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叫隨緣。譬如說,學密宗的,把學密的功德回向往生,這就是隨學密宗的緣;學禅的,就以禅的境界回向往生;學天臺的,以一心叁觀回向往生;學華嚴的,以一念十法界觀回向往生;學唯識的,以五重唯識觀回向往生。你隨各宗各派所學的種種法,都是「雜」,因爲各不一樣,所以叫做「雜」,這叫「隨緣雜善」。善導大師說,要往生涅槃的極樂世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恐」,即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往生的,因爲因果不相吻合。
勸專念名號往生
那要怎麼樣才能往生呢?
「故使如來選要法」: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開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最根本的法,叫做「要法」,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也就是「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要稱念彌陀的名號,稱念彌陀的名號要專。所謂「專」,即一心。「專複專」:專,又再專。
「專複專」的第一重意義:殷重叮咛
「專複專」有叁重意義。
第一重意義,就是殷勤之義,即是:因爲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恐怕你忘記,恐怕不夠周詳,所以一次不夠,還要第二次,第二次不夠,還要第叁次,一而再、再而叁地叮咛,非常殷重。
「專複專」的第二重意義:舍雜歸正
第二重意義,前面這個「專」,表示你要舍去五種雜行,要專修五正行,這叫「專」。然後,「複專」的「專」字,是五正行之中要你專依正定業,專稱佛名。其他的四種助業,是讓你專依正定業而開展、施設的,目的不在這四種助業。這四種助業開展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能夠體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而設的。如果已經體悟到應該一向專念彌陀名號,豈不是這四種助業都融入稱念名號當中了?所以,後面這個「專」,就是擱置四種助業,而依正定業的稱名,就有這種含義。
什麼叫做「四種助業融入正定業」呢?就是說,我們平常的時候都會規定自己誦經,要誦幾部,要靜坐觀想極樂世界,同時要禮拜,要作幾拜,同時時常作贊歎供養,可是現在知道說:「哎呀!原來單單稱念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的正因,沒有什麼缺少了。」我們即使讀經(當然還是要專依淨土叁部經),而這淨土叁部經在說什麼?在說「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那我們依教奉行之後,豈不是就要去「乃至十念」——即是去一心稱名?所以,誦經的當下,也會說「來念佛吧」,而想到念佛。同樣地,觀想、禮拜、贊歎供養都一樣,來念佛吧!所以,都融入這一句名號之中了。
所以,「專複專」就有一種舍雜行、歸正行,擱助業、專正定業的意思。
「專複專」的第叁重意義:一心一行
第叁重含義,前面的「專」,即專于一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後面的專,即專于一心,一心無二心。這個一心無二心,即信心不懷疑。稱念這句名號,不論你是平生聞法,上盡一輩子的稱名,還是臨終聞法,下至十聲、五聲、一聲、一念的稱名,都絕對往生極樂世界,這種信心叫做「專複專」。
所以,第叁重含義,有「一行一心」的意思。
同時,又有「一心一行」的意思。前面的「專」,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不懷疑,領受彌陀的救度在心中,之後即是像善導大師所講的: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最後就專于這一行。最後專于這一行的話,甚至是超越了前面所謂的信疑、迷悟、自力他力,二六時中,一出口即「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以前所謂的信疑、自他二力,都是初門初機、最初階段,現在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名號,何況信願行等,六字名號裏面無不具足。
所以,「專複專」就有這麼深妙的意味。
善導大師是彌陀化現,開示淨土法門總是有重重無盡的含義。
善導大師這樣解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就很合乎第十八願的內涵。
稱名念佛是彌陀本懷、往生正因
善導大師解釋說: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爲親。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廣大誓願有四十八願,但是其中的第十八願是與阿彌陀佛本身最親近的,不疏離的。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的念佛是第十八願,與阿彌陀佛最親最近,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所以說「偏標念佛最爲親」。四十八願當中,只有第十八願是舉出念佛,其他四十七願並沒有提出「乃至十念」的念佛。
善導大師又說: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爲強。
只有稱名念佛的衆生,才受到阿彌陀佛慈悲光明的攝護,如果不是稱名念佛,就沒有。所以說:「唯有念佛」。
「唯有念佛蒙光攝」,爲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因爲「本願最爲強」,念佛往生的本願是個強緣——最大的、最有力的緣。
上面所講的就是《阿彌陀經》大意第二點:往生之方法。
(叁)六方諸佛證誠
第叁點:六方諸佛證誠。我們疑心很重,單單釋迦牟尼佛所說,或許還不能相信,現在十方諸佛都伸出了廣長舌,覆蓋了叁千大千世界,殷勤懇切地證誠此事。
善導大師釋諸佛證誠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裏面,對六方諸佛來贊揚、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實不虛,這樣說:如果我們念佛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就表示十方諸佛所證誠的也是虛假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十方諸佛的舌頭都要爛掉。
佛無虛言,佛因爲無有虛言,所以,舌頭才能覆蓋叁千大千世界,現在佛所證明的「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卻是虛假的,那這個舌頭還能存在嗎?
