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樣,現在的業也不一樣,一旦離開這個世間,就永遠不可能再回頭、再過世間的生活了;家庭再溫暖,社會地位再高,人際關系再好,都不可能再回來了,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永遠地離開了,毫無關系了。就好像夢,既然是醒了,夢中的苦樂都已經沒有了。夢是幻化的,回想起來,世間也是一場大夢,也是幻化的。
《無量壽經》就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這幾句話很簡短,但說明了世間的實相。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人與人之間,誰沒有那種執著的愛欲呢?所以說「人在愛欲之中」,心有愛欲,面對的也是五欲的環境。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古德解釋這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分開固然是孤獨的,即使相聚一處也是孤獨的。這個很有意思、很奧妙。人即使同處一堂、住在一個家裏,但是彼此都是各自孤獨的。因爲我的心意,對方不能理解;對方的心意,我們也不能理解,不能與他感同身受。所以,從生到死,沒有不孤獨的。死了之後,當然又各個隨業流轉去了,就更加孤獨了。所謂的一時相聚,只不過是一時的因緣聚合而已。因緣總有離開的時侯,因緣離開,一切也就幻散了,不存在了。所以,從根本來講,這個世間是一種空相,所謂「有」也是空相,因爲這個「有」是一時的因緣;一時因緣,就不是本來就有的東西,就不可能在這期間不會變化,就不可能永恒存在。
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沒有這一切挂礙。所以,極樂世界沒有愛別離苦。
極樂世界沒有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再一個即是怨憎會苦。不想見面的人,偶然碰面了,就會不舒服,但這樣還好,如果不想見面的人,卻是偏偏在一個屋檐下要相處、要過日子,那可想而知,日子很難過。可是,極樂世界就沒有這種怨憎會的現象,到了那裏,一顆心自然化解了瞋恨、嫉妒,都變成充滿慈愛的心、毫無執著的心、爲對方設想的心、疼愛對方的心。所以,要離開種種愛恨情仇,只有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沒有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極樂世界更沒有求不得苦。人生的願望無量無邊,但是往往都不能達到。各人福報不一樣,有福報的人不求而自得,沒有福報的人你怎麼樣地追求,到最後還是徒歎奈何、失望而歸。因爲世間的一切,都是過去的業所帶來的、所形成的。你出生在哪個國家、生爲誰的孩子、面貌是好看不好看、有智慧沒智慧、將來跟誰結婚、生幾個孩子、事業發達不發達、家庭美滿不美滿,都跟過去世有百分之百的關系。所以,釋迦牟尼佛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要想知道我們過去是善還是惡、有沒有修行,就檢點我們這一輩子所受的是苦還是樂、有沒有接近佛法、有沒有學佛、學佛的道心是濃厚還是淡薄,這麼一檢點就知道了。那麼,未來我們將往哪裏去?就看我們這一輩子所做的是善事多還是惡事多。那即使善事多,還是在六道裏面輪回。
如果我們一輩子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信受彌陀救度的話,那就已經知道我們未來不是娑婆世界輪回的凡夫,而從現在開始就已經是極樂世界聖衆之一了。
極樂世界沒有求不得苦,極樂世界都是如意的境界,我們的心意想什麼,就會顯現出什麼來,我們想要吃的、穿的、用的,想要任何東西,心念一動,自然就出現了,所以,極樂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沒有求不得苦。
極樂世界沒有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這八苦最根本的,就是最後的五陰熾盛苦。之所以有前面七苦,就是因爲有這個根本的五陰熾盛,如果五陰不熾盛的話,就不會感覺到前面的七苦。到極樂世界,每個人都證入涅槃,沒有色受想行識的障礙來幹擾我們的內心,因爲都已經離開這五蘊的汙染了,每個人、每個人都證入涅槃,都證入我們空無一物而又能夠隨意自在的佛性了,佛性就立刻現前了,所以說「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樂是與苦相對的,既然沒有苦,也就沒有所謂樂、不樂,這個「樂」也只是用來形容那種狀態了,所謂「極樂世界」,就不得已在「樂」之上加一個「極」。
極樂世界約略來說,那個地方的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所以名爲極樂。從環境上來講,《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說,有寶物所形成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都是種種寶。《阿彌陀經》雖然說是四寶,但其實是無量寶、不可思議的寶;而且都有七寶池,池中都有各種顔色的蓮花;同時,上有七寶樓閣,下面是黃金鋪地。我們世間的黃金是硬的、冰冷的,可是極樂世界的黃金是軟的,而且是溫暖的。
極樂世界又是「常作天樂」。「天」即殊勝、自然的意思,天樂是一種梵音,也就是說,我們一旦聽了這個音樂,就能夠煩惱消除、證悟菩提。不像我們世間的流行歌曲,或者輕音樂,有的是一種靡靡之音,不能使人安詳,只能使人更加的動蕩、浮燥。如果是佛門音樂的話,就可以逐漸地讓我們煩燥的心安定下來,讓我們體會到自性的一種寂靜。佛門的梵呗聽起來好像枯燥無味,但卻是其味無窮,所以,能欣賞佛門梵呗的人,很容易跟自性接近。
