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阿彌陀經》大意

  

編述者: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一、序說

  何謂大意

  前面講了《無量壽經》大意、《觀無量壽經》大意,今天繼續簡介《阿彌陀經》大意。這叁部經是淨土法門正依經典,淨土法門的教理講得再怎樣高深玄妙,或者簡單容易,都不可違背這叁部經的宗旨,如果有所違背,稍有偏差,就不是淨土法門了,甚至是外道了,所以,我們對這叁部經的大意,一定要很明確地掌握。

  所謂「大意」,古德用兩句話來形容,也就是:

  囊括始終,

  冠戴初後。

  這八個字初看不是很能明了,但是詳細地想一想,就容易體會了。

  「囊括始終」:所謂「囊」,就是布袋、布囊。桌子上的東西非常多,我們如果用手一樣一樣去拿,不好拿;如果通通把它們放在布袋裏面,布袋口用繩子一綁,手一抓,桌上的東西就通通拿起來了,很簡要,所以說「囊括始終」。「始終」即所有的,「始」即開始,「終」即終了,從一開始到最後,當然包括中間,通通在布袋裏面,所以叫囊括、含括、概括。

  「冠戴初後」:「冠」即帽子,帽子往頭上一戴,我們的頭發就不會散亂、向外露出來,就通通在帽子裏面了,所以,一頂帽子能夠含蓋所有散亂的頭發。不論最初的,還是最後的,也就是所有的,通通在帽子裏面了,這叫做「冠戴初後」。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

  把握大意的重要

  「大意」,一部經從頭到尾,好像份量很多,長篇累牍、不厭其煩,非常詳細,高深玄妙地講了很多,可是,它主要講的是什麼?在哪一段經文裏面?如果能夠把這一段引發出來,加以解釋,即使這部經從頭到尾不能夠完全了解,可是也等于知道了、掌握了,因爲,這部經著眼點無非就是在談這個宗旨。

  

二、正說

  《阿彌陀經》就是《觀經》的流通分

  我們講這部《阿彌陀經》大意,自古以來都認爲:《阿彌陀經》就是《觀經》的流通分。

  因爲《觀經》長篇累牍、不厭其煩地講了十六觀,可是到了最後,釋迦牟尼佛好像天地大反轉一樣,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流通、不付囑十六觀,卻是付囑、流通稱念彌陀名號。這與前面那麼長的經文所講的十六觀完全不一樣,可見,講十六觀的目的不在于十六觀,而是在于稱名念佛。那麼,這一個轉彎就與《大經》的宗旨——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注: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相吻合了。

  《阿彌陀經》就是《觀經》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尊者流通下去的「稱佛名號」的流通分。因爲在《觀經》,那一段文講得很簡要,沒有詳細地說明。詳細說明的地方在哪裏?就在這部《阿彌陀經》。

  大意叁點之一,贊極樂依正

  《阿彌陀經》的大意有叁點。

  第一點,贊極樂依正。《阿彌陀經》最初在講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

  目的是爲了什麼?爲了讓我們産生欣慕、向往的心;産生欣慕、向往的心,就有一種求生淨土的願。所以,目的在于讓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就好像《觀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講十叁種定觀以及最後的叁福九品,目的不是要我們去作十叁種定觀,也不在叁福九品裏面,目的是爲了使我們欣慕極樂世界的莊嚴而最後去執持名號。

  《阿彌陀經》也是一樣,一開始講了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目的是引發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心、歡喜心,使我們求生極樂世界。

  大意叁點之二,示往生方法

  好了,我們將來的目標、歸宿是極樂世界,目標定下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方法了。目標再怎樣殊勝莊嚴、清淨安樂、微妙香潔,可是,你沒有辦法到達,那也只是一種理想而已,跟我們完全沒有關系。所以,這個方法最重要。

  第二點,示往生方法。《阿彌陀經》第二個大意就是在說: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依我們在這裏所修的,都是屬于少善根、少福德因緣,這個不能往生;要往生那種高妙的報土,唯有執持名號。聞說阿彌陀佛之後,而執持名號,這個就是往生的方法,也就是《阿彌陀經》大意的第二點。

  大意叁點之叁,六方諸佛證誠

  第叁點,六方諸佛證誠。《阿彌陀經》大意第叁點,就是後面的六方諸佛證明、贊歎。

  因爲,這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釋迦牟尼佛怕我們十方衆生疑心很重,單單祂一個人所講的,我們不能信任,所以又舉出六方(六方即是十方)諸佛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以勸導我們信受,不要懷疑。

  《阿彌陀經》大意就是這叁點,當然,最重要的就在于「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一)贊極樂依正

