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大意
编述者:慧净法师、净宗法师
一、序说
何谓大意
前面讲了《无量寿经》大意、《观无量寿经》大意,今天继续简介《阿弥陀经》大意。这三部经是净土法门正依经典,净土法门的教理讲得再怎样高深玄妙,或者简单容易,都不可违背这三部经的宗旨,如果有所违背,稍有偏差,就不是净土法门了,甚至是外道了,所以,我们对这三部经的大意,一定要很明确地掌握。
所谓「大意」,古德用两句话来形容,也就是:
囊括始终,
冠戴初后。
这八个字初看不是很能明了,但是详细地想一想,就容易体会了。
「囊括始终」:所谓「囊」,就是布袋、布囊。桌子上的东西非常多,我们如果用手一样一样去拿,不好拿;如果通通把它们放在布袋里面,布袋口用绳子一绑,手一抓,桌上的东西就通通拿起来了,很简要,所以说「囊括始终」。「始终」即所有的,「始」即开始,「终」即终了,从一开始到最后,当然包括中间,通通在布袋里面,所以叫囊括、含括、概括。
「冠戴初后」:「冠」即帽子,帽子往头上一戴,我们的头发就不会散乱、向外露出来,就通通在帽子里面了,所以,一顶帽子能够含盖所有散乱的头发。不论最初的,还是最后的,也就是所有的,通通在帽子里面了,这叫做「冠戴初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把握大意的重要
「大意」,一部经从头到尾,好像份量很多,长篇累牍、不厌其烦,非常详细,高深玄妙地讲了很多,可是,它主要讲的是什么?在哪一段经文里面?如果能够把这一段引发出来,加以解释,即使这部经从头到尾不能够完全了解,可是也等于知道了、掌握了,因为,这部经着眼点无非就是在谈这个宗旨。
二、正说
《阿弥陀经》就是《观经》的流通分
我们讲这部《阿弥陀经》大意,自古以来都认为:《阿弥陀经》就是《观经》的流通分。
因为《观经》长篇累牍、不厌其烦地讲了十六观,可是到了最后,释迦牟尼佛好像天地大反转一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流通、不付嘱十六观,却是付嘱、流通称念弥陀名号。这与前面那么长的经文所讲的十六观完全不一样,可见,讲十六观的目的不在于十六观,而是在于称名念佛。那么,这一个转弯就与《大经》的宗旨——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注: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相吻合了。
《阿弥陀经》就是《观经》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尊者流通下去的「称佛名号」的流通分。因为在《观经》,那一段文讲得很简要,没有详细地说明。详细说明的地方在哪里?就在这部《阿弥陀经》。
大意三点之一,赞极乐依正
《阿弥陀经》的大意有三点。
第一点,赞极乐依正。《阿弥陀经》最初在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
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让我们产生欣慕、向往的心;产生欣慕、向往的心,就有一种求生净土的愿。所以,目的在于让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就好像《观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讲十三种定观以及最后的三福九品,目的不是要我们去作十三种定观,也不在三福九品里面,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欣慕极乐世界的庄严而最后去执持名号。
《阿弥陀经》也是一样,一开始讲了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目的是引发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心、欢喜心,使我们求生极乐世界。
大意三点之二,示往生方法
好了,我们将来的目标、归宿是极乐世界,目标定下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方法了。目标再怎样殊胜庄严、清净安乐、微妙香洁,可是,你没有办法到达,那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方法最重要。
第二点,示往生方法。《阿弥陀经》第二个大意就是在说: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
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依我们在这里所修的,都是属于少善根、少福德因缘,这个不能往生;要往生那种高妙的报土,唯有执持名号。闻说阿弥陀佛之后,而执持名号,这个就是往生的方法,也就是《阿弥陀经》大意的第二点。
大意三点之三,六方诸佛证诚
第三点,六方诸佛证诚。《阿弥陀经》大意第三点,就是后面的六方诸佛证明、赞叹。
因为,这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释迦牟尼佛怕我们十方众生疑心很重,单单祂一个人所讲的,我们不能信任,所以又举出六方(六方即是十方)诸佛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以劝导我们信受,不要怀疑。
《阿弥陀经》大意就是这三点,当然,最重要的就在于「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一)赞极乐依正
下面对这三点,略微加以解释:
第一点:赞极乐依正。
这部《阿弥陀经》一开始,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地告诉舍利弗尊者说: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在这个世界西方,有世界名叫极乐,这是指的方位。
彼土有佛,
号阿弥陀。
这是指出那个世界的主人。这就有了方位(地方)、有了主人这个形相。所以,净土法门最初建立在「指方立相」上,与一般圣道门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截然不同的,这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了。