極樂世界二六時中都有天花散落,同時又有各種奇妙雜色之鳥,在宣說妙法。即使風吹樹動,也是說法。極樂世界的環境,沒有一樣不好的。從地面一直到天上,都是種種寶物莊嚴,而這些寶物莊嚴,使我們見色聞聲,都能消除煩惱,都能證悟佛性。
依報就有這一種功能,而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無非也是阿彌陀佛的悲願所顯而成的。
光明無量,故名阿彌陀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介紹極樂世界的主人——阿彌陀佛。
這尊佛是怎樣境界的佛呢?(《阿彌陀經》從頭到尾只不過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無論是介紹依報、介紹正報,或者是介紹往生的方法,都是簡潔扼要的,所以,在這裏仍然是簡潔扼要的。)
阿彌陀佛是光明無量之佛,是光明佛,充滿光明的,而且這個光明是無量的,這個無量的光明是無所障礙的。
前幾天,淨宗法師就給我講說,這個光明所以能夠無量,必須是有無礙之德,如果有所障礙的話,怎麼能說是無量呢?就有限量了。我一聽,覺得淨宗法師的體悟非常好,真的是深入佛心了,阿彌陀佛光明無量,而且無所障礙,所以叫做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是這樣解釋無量光、無礙光的彌陀光明之德的,善導大師說: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故名阿彌陀。
無量、無礙的光明,只是在尋找念佛的衆生,同時,保護他、救度他、永不離開他,一直到他臨終,一定要使他進入無量光明土——這就是「阿彌陀」的意義。
由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存在,是爲了什麼而存在的呢?祂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救度念佛之人,「唯觀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修其他八萬四千法門的,就不在彌陀光明的攝取之中,唯有稱名念佛者,才在祂光明的攝取之中。
初看這種結論,似乎很狹隘、很狹窄,可是卻有它的深義。因爲彌陀的名號跟光明是一體的,所以,你稱念祂的名號,自然跟祂的光明接觸,在祂的光明之中,彼此互相溶入。
你既然不稱祂的名號,當然就離開祂的光明了。所以,這就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是要離開彌陀的光明,還是要在彌陀的光明保護當中?
如果要在彌陀的光明保護當中的話,我們就要專稱彌陀名號。
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
釋迦牟尼佛又介紹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長壽佛。
這個「長壽佛」的「長」,不是長短的長,祂是無量的長,無量的長是絕對的長,超越時間的長,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
單單地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還不是真正阿彌陀佛的意義,而是:凡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也同樣是無量壽,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含義。
如果單單只是阿彌陀佛是無量壽,而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以及克念往生、尚未往生的衆生不能同樣得無量壽的話,那也不能成爲阿彌陀。今天祂能成爲阿彌陀,就是祂本身是無量壽,而往生去的人,以及將要往生去的人,也都是無量壽。
所以,雖然《阿彌陀經》裏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似乎是極樂世界的人民,但詳細推想起來,是含蓋著將往生的人民。因爲將往生的人,他一旦此世報盡的話,就不在六道裏面受分段生死的果報。因爲他是一個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所以從現在算起,他已經得到了無量壽的身份了。
當然,每個人、每個人,他的果報體(亦即阿賴耶識)是沒有生滅的。沒有生滅,可是顯現了生滅的現象,所以有分段生死,就是有生有死,不能證悟無生無死、不生不滅、叁世常住的境界。
阿彌陀佛超越諸佛
阿彌陀佛本身以無量光與無量壽的無量,來含蓋所有的無量。諸佛都有無量德,這無量德,阿彌陀佛以無量光壽就完全含蓋了。
同時,諸佛有的,阿彌陀佛都有;阿彌陀佛有的,諸佛未必有。譬如說:救度十方衆生,使十方衆生平等往生成佛,這不是十方諸佛所有的,這唯有阿彌陀佛有。
所以,成爲其他的諸佛,那是容易;成爲阿彌陀佛這尊佛,就很困難。因此,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成的,道理就在這裏。
極樂聖衆
同時,往生極樂世界的聲聞阿羅漢以及菩薩衆,也同樣是無量無邊阿僧祇,數不清、算不完的多,這表示說,極樂世界都是聖人的境界,沒有惡人,沒有讓我們學習壞習慣的那種可能。
雖然極樂世界有這些羅漢、菩薩的名稱,這是爲了使我們容易了解,才說有羅漢、有菩薩,其實,極樂聖衆都獲得跟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光、無量壽,那豈不是極樂世界人人都功德同佛?爲什麼阿彌陀佛才稱爲佛,而其他的不稱爲佛呢?因爲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其他聖衆只能示現菩薩之身來莊嚴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