  下面對這叁點,略微加以解釋:

  第一點:贊極樂依正。

  這部《阿彌陀經》一開始,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地告訴舍利弗尊者說: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在這個世界西方,有世界名叫極樂,這是指的方位。

  彼土有佛,

  號阿彌陀。

  這是指出那個世界的主人。這就有了方位(地方)、有了主人這個形相。所以,淨土法門最初建立在「指方立相」上,與一般聖道門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截然不同的,這在《阿彌陀經》一開始就顯現出來了。

  何故名爲極樂

  那個世界爲什麼叫做極樂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又問舍利弗說:

  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這個國家爲什麼以「極樂」爲名呢?爲什麼稱爲是「極樂」呢?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很簡略地解釋極樂國名的意義。

  「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我們如果不細細體會這八個字的內涵,就會將前面的「極樂世界」以及「阿彌陀佛」忽略過去,不認爲是那麼的可貴、重要,不認爲跟我們有關系。如果細加理解,我們就會覺得「哎呀,太好了!太難得了!太令我們感覺無比慶幸、歡喜了!」爲什麼?「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佛教的目的,無非是在拔苦與樂,我們學佛的目的,也是爲了解脫自己以及他人無量無邊的痛苦,達到究竟涅槃、安樂。我們再怎樣修行,即使是老修行,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現在,阿彌陀佛的國土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地方,所以,我們只要是真正體會「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種欣求極樂之心,就永遠不會退轉。

  「無有衆苦」,這個「苦」,簡單說有叁苦、五苦、八苦,推廣起來,有無量無邊的苦。一般都是以「八苦」來解說。「八苦」,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苦,在極樂世界是完全沒有的,沒有衆苦的,相反地,不但沒有這些苦,而且受無邊的喜樂。

  極樂世界沒有生苦

  以下略解八苦:

  生苦: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所以,沒有像我們娑婆世界一樣的「生苦」,在母胎裏面十個月,母親吃冷的東西,就感覺到寒冰地獄之苦;母親吃熱的東西,就感覺到熱火地獄之苦。一出生的時候,雖然都忘記了,可是在當時,一呱呱墮地,就受寒風所吹,也是苦的。何況從生到老無不是苦,所以,人生是苦。釋迦牟尼佛一開始說法就說「苦集滅道」,「苦」擺在第一位。

  極樂世界沒有老苦

  老苦: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永遠都像二十歲左右年輕健壯,不會衰老。我們這裏有衰老之苦,那裏沒有衰老之苦,《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都是:

  顔貌端正,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

  既不是天上的天人,也不是我們人間的凡夫相。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是自然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表示他們的身體不像我們這樣,有幾尺高、幾寸寬、重量有多重,都已經超越了,等于是身體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有多大,他們的身體就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他們的身心之內。所以,即使用神足通,來來去去,都不足以形容他們這一種在虛空中的廣大與自由無礙,「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以,極樂世界的衆生沒有老的現象。

  極樂世界沒有病苦

  病苦:沒有老,當然也沒有病,《無量壽經》說: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

  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身體堅固如金剛,力氣強大如那羅延神。所以,生、老、病在那裏是沒有的。

  極樂世界沒有死苦

  死苦:死也是沒有的,因爲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壽,是超越時間的,是永恒存在的。

  六道中最快樂的,就是天上的天衆,但天人還是會死,壽命即使再長,時間一到,還是會死的,因爲他不是無量壽,他的壽命不是真正永恒的、超越時間的。當他要死的時候,就有所謂天人的五衰相現。而極樂世界「非天非人」,既不是天,也不是人間,所以,那裏根本沒有這五衰相現,生老病死在極樂世界通通沒有。

  在座各位有一些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上了年紀的人就會逐漸感受到衰老之苦,多少都會想到:「我若再年輕一點,如果沒有病,能多活幾年,那是多麼幸運啊!」可是,這個是沒辦法的,唯有往生極樂世界,不求而自得。

  極樂世界沒有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再來,愛別離苦。往生極樂世界的,自然沒有生離死別,也就沒有愛別離苦。

  而且,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一顆心都超越了,不會執著種種愛恨情仇、得失成敗,而且也根本沒有這些現象,所以,自然沒有愛別離苦。不僅如此,往生極樂世界都是與諸上善人同聚一處,即使到十方世界去度衆生,也好像並沒有離開一樣,所以沒有愛別離苦。

  因此,如果說夫妻恩愛、父子義重的話,我們就要告訴對方: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才能永遠相處,這種親情才能夠永恒長存。不然的話,都是各自隨業流轉,沒辦法永遠在一起,因爲每個人過去的業不…

《《阿彌陀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