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叫随缘。譬如说,学密宗的,把学密的功德回向往生,这就是随学密宗的缘;学禅的,就以禅的境界回向往生;学天台的,以一心三观回向往生;学华严的,以一念十法界观回向往生;学唯识的,以五重唯识观回向往生。你随各宗各派所学的种种法,都是「杂」,因为各不一样,所以叫做「杂」,这叫「随缘杂善」。善导大师说,要往生涅槃的极乐世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恐」,即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往生的,因为因果不相吻合。
劝专念名号往生
那要怎么样才能往生呢?
「故使如来选要法」: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开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最根本的法,叫做「要法」,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也就是「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要称念弥陀的名号,称念弥陀的名号要专。所谓「专」,即一心。「专复专」:专,又再专。
「专复专」的第一重意义:殷重叮咛
「专复专」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就是殷勤之义,即是:因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恐怕你忘记,恐怕不够周详,所以一次不够,还要第二次,第二次不够,还要第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非常殷重。
「专复专」的第二重意义:舍杂归正
第二重意义,前面这个「专」,表示你要舍去五种杂行,要专修五正行,这叫「专」。然后,「复专」的「专」字,是五正行之中要你专依正定业,专称佛名。其他的四种助业,是让你专依正定业而开展、施设的,目的不在这四种助业。这四种助业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体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而设的。如果已经体悟到应该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岂不是这四种助业都融入称念名号当中了?所以,后面这个「专」,就是搁置四种助业,而依正定业的称名,就有这种含义。
什么叫做「四种助业融入正定业」呢?就是说,我们平常的时候都会规定自己诵经,要诵几部,要静坐观想极乐世界,同时要礼拜,要作几拜,同时时常作赞叹供养,可是现在知道说:「哎呀!原来单单称念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往生的正因,没有什么缺少了。」我们即使读经(当然还是要专依净土三部经),而这净土三部经在说什么?在说「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那我们依教奉行之后,岂不是就要去「乃至十念」——即是去一心称名?所以,诵经的当下,也会说「来念佛吧」,而想到念佛。同样地,观想、礼拜、赞叹供养都一样,来念佛吧!所以,都融入这一句名号之中了。
所以,「专复专」就有一种舍杂行、归正行,搁助业、专正定业的意思。
「专复专」的第三重意义:一心一行
第三重含义,前面的「专」,即专于一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后面的专,即专于一心,一心无二心。这个一心无二心,即信心不怀疑。称念这句名号,不论你是平生闻法,上尽一辈子的称名,还是临终闻法,下至十声、五声、一声、一念的称名,都绝对往生极乐世界,这种信心叫做「专复专」。
所以,第三重含义,有「一行一心」的意思。
同时,又有「一心一行」的意思。前面的「专」,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不怀疑,领受弥陀的救度在心中,之后即是像善导大师所讲的: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最后就专于这一行。最后专于这一行的话,甚至是超越了前面所谓的信疑、迷悟、自力他力,二六时中,一出口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以前所谓的信疑、自他二力,都是初门初机、最初阶段,现在二六时中就是一句名号,何况信愿行等,六字名号里面无不具足。
所以,「专复专」就有这么深妙的意味。
善导大师是弥陀化现,开示净土法门总是有重重无尽的含义。
善导大师这样解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就很合乎第十八愿的内涵。
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怀、往生正因
善导大师解释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广大誓愿有四十八愿,但是其中的第十八愿是与阿弥陀佛本身最亲近的,不疏离的。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乃至十念」的念佛是第十八愿,与阿弥陀佛最亲最近,是阿弥陀佛的本怀,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所以说「偏标念佛最为亲」。四十八愿当中,只有第十八愿是举出念佛,其他四十七愿并没有提出「乃至十念」的念佛。
善导大师又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只有称名念佛的众生,才受到阿弥陀佛慈悲光明的摄护,如果不是称名念佛,就没有。所以说:「唯有念佛」。
「唯有念佛蒙光摄」,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本愿最为强」,念佛往生的本愿是个强缘——最大的、最有力的缘。
上面所讲的就是《阿弥陀经》大意第二点:往生之方法。
(三)六方诸佛证诚
第三点:六方诸佛证诚。我们疑心很重,单单释迦牟尼佛所说,或许还不能相信,现在十方诸佛都伸出了广长舌,覆盖了三千大千世界,殷勤恳切地证诚此事。
善导大师释诸佛证诚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面,对六方诸佛来赞扬、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实不虚,这样说:如果我们念佛而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就表示十方诸佛所证诚的也是虚假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十方诸佛的舌头都要烂掉。
佛无虚言,佛因为无有虚言,所以,舌头才能覆盖三千大千世界,现在佛所证明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却是虚假的,那这个舌头还能存在吗?
