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五、信願專修▪P2

  ..續本文上一頁了。

  極樂之嘉賓

  「雖未生極樂」:雖然我們還在這裏作凡夫,還沒到達極樂淨土。但是:

  「即是極樂之嘉賓」:你看,不是說我們死了,極樂世界才有我們的位子。現在在這裏還是凡夫呢,還是黑頭發、皺面孔,但是極樂世界已有我們的位子了,我們是極樂世界的貴賓。

  所以說「平生業成」。我們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但是那裏已挂好了我們的號。阿彌陀佛設大法宴,桌子上擺了你的位置,所以要快點去。

  往生之業成就在六字名號裏邊

  關于「平生業成」,還想多說幾句。

  業是往生之業,我們往生淨土的信願行的往生之業,阿彌陀佛在十劫之前,都成就在這句名號當中,祂才說:「十方的衆生,你稱念我的名號,如果不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

  所以,各位要知道,我們往生之業成就了。成就在哪裏呢?成就在六字名號裏邊。我們現在信願持名,名號的功德、往生之業就在我們心中。

  《觀經》下品講了叁個人:下下品是念十聲佛,下上品是念一句佛,下中品是聞到了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想念、沒念出來,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所以我們的往生之業是成就在六字名號裏邊。

  各位!如果六字名號裏面沒有我們的往生之業,你念一萬遍也不能往生,對不對?

  (「對!」)

  因爲如果六字名號裏面是空的,沒有往生之業,你每天念十萬遍,你念十年、一百年,你也不能往生。就好像是空籮,你用手一拿,裏面沒有寶,你拿再多遍也沒有寶,對不對?

  臨終一念能往生,說明名號裏面就有我們往生的功德之寶;名號裏面有往生功德之寶,臨終一念能往生,平時一念也能往生。

  存折喻:現在念的這句名號裏邊就有往生

  我們平時信受稱名,信心如手,執持名號,名號裏面的往生功德我們就拿到了,現在就得到了,所以叫「平生業成」。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都有我們的往生。我們這樣的相續念佛,臨終往生,是兌現現在的名號當中本來所包含的往生,所以,往生之業成就在六字名號裏邊,是阿彌陀佛爲我們成就的。我們用信心的手來領取它,不是說現在我們每天念叁萬聲,念十年、二十年,到臨死念那一句才算數,是現在聲聲念念都算數。大家有聽明白嗎?

  (「明白!」)

  就好像我們從家裏拿存折到銀行去取錢,到銀行裏能取到錢,是因爲從家裏出發的時候存折裏面就有錢。如果我們從家裏出發時存折是空的,到銀行裏沒有錢給你,是不是這樣?

  (「是!」)

  存折就代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我們臨死之所以能往生,是因爲我們現在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裏邊就有往生。如果現在念的名號裏邊沒有,你到臨死也是空的。

  坐船喻:平生念佛更有把握

  也像我們坐船一樣,十點鍾開船,有一人,九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他來了,「等等我!」一個箭步上了船。船開動了,他也可以到彼岸。

  還有一人,九點半就坐到船上,他能不能到彼岸?

  (「能!」)

  那是不是更有把握?

  (「是!」)

  對了。九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上船的人,就代表那個臨終念一聲佛的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大願船,你到臨死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上去了,你也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念佛,我等于是提前半個小時坐在這個船上面,怎麼沒有把握?更有把握!

  也有可能出現故障,在哪裏呢?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行嗎?」然後下了船,去換別的法門,你一下去,船開動了,你丟在這個地方了。

  所以要老實念佛,要一向專念,要不改變。印光大師講:

  老實念佛,

  莫換題目!

  你一旦坐上這個大願船,你就不要下來,你在船上穩穩當當坐著,很好!決定往生!

  40. 「現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

  則雖具縛凡夫,

  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增廣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現生不退轉。不退轉是什麼意思呢?「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決定可以成佛。按通途法門,要登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講不退轉的。而我們淨土法門,你專修念佛的人,就不退轉了。

  說你能對淨土法門産生深信心,雖然是一個具足煩惱業縛的凡夫,但是已經超過了聲聞和緣覺,你現在就是菩薩的種性。我們煩惱一點都沒斷,跟阿羅漢怎麼敢比啊?但是,種性超過阿羅漢。我們念佛超過阿羅漢和辟支佛,不是我們自己斷惑證真的道力,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加持。

  所以,下面舉例子說:

