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往生論注》大意

  編述者: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一、序說

  淨土的一貫宗旨及祖師傳承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講解了《無量壽經》大意、《觀無量壽經》大意以及《阿彌陀經》大意,這就是所謂的淨土叁部經。淨土叁部經的教理,並不是各別不同,而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在講救度的法門,不是在講修行的法門。救度的對象就是我們現前每一位凡夫,每一位煩惱深重的衆生。

  罪業深重的煩惱凡夫,如果不依靠彌陀願力的救度,就不能出叁界六道輪回,更何況成佛度衆生呢!

  淨土叁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淨土宗義理的傳承、發揮,是由祖師完成的。

  傳承淨土法門最有名的祖師,第一位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寫了一部《十住毗婆沙論》,裏面有一章叫做《易行品》。《易行品》的目的在于宣說《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

  接下來是天親菩薩,天親菩薩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寫了一部《往生論》,是以龍樹菩薩的思想爲基礎,來看淨土叁部經的宗旨,而加以發揮。

  龍樹菩薩跟天親菩薩都是印度人,印度的菩薩;那麼,在我們中國,傳承這一思想的祖師,就是南北朝時代的昙鸾祖師,以及隋朝時代的道綽大師,集其大成者,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我們中國有這叁位祖師繼承龍樹、天親的思想,發揮淨土叁部經的要義。

  《往生論注》簡介

  今天我們接著講解《往生論注》大意。

  《往生論注》,就是我們中國第一位傳承祖師——昙鸾祖師的著作。昙鸾祖師這部《往生論注》,是將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統合在一起,加以發揮。

  自古以來,都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相提並論,所謂「叁經一論」。

  淨土叁部經裏所說的阿彌陀佛的救度、他力的思想,是由于有我們中國第一位祖師——昙鸾祖師注解《往生論》,才得以顯明,弘傳開來。如果我們中國沒有這位昙鸾祖師的話,《無量壽經》乃至淨土叁經所說的阿彌陀佛的救度,以及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所傳承的淨土思想,恐怕就埋沒了。

  畢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隨著衆生的機緣,淨土法門是隨時會顯現的,今天我們就是要講《往生論注》大意。

  昙鸾祖師簡介

  在講解大意之前,先來略微介紹一下昙鸾祖師這個人物。

  他出生在南北朝時代,也就是隋朝之前、晉朝之後。那個時代有一位信佛最虔誠、甚至幾次舍身出家(短期出家)的皇帝,就是梁武帝。這位梁武帝,時常向北方頂禮,頂禮誰呢?就是頂禮昙鸾祖師,同時尊稱昙鸾祖師是肉身菩薩,稱爲「鸾菩薩」。北朝,也就是魏朝,北魏的皇帝稱昙鸾祖師爲「神鸾」。一個人受到皇帝的重視還不算什麼,可是被皇帝尊稱爲不可思議——「神」就是不可思議,北魏的皇帝稱昙鸾祖師爲「神鸾」——不可思議的人,梁武帝稱「鸾菩薩」,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昙鸾祖師的道德、學問、修行未達到某種水平,怎麼會如此地深受帝王尊崇恭敬呢?昙鸾祖師一定有他過人之處,超越平常人的地方。

  何況這部《往生論注》,我們一看,就會驚訝作者學問廣博、思惟敏捷,對淨土法門可以說融會貫通。所以,自古以來對這部《往生論注》,甚至與經典同論,價值好像與佛說的經典一樣。

  《往生論注》的失傳與回歸

  這部《往生論注》,唐朝就已經失傳了。失傳的原因有幾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所謂「叁武一宗」之難。

  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四位皇帝,以他皇帝的威勢破壞佛教,把寺院拆了,把佛像毀了,把經書燒了,出家人逼令還俗,這就是「叁武一宗」之難。

  再加上當時中原地區到處都有戰爭,社會非常的混亂。那個時代,流通書籍不像我們這個時代這麼方便,一次印刷可以幾千冊、幾萬冊,可以用電腦打字,都非常方便。當時是要用毛筆,磨墨、沾墨去寫的,可以說很不方便,因此書籍並不那麼普遍。

  那麼失傳了,到哪裏去了呢?傳到日本去了。因爲在隋唐時代,日本天皇曾經派了很多出家人到我們中國來取經。爲什麼派出家人,不派其他人呢?因爲在當時,日本有學問、值得信賴的人大多去出家,在佛門裏面。這些出家衆,在隋朝、唐朝時代,來到中國向我們取經,將我們佛教經典和修行方法通通引用過去。不止如此,連我們的政治、文化、藝術,只要是他們沒有的,只要是對他們政治、民生有好處的,他們都通通學習過去了。你看他們今天京都街道的規劃,都與當時長安的規劃完全一樣。

