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都是一生補處,而且這一生補處也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多。因爲往生的衆生多,當然一生補處就多,往生有多少,一生補處就有多少,每個人都是一生補處。

  既然是一生補處,就是表示他有佛的資格、佛的德能,只是沒有那個位子而已。

  《阿彌陀經》這樣簡潔地介紹了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

  (二)示往生方法

  極樂世界既然這麼殊勝、莊嚴、美妙、安樂,沒有人聽到而不想往生的,人人都想往生。那想往生,問題就來了,怎麼樣才能往生?

  第二點:示往生方法

  先明少善不生

  大家對怎麼樣才能往生,一直煩惱著,而受了這個障礙,可是《阿彌陀經》已經非常清楚明白、簡單扼要地告訴我們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意思即是說:以我們凡夫在娑婆世界所修的八宗裏面、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無論你修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只要是依靠你自己的力量所修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這個不能往生。

  所以,不是靠我們在這裏所修的功德來祈求往生,不是的!那麼,在哪裏呢?下面一句即是解答。

  次示持名得生

  釋迦牟尼佛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

  這就是往生的方法。

  只是有人看了這段經文,往往誤解了它的意義,那麼,即使釋迦牟尼佛說得再清楚,也等于沒說,我們看了再多遍,也等于沒有看到。

  什麼叫做「聞說阿彌陀佛」

  什麼叫做「聞說阿彌陀佛」?

  「聞」,有兩個層次:

  一個層次是以我們的耳朵,或者是以我們的眼睛來接受這個教理叫做聞。比如說以我們的耳朵聽聞法師或錄音帶講這個教法就是聞;我們不只是耳朵聞,眼睛看這個法門的經書、教理也是聞。

  「聞」,聞什麼?是聞人家所說的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只是聽他講了這四個字,而是這四個字的原理。聽他講阿彌陀佛的生起本末、來龍去脈,爲什麼會有這四個字、爲什麼會有阿彌陀佛的存在、祂是爲什麼而存在的、存在的目的是什麼、祂的存在與我們有什麼關系,聽聞了這些道理叫做聞。

  「聽聞」,或許有的人只是一種觀念上的理解,而沒有真正納入內心。所以,第二個層次的「聞」,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進入內心,打破我們長久以來的疑心,這個就是聞,這種聞才是真聞。

  第一個聞是浮淺的,眼根看書,耳根聽講座,六根對六塵而生六識。

  第二種聞也可以說深入內心第八阿賴耶識,成爲我們永恒不變的種子,打破阿賴耶識裏面存在的疑情、疑心、二心。所謂「疑情」、所謂「疑心」、所謂「二心」、所謂「自力」,名詞雖有不同,意義都是一樣的。第二種聞是真正的聞,這種聞就是信

  所以,這一段話跟《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說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意思一樣,文字也差不多。「聞說阿彌陀佛」就是「聞其名號」;「執持名號」就是「信心歡喜」。

  什麼叫做「執持名號」

  阿彌陀佛的慈悲真正體悟在心中的那一種狀態,就是「執持名號」。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名號領納在心中,就是「執持名號」。

  這個「執持」,如果是東西,我們就要用手去拿(所以「執持」有提手旁),可是,阿彌陀佛是無形、無相、無顔色、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手抓不到,像這一種,我們要以心去領受。

  以心去領受的時候,才會知道,我們時時看到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可是從來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從現在才曉得,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呼喚我們,都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可是我們都不知道),迷而不悟,疑而不信,所以,經典上說這種人是「無眼人」,是「無耳人」。我們自古以來,十劫當中都是無眼人、無耳人。

  所以,真正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執持名號」,就是「聞說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的那一種主動、平等無差別的悲心,觸動我們的內心,當下我們內心的疑雲消除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了,疑心成爲信心了,成爲彌陀慈悲了,這種叫做「執持名號」。

  什麼叫做「一心不亂」

  我們領納名號于心中,而執持名號,這一種心理狀態是一輩子都不會消失的,貫徹到臨終的。因此《阿彌陀經》就說:若一日、若二日、若叁、四、五、六、七日,後面應該是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盡一輩子,這一種心不會再動亂、再改變了,所以叫「一心不亂」。

  領納阿彌陀佛的慈悲在心中,即使人家說「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高妙,當下有某種靈驗」,你不會稀奇了,因爲你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宇宙當中諸佛雖多,法門雖不少,唯有阿彌陀佛這一法,才是真正能救度自己的,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所最需要的。你不會因爲人家外面說什麼,你就亂了、有二心了,就想去學了。所以,「一心不亂」就是信心不動亂的意思。