  「喻如太子墮地」:太子一墮地,全國歡慶,滿朝的文武大臣都來恭賀致敬。若論這個皇太子,才生下來,拉屎拉尿還要請人家幫忙,對國家一點貢獻沒有,大字不認識一個,他爲什麼超過了這些文武大臣呢?是因爲他爸爸是皇帝,他現在是太子、是小孩,長大了就要登位,就要作皇帝。

  我們念佛也一樣,阿彌陀佛是佛王、法王,我們就是佛子、法王子,將來必定要成佛。

  如果以經教來說,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就是說念佛現生不退,還有《阿彌陀經》也說: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真信切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就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我們的不退轉,不是菩薩那種有神通道力的不退轉,是仰仗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力、光明攝取力,以凡夫位而達到不退轉。

  41. 「必墮惡道」之文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叁編卷叁.覆智正居士之母書)

  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增廣上.覆周智茂居士書)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續編.覆楊樹枝居士書之叁)

  有人知見狹劣,說:「我哪裏夠資格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下輩子做人就可以了!」

  大師就呵斥說:「你想來生做人,比你臨終往生還要難!」

  爲什麼呢?往生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佛的力量,你當然很容易往生了;來生做人,要靠你的修持,靠你的修持,要做人很困難。

  就好像過一條小河,可能比過大江還要難,爲什麼?你如果自己遊水,可能會淹死。過大江如果坐船,還沒有危險。

  所以,並不是說往生就很難,往生靠佛力很容易。

  印光大師又講:

  「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你不要指望將來可以做人,不生西方,將來必然要下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因爲我們內心都有強盛的貪瞋癡煩惱。

  就是你修持得再好,第二生或許不墮叁惡道,第叁生決定要墮叁惡道。因爲你今生持戒修福,第二生做人就有財有勢,容易趁福力造罪,福力越大,造業越大,結果第叁輩子墮落得更快。這叫「叁世冤」。不要指望能 「生生世世做人、生生世世修行」,這個夢都夢不著!所以,要有警惕。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就是得道成阿羅漢,都比不上往生西方。往生西方,決定可以成佛,何止是阿羅漢。

  這句話也是給我們一個頂門針,在頭頂上紮你一針,不要做夢,說「我來生要做人」──只要求生西方,不要求來生做人。

  42. 「破戒違法」之文

  念佛,若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

  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

  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續編上.覆傳德師書)

  有人也念佛,但他不求往生西方,只是求來生做人有好福報,大師呵斥說:「這是不遵佛教,破戒違法!」我們都知道殺生、偷盜是破戒,不知道即使守持五戒、吃素念佛,如果求來生福報,不求往生西方,也是破戒,甚至是破根本大戒;因爲不求往生,必墮惡道輪回。

  43. 「只怕不成佛」之文

  欲利他,先須自利。

  若非自己先出生死,

  何能度彼生死衆生?

  譬如溺于海者,

  不能救海中沈溺之人。(增廣卷一.與心願居士書)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叁編卷二.覆志梵居士書叁)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會說法。

  如神龍一滴水,即可遍灑全國。(叁編卷叁.覆溫光熹居士書一)

  有的人發心很大,說:「我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在這個世界度衆生。」

  大師說:不可不可!你想利益他人,度衆生,先要你自己能自利。就好像說你自己沒有出生死,你怎麼能再救度生死海的衆生呢?你自己還在大海裏面淹得要死不活的,你講大話說:「我要救人家。」那不可能!你先自己能夠到岸上去,你再駕了船來救人家才可以。

  「神龍一滴水,即可遍灑全國」:這是說真龍,只要有一滴水,就可以興雲布雨,遍灑天下。成了佛,點滴之法,都可以普潤一切衆生的菩提道芽。如果不是神龍、不是真龍,是泥塑的龍,你就是把它泡到水裏邊,它也沒有效果。意思是說我們要往生西方成佛,才真正可以說法度衆生,無所障礙。在這個地方所謂弘法利生,都是不能達到究竟圓滿、自利利他。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會說法」:這話說得很幽默,也很明顯,對比很鮮明。我們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會說法度衆生。度衆生,你不用著急,先往生西方再說。當然,在這個世界,沒有往生之前,隨份隨緣地把淨土法門告訴有緣的人,是應該的。

  44. 「專雜得失」之文

  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

  有大智慧,有大神通,

  其所示專雜二修,

  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

  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

  則百中稀得一二,

  千中稀得叁四往生者。

  此金口誠言,

  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這段是印光大師對善導和尚的「專雜二修」的一種體認和一種崇仰。說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他教導衆生都非常的平實,不講玄妙。至于所示我們專修和雜修這一點,對我們淨土的行人,可以講有無窮無盡的利益…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五、信願專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