  當時的日本佛教是由天皇擁護的。天皇以政府的經費,每一縣市都建立一座大的寺院,其他小寺院也不少。同時,天皇出家、念佛往生的也有好幾位。可以說日本從古到明治維新這段時間,是佛教的國家。在政府的保護之下,寺院不會被拆毀,經典不會被焚燒,出家人都能夠身安道隆,去辦他的修行道業。所以,他們從中國抄寫回去的經典,一直保存著,而且在研究,發揚光大。

  這部《往生論注》,在唐朝就已經失傳了,那在什麼時候回歸到我們中國來的呢?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位楊仁山居士,跟日本的一位教授非常熟悉,就請對方將我們這裏失傳的經、律、論通通寄過來,于是,這部《往生論注》重回祖國懷抱,這大概是在一百年前。

  可是,一百年來,我們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衆生災難重重: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華,到最後國共戰爭,所以沒得安甯。這一部《往生論注》即使回歸中國,也沒有人研究,還是被束之高閣。

  最近,可以說衆生的機緣到了,這部《往生論注》重新編排、分段,非常容易閱讀、容易明了。目前所出版的有《往生論注分段對照》本,也有《往生論注要義》。

  

二、正說

  直示二處大意

  《往生論注》總共有上下兩卷,它的大意在哪裏呢?

  有兩處,一處是在最前面的地方。這部《往生論注》一開始,就將龍樹菩薩《易行品》的宗旨,跟天親菩薩《往生論》的思想結合在一起,而標示在最前面,就是它的大意。

  另外一處就是在最後的地方。最後的地方跟最前的地方的意義是一致的,只是加以強調,來勸導我們,可以說是前後呼應。

  (一)顯易行極致

  那麼,最前面的大意,內容是什麼呢?

  謹按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

  「菩薩求阿鞞跋致,有二種道:

  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

  謂于五濁之世,

  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叁,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

  謂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蓋「上衍之極至,不退之風航」者也。

  這段文是在最前面,也就是它的大意。這段文有叁層意義:

  第一、說明難行道之所以難的原因。

  第二、解說易行道的內容、易行道之所以易的原因。

  第叁、贊歎易行道是大乘佛法之中最高的境界,也是達到不退轉的快速方法。

  總判難易二道

  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將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叁百余會所說經律論中的一切修行法門,通通歸納起來,歸納爲兩種法門:一種是難行道,一種是易行道

  易行道就是指《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叫易行道

  除了這個易行道之外的各宗各派、種種修行方法,都叫做難行道

  「難」是指困難,也是指險難。也就是其他法門修行起來既困難又有墮落的危險,所以叫做難。

  易行道之「易」,這個易就是簡單、容易,同時也是安全、安逸,沒有險難。它之所以易,不是靠我們的修行力量,不是在我們本身,而完全都是由于彌陀的力量,有彌陀的力量的話,就很簡單,就一切安全。

  難行道之所以難,是因爲唯是自力

  昙鸾祖師在《往生論注》最開頭,把龍樹菩薩易行道和難行道的內涵稍微解說,同時作了一個結論說,難之所以爲難,就是因爲:

  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會困難,會有險難,因爲都是靠我們的力量,靠我們的力量要脫離六道生死輪回,是很困難的。

  同時,即使說有那種能脫離六道生死輪回的人,可是他要成佛也不容易。爲什麼?因爲恐怕會退轉下來,所以有這種險難。他是只靠自己的力量,「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這個「他」,就是指阿彌陀佛。

  沒有阿彌陀佛力量的救度,就是難。

  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爲信佛因緣

  那麼易行道呢,什麼叫做「易」呢?昙鸾祖師在這裏加以發揮,解釋說:

  但以信佛因緣。

  這句話非常重要。「但」就是唯有、獨有、唯一、獨一,這個叫做「但」。沒有第二個,也沒有第叁個,唯一這個「信佛」。「信佛」是指信阿彌陀佛。

  爲什麼要信阿彌陀佛呢?因爲十方叁世諸佛之中,阿彌陀佛發了救度十方衆生的願,十方衆生若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祂就不成佛。這個願在十劫之前就已經成就了,所以,阿彌陀佛這尊佛顯現在宇宙之間,呼喚我們,救度我們,已經有十劫了,所以,我們信佛就是信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信佛,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們,我們又有願往生之心,這樣的話,因緣和合,就必定能往生。

  如果說阿彌陀佛要救我們,而我們呢,不知道,或者不想被救,不想往生,那因緣不合,不能往生。或者說我們想往生一個淨土,而那個淨土還沒有完成,那尊佛的…

《《往生論注》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