疑之罪
这样推演开来的话,如果我们怀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的执持名号,那我们不只是怀疑释迦牟尼佛,而且怀疑阿弥陀佛的誓愿,同时也是怀疑十方诸佛的赞叹、证明。这样的话,等于是把十方诸佛的舌头看成是烂的。所以,我们怀疑释迦牟尼佛的话,等于是拿一把刀,割断了十方诸佛的舌头。
信之德
反过来,我们如果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法门,那不只是信受弥陀救度,而且也是信受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既然是相信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也就是相信一切的法。因为一切的法都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一切的法都引导我们来信受弥陀救度。既能相信一切的法,也就能相信一切的菩萨,那等于是相信一切三宝。
所以,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的法门,这种信心非常的广大。
三、总结
三经一致,念佛往生
《阿弥陀经》很短,它的大意有三点。
第一点:经文最初开示极乐依正庄严,引起我们欣慕、向往、求生的心。
第二点:既然引起我们欣慕、向往、求生的心了,那求生的方法在哪里呢?求生的方法,先告诉我们不能往生的是什么,再告诉我们能够往生的又是什么:不能往生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在此娑婆世界自己所修的三学六度、诸善万行。简单来讲,就是《观经》前面所讲的定善散善,这个不能往生。能够往生的是什么?就是:一向称名念佛,就必定能够往生。
第三点:十方诸佛都出来证明。十方诸佛之所以出来证明,背后有种种原因,不过主要的,是要消除我们的疑问。
《阿弥陀经》的大意就是这几点,最重要的就是第二点: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观经》所讲的「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同时也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
不可误解「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有人误解为只要十声念佛、不用十一声;如果念了九声,那也不行,缺少一声。这是完全错误的,完全忽略了上面的「乃至」两个字。
因为是「乃至」十念,并不是说固定十念、唯有十念,并不是这样。所以「乃至」与「若一日……若七日」的「若」字一样的意思,乃至十声、乃至五声、乃至一声一念;乃至十一声、乃至二十声、乃至百千万亿声,也就是说:从你信顺愿生的当下,一直到临命终时,都是称名念佛,这就是「乃至十念」。
中阴身也救度
这种众生已经在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摄取当中,临命终时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不经过中阴身。
前几天也解释过中阴身是什么现象。念佛的人,平生信受弥陀救度,或者临命终时断气的那个时候才信受弥陀救度,都当下往生极乐世界,不经过中阴身。既然经过中阴身的话,表示他还没有往生,之所以他还没有往生,就是生前没有信受弥陀救度,或者是没有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才经过中阴身。
那么,经过中阴身,阿弥陀佛是不是就不救度他了呢?不是的,阿弥陀佛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当然也包括中阴身了。
那如何使中阴身有这个缘来接受弥陀救度呢?这要靠在生的人把握中阴的时期,为他开示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同时,在他的身边称念这一句名号,让他能够听闻到,这样的话,照样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三经一致——称名念佛,往生极乐
净土三部经所讲的,称名念佛是一致的。并不是说这部经讲这个法门,那部经讲那个法门,那就有差别、不一致了。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是一致的法门。通通在讲弥陀的救度、我们的信念——信受救度,称念名号。
《阿弥陀经》大意简要解释到这里。
《《阿弥陀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