疑之罪
這樣推演開來的話,如果我們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衆生稱念,必得往生」的執持名號,那我們不只是懷疑釋迦牟尼佛,而且懷疑阿彌陀佛的誓願,同時也是懷疑十方諸佛的贊歎、證明。這樣的話,等于是把十方諸佛的舌頭看成是爛的。所以,我們懷疑釋迦牟尼佛的話,等于是拿一把刀,割斷了十方諸佛的舌頭。
信之德
反過來,我們如果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法門,那不只是信受彌陀救度,而且也是信受十方叁世諸佛所說。既然是相信十方叁世諸佛所說,也就是相信一切的法。因爲一切的法都是十方叁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的法都引導我們來信受彌陀救度。既能相信一切的法,也就能相信一切的菩薩,那等于是相信一切叁寶。
所以,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的法門,這種信心非常的廣大。
叁、總結
叁經一致,念佛往生
《阿彌陀經》很短,它的大意有叁點。
第一點:經文最初開示極樂依正莊嚴,引起我們欣慕、向往、求生的心。
第二點:既然引起我們欣慕、向往、求生的心了,那求生的方法在哪裏呢?求生的方法,先告訴我們不能往生的是什麼,再告訴我們能夠往生的又是什麼:不能往生的,就是我們每一個衆生在此娑婆世界自己所修的叁學六度、諸善萬行。簡單來講,就是《觀經》前面所講的定善散善,這個不能往生。能夠往生的是什麼?就是:一向稱名念佛,就必定能夠往生。
第叁點:十方諸佛都出來證明。十方諸佛之所以出來證明,背後有種種原因,不過主要的,是要消除我們的疑問。
《阿彌陀經》的大意就是這幾點,最重要的就是第二點: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觀經》所講的「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同時也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
不可誤解「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有人誤解爲只要十聲念佛、不用十一聲;如果念了九聲,那也不行,缺少一聲。這是完全錯誤的,完全忽略了上面的「乃至」兩個字。
因爲是「乃至」十念,並不是說固定十念、唯有十念,並不是這樣。所以「乃至」與「若一日……若七日」的「若」字一樣的意思,乃至十聲、乃至五聲、乃至一聲一念;乃至十一聲、乃至二十聲、乃至百千萬億聲,也就是說:從你信順願生的當下,一直到臨命終時,都是稱名念佛,這就是「乃至十念」。
中陰身也救度
這種衆生已經在阿彌陀佛光明的保護攝取當中,臨命終時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不經過中陰身。
前幾天也解釋過中陰身是什麼現象。念佛的人,平生信受彌陀救度,或者臨命終時斷氣的那個時候才信受彌陀救度,都當下往生極樂世界,不經過中陰身。既然經過中陰身的話,表示他還沒有往生,之所以他還沒有往生,就是生前沒有信受彌陀救度,或者是沒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才經過中陰身。
那麼,經過中陰身,阿彌陀佛是不是就不救度他了呢?不是的,阿彌陀佛要救度十方衆生,十方衆生當然也包括中陰身了。
那如何使中陰身有這個緣來接受彌陀救度呢?這要靠在生的人把握中陰的時期,爲他開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同時,在他的身邊稱念這一句名號,讓他能夠聽聞到,這樣的話,照樣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叁經一致——稱名念佛,往生極樂
淨土叁部經所講的,稱名念佛是一致的。並不是說這部經講這個法門,那部經講那個法門,那就有差別、不一致了。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是一致的法門。通通在講彌陀的救度、我們的信念——信受救度,稱念名號。
《阿彌陀經》大意簡要解釋到這裏。
《《阿彌陀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