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阐扬;「道教」,就是正道、佛教,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后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送给他们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是「惠以真实之利」。

  「惠以真实之利」是什么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施的意思,就是惠施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第十八愿,使每个众生都能念佛往生,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是跟权假方便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的,而是直接了当的,直下能够达到目的的,也就是必定能够解脱生死、往生成佛的。

  这一种利,在「流通文」是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大利」就是「无上功德」。

  所以,这一段文阐扬了这部经的重要性。

  本怀中的本怀

  如果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讲,有两部经是祂的本怀。

  众所周知的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就这段经文来讲,《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开、示、悟、入」,使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归入一乘佛果,所以,《法华经》在引导三乘进入佛果,证入佛的果位,这叫「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另一部本怀经,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无量寿经》。不过,如果以这两部本怀经来讲,哪一部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

  因为《法华经》所引导的,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已经是证果的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少数;《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之外,还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间的众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谓「五乘齐入」。既是五乘齐入的话,真的就如同第十八愿所讲的,是「十方众生」了。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进入佛的果位,可是《无量寿经》是救度五乘,使他们共同证悟佛果,而且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量光、无量寿是一样的证悟,所以,如果论真正的本怀,那《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

  (二)第十八愿

  这一部本怀经所要说的内容,就是「惠以真实之利」。「惠以真实之利」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有上卷跟下卷,上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下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成就文。

  在四十八愿当中,譬如第一愿是无三恶道愿,第二愿是不更恶道愿,第三愿悉皆金色、第四愿无有好丑等等。四十八愿虽然个个愿都非常殊胜,不过,其中以第十八愿为最殊胜,是愿王,是根本愿。因为如果没有第十八愿,也就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刚刚所讲的第一愿无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等等这些愿,凭什么能够成就?就不可能成就了,甚至极乐世界的建立,也没有意义了。所以,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

  善导大师释:每一愿都在述说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里解释四十八愿说:

  《无量寿经》云: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

  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本来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各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愿名,可是善导大师在这里,并不就每一愿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名称去述说。这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八愿的解释。等于说,每一愿都在述说第十八愿,要义就在这里!愿虽有四十八,可是却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

  因本与根本

  所谓本愿,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因本,一种是根本

  因本,就是这位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每个愿,都算是本愿。

  因地虽然发种种的愿,其中一定有一个是祂最根本的愿。有了这个根本,才能生长枝叶花果。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唯有第十八愿才有「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其他的愿并没有说到「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其他的愿都是为了第十八愿而有的。

  通愿与别愿

  十方诸佛因地要成佛都必须发愿。十方诸佛的愿有两种:

  一种叫做「四弘誓愿」,就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四弘誓愿是每一尊佛都有的,所以叫做通愿,通于十方诸佛。

  另外一种愿叫做别愿,就是只有这一位佛有、而其他的佛不一定有的。譬如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每尊佛特有的,叫做别愿。

  超世愿——别意之弘愿

  阿弥陀佛的别愿——四十八愿,叫超世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十方三世诸佛没有、独有阿弥陀佛有。不只是阿弥陀佛自己发愿说: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介绍、这样宣扬的,因为这段经文就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里面。

  也唯独因为有了这第十八愿,四十八愿才可算是超世愿。因为四十八愿中,有的愿是其他诸佛也有的;其他诸佛所没有的,就是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能够使十方众生平等、无条件地往生极乐世界。

  十方众生,何等的广大!其他净土的众生固然也是属于十方众生,我们这五浊恶世的众生,却跟其他净土的众生非常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就是烦恼罪业比较深重,是其他诸佛所没有办法救度、而被十方诸佛所舍弃的。

  其他诸佛不能救度,阿弥陀佛能够救度,这个愿岂不是超世愿?

  所以,善导大师才称赞这一愿说是:

  别意之弘愿。

  有别于十方三世诸佛,不同的、特殊的、殊胜的愿。

  无尽地下化众生

  菩萨到达成佛都有两种心愿:一种上求菩提,一种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的目的,无非是下化众生。菩萨发菩提心,祂就是以救度众生为目的,所以,上求菩提是为了广度众生。祂能够有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够有那种无尽的智慧、愿力、方便、善巧来度众生。

  十方诸佛虽然都发上求菩提的愿,可是能无尽地下化众生的,却只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所以,《无量寿经》的大意就是: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悲愿示现在这个世间,来宣讲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来让我们了解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出现是为了救度十方众生。

  为什么要五劫思惟?

  为了救度十方众生,在兆载永劫之前,不必经过我们十方众生的祈求拜托,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就预先主动地为我们,以五劫的时间来思惟,发下了这四十八大愿。

  思惟四十八大愿何必要费五劫那么长时间呢?因为祂的心愿非常广大,所以思考的时间也必须非常漫长。祂不只是要让出家人能够往生,也要让在家人能够往生;不仅使善人往生,也要使恶人往生;不仅使人间的众生往生,也要使阿鼻地狱众生同等往生,所以才需要考虑那么久。要使出家众到那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在家众到了极乐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样得到那种果位;要使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恶缘而造恶多端的众生到了那里,跟善人一样证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甚至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净的众生,同样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所谓「佛心平等」,为了平等救度众生、平等使众生证到佛果,必须考虑那么久的时间。

  兆载永劫修行,圆满誓愿

  四十八大愿的蓝图虽然建构完成,可是实际完成这些愿,却必须以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然后这四十八愿的内容才实际地成就。

  极乐世界成就了,我们十方众生就有了生命的归宿,也有了成佛的道场。

  娑婆、极乐,何者才是我们所拥有的?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每一位众生所建设的,极乐世界有我们每一位众生的名份在那里,等于那里的主人就是我们每一位众生。

  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所拥有的。来的时候,双手空空而来;去的时候,双手空空而去。其实,不是空空而去,是带了满身的罪业到阎罗王那里,跟阎罗王对质,受阎罗王审判。所以,我们十方众生,生生世世都是满身的罪业在轮回,没有一件功德,没有一件真实,没有一件是永恒不灭的。

  唯有我们的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拥有的,可以给我们解脱。世间上的一切,都是一时因缘的和合。再恩爱的夫妻、再恩重的父母,都一定会离开,将来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都随各自的业力东西南北轮回而去,不能再相聚。

  只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才是真正不毁坏的、不消灭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是真实的。而我们三界六道的种种都是虚假的,虚假的当然是会生灭、会变化的。只有极乐世界三世常住,永远不变化、永远不消灭。

  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建设的。

  往生的资粮在哪里?

  我们到极乐世界的资粮,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哪里?在第十八愿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既然已取正觉,已经成佛十劫,已经把涵盖全部果地功德的六字洪名惠施给我们,岂不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我们真正的故乡,不必要求我们自身具备了生脱死的功德力量?因为阿弥陀佛已经通通完成了,一点都没有缺少。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不凭我们的功德力量?是因为我们没有功德力量!我们…

《《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