的心。這個東西不是我的,但是我想要,又怕被別人發現了,就心裏邊想偷。如果偷到了,就感覺到在自己懷裏了,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的,又怕被別人奪掉了。

  如果是自己的東西,你會偷嗎?這個電視機很漂亮,本來在你家的客廳裏面,你偷到臥室裏面,有什麼意思?

  念佛往生,如果信佛言,了解阿彌陀佛是要救度十方衆生,平等賜予,心中就穩定,他就知道這是他本該得的,是本當屬于自己的東西,就不會有偷心。他不信佛言,以爲別人才有份,我沒有份,但又想要,所以就想偷,美其名曰:努力爭取。要知道「我回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回我本家,念佛往生是我本來所得,我就正大光明的,理所當然的,來得到這一份往生的果」。

  很多人不是這樣的,雖然念佛,懷著一顆偷心,「我能往生嗎?」好像被自己偶然碰到了,「哎呀!我能往生就好了!」不知道這是你的本有東西。像個做賊的,沒有把握、生怕別人把他拿掉了。一旦被別人發現,說「大膽!這不是你的。」馬上嚇得丟下就跑。有人念佛,聽人家說:「大膽!你罪這麼重,還想往生!」他馬上嚇得丟下往生就跑,「對不起,對不起,我說大話了,我不該想往生,不敢奢望,我雖念佛,但是往生沒份。」他不知道他念的這一句名號裏面就有往生,這是佛給他的,他應該理直氣壯地拿著,但他不信佛言,信人言,結果就像賊一樣,多可憐。

  你自己的東西,人家說不是你的,你會膽虛嗎?很多人念佛,一聽人家說你這樣不能往生,馬上膽虛起來,這都是偷心。

  如果有偷心:「便不濟事」:這樣就沒有效果,就不能往生。雖然說是被人家破壞了,實際上還是自己信佛言未及。

  36. 「唯信爲本」之文

  淨土法門,唯信爲本。

  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卷一.覆周智茂居士書)

  「五逆十惡」與「通宗通教」,我們看來,如同天壤之別,但一個「信」字,完全翻轉。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雖然通宗通教,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只要煩惱惑業沒有斷盡,你都沒有份,照樣去輪回。所以說「唯信爲本」,不在智慧學問高低,懂得多少經教,有沒有開悟等等,只在你信得及信不及。說「願生稱名,必得往生」,你能不能相信?能相信,就能往生,因爲稱名不是問題,誰都能做得到。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沒份。

  37. 「一切人皆生」之文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

  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叁編卷叁.覆馬宗道居士書一)

  這些法語都很幹脆,你就多讀幾遍,就有加持。

  沒有誰不能往生的,就怕你不相信。因爲你不相信,心裏面就打撥浪鼓,就在搖擺;你能相信,你就能夠穩定,你就能老實念佛。歡喜踴躍,實實在在,聲聲相續,稱念彌陀名號。

  38. 「最平常、最高深」之文

  淨土法門,

  爲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

  若非宿具善根,實難深生正信。(叁編卷叁.覆秦銘光居士書)

  淨土法門在佛法當中是最平常的,但是,也是最高深的法門。如果不是說你過去世宿具善根的話,是很難生起正信的。

  「最平常」:大家可以理解,淨土法門很平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什麼玄妙。但是,平常當中又「最高深」,怎麼最高深?你看連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都要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高深,這些大菩薩能夠去嗎?《無量壽經》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只有佛才能明了這個法門的究竟源底,菩薩、大菩薩只能少分明了,還不能完全明了。

  如果只是平常而不高深,有人就會不屑于修學;雖然高深但不平常,又有人覺得:「太高深了,我學不了!」。念佛法門,「念」最平常,有口都會;「佛」最高深,菩薩不能測,合起來「最平常,又最高深。」沒有一個衆生漏在法門之外,沒有一個人學不了。

  往往有人讓他念佛,他心有不甘,就覺得說「念佛很平常,沒有奇特,沒有殊勝」,不知道這個最平常當中最高深。

  就好像我們平時坐火車、坐輪船、坐飛機,平平常常,但是很高深。高深在哪一邊呢?我們坐飛機,高深在航空專家,他能發明這麼好的交通工具,乘客沒有高深。

  作爲念佛人,我們很平常,吃飯、睡覺、念佛,往生西方,很平常;但是我們所念的這句名號很高深,高深在南無阿彌陀佛那個地方,祂超發殊勝之願,十方諸佛菩薩的願都不能跟四十八大願相比,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而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六字名號。在四十八願當中,專門有一條願,叫「諸佛稱名」之願,就是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連十方諸佛都要異口同音地稱贊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你說這句名號怎麼可以思議!

  所以,高深不在我們這一邊,在佛那一邊。

  雖然在佛那邊,最高深的法門,其實也是最平常的法門。如果只是奇特玄妙,那麼不是最高深的,「大道無言」,平常是道,真正的道都很平常。

  可是,如果學其它的法門,說「衆生本來是佛」,「萬法本來性空」,「一切萬法都是顯現諸法實相」,但是我們心中不能契合,不能相應。

  而念佛法門,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最高深,同時我們可以稱念,平平常常念佛可以去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成佛。

  行最平常: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益最高深: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現生不退,往生成佛。

  39. 「平生業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

  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增廣卷二.覆鄧伯誠居士書二)

  臨終業成 平生業成

  淨土法門有兩個詞:一個叫「臨終業成」,一個叫「平生業成」。

  什麼叫平生業成呢?就是說我們念佛的人,不要等待臨死的時候,上氣喘下氣,那個時候好像往生的事才定下來。「平生」就是現在活著的時候,你能具足信願,你專修念佛,你現在往生淨土的淨業就已經成就了,你往生就定下來了,不會再說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了,這個叫「平生業成」。

  一般的人都有一種觀念,認爲說「我一生念佛,每天念一萬聲,念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最後要死了,就看最後這一句能不能念出來,這一句念出來了,好!往生之業成就了,我可以往生了」,一生都提心吊膽的──不是這樣。念佛法門只要你平時具足信願,平時念佛不改變,平時往生就定下來了。

  「臨終業成」是指哪種狀況呢?是指《觀經》下輩叁品的人,他一輩子沒有念過佛,到臨死才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哎!這一句就成了。他是臨死遇到念佛法門,叫臨終業成;我們是平時遇到念佛法門,我們是平生業成。臨終業成,是一念成就;「平生業成」是「念念成就」。我們每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是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之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都能消除生死之罪,都能往生西方淨土,都具有成佛的資格。

  我們來看印光大師所說的這個比喻:

  你果然真想了生死,對這個法門真信、不懷疑,雖然沒有出娑婆世界,還在這裏做凡夫,但是定下來了,你不可能在娑婆世界好像過去一樣累劫輪轉了,在這個世界的時間不會長久了,今生一畢就要回歸淨土…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五、信願專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