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一生补处,而且这一生补处也是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多。因为往生的众生多,当然一生补处就多,往生有多少,一生补处就有多少,每个人都是一生补处。

  既然是一生补处,就是表示他有佛的资格、佛的德能,只是没有那个位子而已。

  《阿弥陀经》这样简洁地介绍了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

  (二)示往生方法

  极乐世界既然这么殊胜、庄严、美妙、安乐,没有人听到而不想往生的,人人都想往生。那想往生,问题就来了,怎么样才能往生?

  第二点:示往生方法

  先明少善不生

  大家对怎么样才能往生,一直烦恼着,而受了这个障碍,可是《阿弥陀经》已经非常清楚明白、简单扼要地告诉我们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意思即是说:以我们凡夫在娑婆世界所修的八宗里面、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无论你修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依靠你自己的力量所修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这个不能往生。

  所以,不是靠我们在这里所修的功德来祈求往生,不是的!那么,在哪里呢?下面一句即是解答。

  次示持名得生

  释迦牟尼佛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这就是往生的方法。

  只是有人看了这段经文,往往误解了它的意义,那么,即使释迦牟尼佛说得再清楚,也等于没说,我们看了再多遍,也等于没有看到。

  什么叫做「闻说阿弥陀佛」

  什么叫做「闻说阿弥陀佛」?

  「闻」,有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以我们的耳朵,或者是以我们的眼睛来接受这个教理叫做闻。比如说以我们的耳朵听闻法师或录音带讲这个教法就是闻;我们不只是耳朵闻,眼睛看这个法门的经书、教理也是闻。

  「闻」,闻什么?是闻人家所说的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只是听他讲了这四个字,而是这四个字的原理。听他讲阿弥陀佛的生起本末、来龙去脉,为什么会有这四个字、为什么会有阿弥陀佛的存在、祂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祂的存在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听闻了这些道理叫做闻。

  「听闻」,或许有的人只是一种观念上的理解,而没有真正纳入内心。所以,第二个层次的「闻」,是:阿弥陀佛的慈悲,进入内心,打破我们长久以来的疑心,这个就是闻,这种闻才是真闻。

  第一个闻是浮浅的,眼根看书,耳根听讲座,六根对六尘而生六识。

  第二种闻也可以说深入内心第八阿赖耶识,成为我们永恒不变的种子,打破阿赖耶识里面存在的疑情、疑心、二心。所谓「疑情」、所谓「疑心」、所谓「二心」、所谓「自力」,名词虽有不同,意义都是一样的。第二种闻是真正的闻,这种闻就是信

  所以,这一段话跟《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意思一样,文字也差不多。「闻说阿弥陀佛」就是「闻其名号」;「执持名号」就是「信心欢喜」。

  什么叫做「执持名号」

  阿弥陀佛的慈悲真正体悟在心中的那一种状态,就是「执持名号」。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名号领纳在心中,就是「执持名号」。

  这个「执持」,如果是东西,我们就要用手去拿(所以「执持」有提手旁),可是,阿弥陀佛是无形、无相、无颜色、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手抓不到,像这一种,我们要以心去领受。

  以心去领受的时候,才会知道,我们时时看到阿弥陀佛、听到阿弥陀佛,可是从来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现在才晓得,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在呼唤我们,都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可是我们都不知道),迷而不悟,疑而不信,所以,经典上说这种人是「无眼人」,是「无耳人」。我们自古以来,十劫当中都是无眼人、无耳人。

  所以,真正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执持名号」,就是「闻说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的那一种主动、平等无差别的悲心,触动我们的内心,当下我们内心的疑云消除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了,疑心成为信心了,成为弥陀慈悲了,这种叫做「执持名号」。

  什么叫做「一心不乱」

  我们领纳名号于心中,而执持名号,这一种心理状态是一辈子都不会消失的,贯彻到临终的。因此《阿弥陀经》就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后面应该是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尽一辈子,这一种心不会再动乱、再改变了,所以叫「一心不乱」。

  领纳阿弥陀佛的慈悲在心中,即使人家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高妙,当下有某种灵验」,你不会稀奇了,因为你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宇宙当中诸佛虽多,法门虽不少,唯有阿弥陀佛这一法,才是真正能救度自己的,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所最需要的。你不会因为人家外面说什么,你就乱了、有二心了,就想去学了。所以,「一心不乱」就是信心不动乱的意思。