何故名为极乐
那个世界为什么叫做极乐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又问舍利弗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个国家为什么以「极乐」为名呢?为什么称为是「极乐」呢?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
很简略地解释极乐国名的意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如果不细细体会这八个字的内涵,就会将前面的「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忽略过去,不认为是那么的可贵、重要,不认为跟我们有关系。如果细加理解,我们就会觉得「哎呀,太好了!太难得了!太令我们感觉无比庆幸、欢喜了!」为什么?「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教的目的,无非是在拔苦与乐,我们学佛的目的,也是为了解脱自己以及他人无量无边的痛苦,达到究竟涅槃、安乐。我们再怎样修行,即使是老修行,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现在,阿弥陀佛的国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方,所以,我们只要是真正体会「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种欣求极乐之心,就永远不会退转。
「无有众苦」,这个「苦」,简单说有三苦、五苦、八苦,推广起来,有无量无边的苦。一般都是以「八苦」来解说。「八苦」,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苦,在极乐世界是完全没有的,没有众苦的,相反地,不但没有这些苦,而且受无边的喜乐。
极乐世界没有生苦
以下略解八苦:
生苦: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生,所以,没有像我们娑婆世界一样的「生苦」,在母胎里面十个月,母亲吃冷的东西,就感觉到寒冰地狱之苦;母亲吃热的东西,就感觉到热火地狱之苦。一出生的时候,虽然都忘记了,可是在当时,一呱呱堕地,就受寒风所吹,也是苦的。何况从生到老无不是苦,所以,人生是苦。释迦牟尼佛一开始说法就说「苦集灭道」,「苦」摆在第一位。
极乐世界没有老苦
老苦: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永远都像二十岁左右年轻健壮,不会衰老。我们这里有衰老之苦,那里没有衰老之苦,《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
颜貌端正,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
既不是天上的天人,也不是我们人间的凡夫相。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是自然的「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表示他们的身体不像我们这样,有几尺高、几寸宽、重量有多重,都已经超越了,等于是身体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有多大,他们的身体就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他们的身心之内。所以,即使用神足通,来来去去,都不足以形容他们这一种在虚空中的广大与自由无碍,「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以,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老的现象。
极乐世界没有病苦
病苦:没有老,当然也没有病,《无量寿经》说: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
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身体坚固如金刚,力气强大如那罗延神。所以,生、老、病在那里是没有的。
极乐世界没有死苦
死苦:死也是没有的,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寿,是超越时间的,是永恒存在的。
六道中最快乐的,就是天上的天众,但天人还是会死,寿命即使再长,时间一到,还是会死的,因为他不是无量寿,他的寿命不是真正永恒的、超越时间的。当他要死的时候,就有所谓天人的五衰相现。而极乐世界「非天非人」,既不是天,也不是人间,所以,那里根本没有这五衰相现,生老病死在极乐世界通通没有。
在座各位有一些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上了年纪的人就会逐渐感受到衰老之苦,多少都会想到:「我若再年轻一点,如果没有病,能多活几年,那是多么幸运啊!」可是,这个是没办法的,唯有往生极乐世界,不求而自得。
极乐世界没有爱别离苦
爱别离苦:再来,爱别离苦。往生极乐世界的,自然没有生离死别,也就没有爱别离苦。
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一颗心都超越了,不会执着种种爱恨情仇、得失成败,而且也根本没有这些现象,所以,自然没有爱别离苦。不仅如此,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与诸上善人同聚一处,即使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也好像并没有离开一样,所以没有爱别离苦。
因此,如果说夫妻恩爱、父子义重的话,我们就要告诉对方: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才能永远相处,这种亲情才能够永恒长存。不然的话,都是各自随业流转,没办法永远在一起,因为每个人过去的业不…
《《阿弥陀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