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一样,现在的业也不一样,一旦离开这个世间,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头、再过世间的生活了;家庭再温暖,社会地位再高,人际关系再好,都不可能再回来了,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永远地离开了,毫无关系了。就好像梦,既然是醒了,梦中的苦乐都已经没有了。梦是幻化的,回想起来,世间也是一场大梦,也是幻化的。

  《无量寿经》就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这几句话很简短,但说明了世间的实相。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人与人之间,谁没有那种执着的爱欲呢?所以说「人在爱欲之中」,心有爱欲,面对的也是五欲的环境。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古德解释这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分开固然是孤独的,即使相聚一处也是孤独的。这个很有意思、很奥妙。人即使同处一堂、住在一个家里,但是彼此都是各自孤独的。因为我的心意,对方不能理解;对方的心意,我们也不能理解,不能与他感同身受。所以,从生到死,没有不孤独的。死了之后,当然又各个随业流转去了,就更加孤独了。所谓的一时相聚,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聚合而已。因缘总有离开的时侯,因缘离开,一切也就幻散了,不存在了。所以,从根本来讲,这个世间是一种空相,所谓「有」也是空相,因为这个「有」是一时的因缘;一时因缘,就不是本来就有的东西,就不可能在这期间不会变化,就不可能永恒存在。

  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没有这一切挂碍。所以,极乐世界没有爱别离苦。

  极乐世界没有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再一个即是怨憎会苦。不想见面的人,偶然碰面了,就会不舒服,但这样还好,如果不想见面的人,却是偏偏在一个屋檐下要相处、要过日子,那可想而知,日子很难过。可是,极乐世界就没有这种怨憎会的现象,到了那里,一颗心自然化解了瞋恨、嫉妒,都变成充满慈爱的心、毫无执着的心、为对方设想的心、疼爱对方的心。所以,要离开种种爱恨情仇,只有往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没有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极乐世界更没有求不得苦。人生的愿望无量无边,但是往往都不能达到。各人福报不一样,有福报的人不求而自得,没有福报的人你怎么样地追求,到最后还是徒叹奈何、失望而归。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过去的业所带来的、所形成的。你出生在哪个国家、生为谁的孩子、面貌是好看不好看、有智慧没智慧、将来跟谁结婚、生几个孩子、事业发达不发达、家庭美满不美满,都跟过去世有百分之百的关系。所以,释迦牟尼佛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要想知道我们过去是善还是恶、有没有修行,就检点我们这一辈子所受的是苦还是乐、有没有接近佛法、有没有学佛、学佛的道心是浓厚还是淡薄,这么一检点就知道了。那么,未来我们将往哪里去?就看我们这一辈子所做的是善事多还是恶事多。那即使善事多,还是在六道里面轮回。

  如果我们一辈子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信受弥陀救度的话,那就已经知道我们未来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凡夫,而从现在开始就已经是极乐世界圣众之一了。

  极乐世界没有求不得苦,极乐世界都是如意的境界,我们的心意想什么,就会显现出什么来,我们想要吃的、穿的、用的,想要任何东西,心念一动,自然就出现了,所以,极乐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没有求不得苦。

  极乐世界没有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苦:这八苦最根本的,就是最后的五阴炽盛苦。之所以有前面七苦,就是因为有这个根本的五阴炽盛,如果五阴不炽盛的话,就不会感觉到前面的七苦。到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证入涅槃,没有色受想行识的障碍来干扰我们的内心,因为都已经离开这五蕴的污染了,每个人、每个人都证入涅槃,都证入我们空无一物而又能够随意自在的佛性了,佛性就立刻现前了,所以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乐是与苦相对的,既然没有苦,也就没有所谓乐、不乐,这个「乐」也只是用来形容那种状态了,所谓「极乐世界」,就不得已在「乐」之上加一个「极」。

  极乐世界约略来说,那个地方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名为极乐。从环境上来讲,《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说,有宝物所形成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种种宝。《阿弥陀经》虽然说是四宝,但其实是无量宝、不可思议的宝;而且都有七宝池,池中都有各种颜色的莲花;同时,上有七宝楼阁,下面是黄金铺地。我们世间的黄金是硬的、冰冷的,可是极乐世界的黄金是软的,而且是温暖的。

  极乐世界又是「常作天乐」。「天」即殊胜、自然的意思,天乐是一种梵音,也就是说,我们一旦听了这个音乐,就能够烦恼消除、证悟菩提。不像我们世间的流行歌曲,或者轻音乐,有的是一种靡靡之音,不能使人安详,只能使人更加的动荡、浮燥。如果是佛门音乐的话,就可以逐渐地让我们烦燥的心安定下来,让我们体会到自性的一种寂静。佛门的梵呗听起来好像枯燥无味,但却是其味无穷,所以,能欣赏佛门梵呗的人,很容易跟自性接近。