  自己煩惱來了,不應該想的想了,不應該說的說了,不應該做的也做了,煩惱來了,「糟糕了,我這種心怎麼會往生呢?阿彌陀佛怎麼會救我?」不會有這種念頭,所以,不受內心煩惱之動亂。曉得:「阿彌陀佛之存在,本來就是要救度我這種衆生,這種衆生有這種念頭,阿彌陀佛本來是知道的,也因爲知道才要救度,我有這種心也是凡夫的無奈。」所以,不會因爲有這種心而對阿彌陀佛的救度産生懷疑,有懷疑就不是「一心不亂」了,就亂了,就有二心了。

  只是,我們這種煩惱衆生起了不應該起的念頭的時候,內心並不是沾沾自喜,向人家自傲地說:「因爲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我可以任性爲所欲爲。」——絕不是!倒是有一種慚愧的心、感恩的心、柔軟的心。因爲我們學佛必定是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棄惡行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可是反觀自己,行善有心,但是行善無力,修行有心,力不自由。好了,問題就擺在眼前了。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如果現在一口氣不來,豈不是誤此大事而墮落地獄!

  最後的安慰、最穩的靠山

  善導大師以「二河白道」形容我們每一位的內心。我們每一位每一位的內心無非是水、火二河的現象。水,洶湧澎湃;火,燃燒猛烈,我們的貪瞋癡也是這個樣子。能夠不受這個水、火所影響、所牽引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救度。我們既然內心聽聞到了彌陀的呼喚,聽聞到了彌陀的保證救度之聲,納入心中,我們就不會因爲有這個水、火而産生惶恐了。如果沒有彌陀的救度、沒有彌陀的保證,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惶恐不安,常常在忏悔,又常常在犯,犯了又忏,忏了又犯,到最後無可奈何,不曉得要怎麼辦了。我想,修行人都有這種心路曆程吧。

  所以,阿彌陀佛是我們最後的安慰、最穩的靠山。阿彌陀佛像一只拐杖,讓我們扶持;阿彌陀佛像侍者,在旁邊伺候著我們,看護著我們;阿彌陀佛像一條船,讓我們從此岸到彼岸;阿彌陀佛像黑暗中的光明,照亮我們的前程;像十字路口的指南針,指引我們的方向;像一只寶劍,斬除我們的疑惑;像一位猛將,破除我們心中的地獄果報。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說,要「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是往生之因。

  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

  如果依我們在這裏所修的諸善萬行、叁學六度等,跟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來比,那就是少善根、少福德。

  人與人來比,就有誰修行高、誰修行低,誰有功德、誰沒有功德,可是如果把這些與阿彌陀佛名號相比,就不足爲論了。

  好比在黑暗的房子裏面,我們如果有一支蠟燭,就覺得很光亮了;可是現在都有日光燈,日光燈一點,蠟燭的光就消失了;但是面對太陽,日光燈的光也就沒有了;太陽的光明一碰到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太陽的光明又會怎麼樣呢?

  《無量壽經》形容說:

  日月之光,

  猶如聚墨。

  好像凝聚在一塊兒的黑墨一樣,沒有了光明——並不是沒有了光明,是因爲阿彌陀佛的光明太亮了,使它好像看不見了,當下融入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

  所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就是:我們在世間所累積的種種功德,來跟阿彌陀佛相比就少了。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大善根福德、殊勝的善根福德、絕對的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善導大師釋「少善根福德因緣」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名號所示現的,那我們不依據這句名號,怎麼能夠進入祂名號的國土呢?

  因爲這句名號是涅槃的,祂的國土也是涅槃的國土。因此,善導大師就用一首偈子來解釋《阿彌陀經》這段經文。善導大師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同時解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怎樣解釋的呢?

  偈雲:

  極樂無爲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複專。

  極樂是「無爲涅槃」的境界

  善導大師解釋說:極樂無爲的境界是個涅槃的境界。「無爲」就是離開人的造作。「涅槃」,「涅」即不生,「槃」即不滅,不生不滅,也就是無爲的意思。有造作,就有生滅,有生滅,就不是真理,因爲涅槃即是不生不滅,所以叫真理。凡有生滅的,就不是真理。若有一個東西存在,這個東西一定是因緣和合的。

  所以,涅槃離開我們人的盤算、籌量、計度,這種涅槃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稱、不可說的。

  「隨緣雜善」不能往生

  我們要往生這種不可思議、不可稱說的境界,如果依我們自己所修的,怎麼能夠進去呢?因果不相吻合。我們所作的修行,如果不是叁輪體空,那通通是有漏的,善導大師名之爲「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能說是真實的。

  那真實在哪裏?「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本身就是真實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什麼叫做「隨緣」呢?各人隨他自己的緣份…

《《阿彌陀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