  自己烦恼来了,不应该想的想了,不应该说的说了,不应该做的也做了,烦恼来了,「糟糕了,我这种心怎么会往生呢?阿弥陀佛怎么会救我?」不会有这种念头,所以,不受内心烦恼之动乱。晓得:「阿弥陀佛之存在,本来就是要救度我这种众生,这种众生有这种念头,阿弥陀佛本来是知道的,也因为知道才要救度,我有这种心也是凡夫的无奈。」所以,不会因为有这种心而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产生怀疑,有怀疑就不是「一心不乱」了,就乱了,就有二心了。

  只是,我们这种烦恼众生起了不应该起的念头的时候,内心并不是沾沾自喜,向人家自傲地说:「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绝不是!倒是有一种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柔软的心。因为我们学佛必定是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弃恶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是反观自己,行善有心,但是行善无力,修行有心,力不自由。好了,问题就摆在眼前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现在一口气不来,岂不是误此大事而堕落地狱!

  最后的安慰、最稳的靠山

  善导大师以「二河白道」形容我们每一位的内心。我们每一位每一位的内心无非是水、火二河的现象。水,汹涌澎湃;火,燃烧猛烈,我们的贪瞋痴也是这个样子。能够不受这个水、火所影响、所牵引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既然内心听闻到了弥陀的呼唤,听闻到了弥陀的保证救度之声,纳入心中,我们就不会因为有这个水、火而产生惶恐了。如果没有弥陀的救度、没有弥陀的保证,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惶恐不安,常常在忏悔,又常常在犯,犯了又忏,忏了又犯,到最后无可奈何,不晓得要怎么办了。我想,修行人都有这种心路历程吧。

  所以,阿弥陀佛是我们最后的安慰、最稳的靠山。阿弥陀佛像一只拐杖,让我们扶持;阿弥陀佛像侍者,在旁边伺候着我们,看护着我们;阿弥陀佛像一条船,让我们从此岸到彼岸;阿弥陀佛像黑暗中的光明,照亮我们的前程;像十字路口的指南针,指引我们的方向;像一只宝剑,斩除我们的疑惑;像一位猛将,破除我们心中的地狱果报。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说,要「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个是往生之因。

  什么是「少善根少福德」

  如果依我们在这里所修的诸善万行、三学六度等,跟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来比,那就是少善根、少福德。

  人与人来比,就有谁修行高、谁修行低,谁有功德、谁没有功德,可是如果把这些与阿弥陀佛名号相比,就不足为论了。

  好比在黑暗的房子里面,我们如果有一支蜡烛,就觉得很光亮了;可是现在都有日光灯,日光灯一点,蜡烛的光就消失了;但是面对太阳,日光灯的光也就没有了;太阳的光明一碰到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太阳的光明又会怎么样呢?

  《无量寿经》形容说:

  日月之光,

  犹如聚墨。

  好像凝聚在一块儿的黑墨一样,没有了光明——并不是没有了光明,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太亮了,使它好像看不见了,当下融入阿弥陀佛的光明之中。

  所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我们在世间所累积的种种功德,来跟阿弥陀佛相比就少了。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大善根福德、殊胜的善根福德、绝对的善根福德、圆满的善根福德。

  善导大师释「少善根福德因缘」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名号所示现的,那我们不依据这句名号,怎么能够进入祂名号的国土呢?

  因为这句名号是涅槃的,祂的国土也是涅槃的国土。因此,善导大师就用一首偈子来解释《阿弥陀经》这段经文。善导大师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同时解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是怎样解释的呢?

  偈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

  善导大师解释说:极乐无为的境界是个涅槃的境界。「无为」就是离开人的造作。「涅槃」,「涅」即不生,「槃」即不灭,不生不灭,也就是无为的意思。有造作,就有生灭,有生灭,就不是真理,因为涅槃即是不生不灭,所以叫真理。凡有生灭的,就不是真理。若有一个东西存在,这个东西一定是因缘和合的。

  所以,涅槃离开我们人的盘算、筹量、计度,这种涅槃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称、不可说的。

  「随缘杂善」不能往生

  我们要往生这种不可思议、不可称说的境界,如果依我们自己所修的,怎么能够进去呢?因果不相吻合。我们所作的修行,如果不是三轮体空,那通通是有漏的,善导大师名之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能说是真实的。

  那真实在哪里?「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本身就是真实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什么叫做「随缘」呢?各人随他自己的缘份…

《《阿弥陀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