  极乐世界二六时中都有天花散落,同时又有各种奇妙杂色之鸟,在宣说妙法。即使风吹树动,也是说法。极乐世界的环境,没有一样不好的。从地面一直到天上,都是种种宝物庄严,而这些宝物庄严,使我们见色闻声,都能消除烦恼,都能证悟佛性。

  依报就有这一种功能,而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无非也是阿弥陀佛的悲愿所显而成的。

  光明无量,故名阿弥陀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就介绍极乐世界的主人——阿弥陀佛。

  这尊佛是怎样境界的佛呢?(《阿弥陀经》从头到尾只不过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无论是介绍依报、介绍正报,或者是介绍往生的方法,都是简洁扼要的,所以,在这里仍然是简洁扼要的。)

  阿弥陀佛是光明无量之佛,是光明佛,充满光明的,而且这个光明是无量的,这个无量的光明是无所障碍的。

  前几天,净宗法师就给我讲说,这个光明所以能够无量,必须是有无碍之德,如果有所障碍的话,怎么能说是无量呢?就有限量了。我一听,觉得净宗法师的体悟非常好,真的是深入佛心了,阿弥陀佛光明无量,而且无所障碍,所以叫做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是这样解释无量光、无碍光的弥陀光明之德的,善导大师说: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无量、无碍的光明,只是在寻找念佛的众生,同时,保护他、救度他、永不离开他,一直到他临终,一定要使他进入无量光明土——这就是「阿弥陀」的意义。

  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存在,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呢?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救度念佛之人,「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修其他八万四千法门的,就不在弥陀光明的摄取之中,唯有称名念佛者,才在祂光明的摄取之中。

  初看这种结论,似乎很狭隘、很狭窄,可是却有它的深义。因为弥陀的名号跟光明是一体的,所以,你称念祂的名号,自然跟祂的光明接触,在祂的光明之中,彼此互相溶入。

  你既然不称祂的名号,当然就离开祂的光明了。所以,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是要离开弥陀的光明,还是要在弥陀的光明保护当中?

  如果要在弥陀的光明保护当中的话,我们就要专称弥陀名号。

  寿命无量,故名阿弥陀

  释迦牟尼佛又介绍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长寿佛。

  这个「长寿佛」的「长」,不是长短的长,祂是无量的长,无量的长是绝对的长,超越时间的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

  单单地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还不是真正阿弥陀佛的意义,而是:凡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同样是无量寿,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含义。

  如果单单只是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而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以及克念往生、尚未往生的众生不能同样得无量寿的话,那也不能成为阿弥陀。今天祂能成为阿弥陀,就是祂本身是无量寿,而往生去的人,以及将要往生去的人,也都是无量寿。

  所以,虽然《阿弥陀经》里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似乎是极乐世界的人民,但详细推想起来,是含盖着将往生的人民。因为将往生的人,他一旦此世报尽的话,就不在六道里面受分段生死的果报。因为他是一个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所以从现在算起,他已经得到了无量寿的身份了。

  当然,每个人、每个人,他的果报体(亦即阿赖耶识)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可是显现了生灭的现象,所以有分段生死,就是有生有死,不能证悟无生无死、不生不灭、三世常住的境界。

  阿弥陀佛超越诸佛

  阿弥陀佛本身以无量光与无量寿的无量,来含盖所有的无量。诸佛都有无量德,这无量德,阿弥陀佛以无量光寿就完全含盖了。

  同时,诸佛有的,阿弥陀佛都有;阿弥陀佛有的,诸佛未必有。譬如说: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平等往生成佛,这不是十方诸佛所有的,这唯有阿弥陀佛有。

  所以,成为其他的诸佛,那是容易;成为阿弥陀佛这尊佛,就很困难。因此,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而成的,道理就在这里。

  极乐圣众

  同时,往生极乐世界的声闻阿罗汉以及菩萨众,也同样是无量无边阿僧祇,数不清、算不完的多,这表示说,极乐世界都是圣人的境界,没有恶人,没有让我们学习坏习惯的那种可能。

  虽然极乐世界有这些罗汉、菩萨的名称,这是为了使我们容易了解,才说有罗汉、有菩萨,其实,极乐圣众都获得跟阿弥陀佛同样的无量光、无量寿,那岂不是极乐世界人人都功德同佛?为什么阿弥陀佛才称为佛,而其他的不称为佛呢?因为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其他圣众只能示现菩萨之身来庄严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