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有造业轮回的力量,哪有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呢?所以我们不能、同时也不必,因为阿弥陀佛已经预先为我们完成了。
净土法门的特色
所以,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救度的法门: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也是信顺的法门:我们信顺弥陀的救度;也是真正念佛的法门:此后,就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不假造作。
无量劫生死业债由谁来偿还?
同时,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所欠人家的业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十恶、谤法、阐提,这一些罪可以说是无量无边,充满整个宇宙。我们今天要离开,如果有一点点不还清的话,是决不能离开的。
好像从这个国家移民到那个国家去,你必须结清在这个国家所应该缴纳的种种税,还有应该还的种种债,有一点不还清就不能离开。
一样的,我们在娑婆世界所欠的种种业债不还清的话,是不能到极乐世界的。
那么,是我们还,还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还?点点滴滴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还。
我们没有功德,《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
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在造业,念念都是在造罪,所以,过一天就增加一天的罪业;出生于世,就累积一世的恶缘,哪有功德能够脱离呢?
这件事情,阿弥陀佛在主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已经考虑周全了。祂如果不能还清我们的债务、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当然也不能成佛,也就是说,祂的力量功德还不够。
全凭弥陀救度
连我们生生世世所欠人家的种种债务,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承担、为我们偿还,所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是全凭弥陀救度,是绝对任凭弥陀救度,所以叫做绝对他力、完全他力。
三界六道就是苦海,每一位众生都在苦海里挣扎、喝水、痛苦,没有力量游泳,没有力量到岸上来。是阿弥陀佛亲自跳下大海,呼唤我们,把我们抱上岸来。
在水中挣扎的人,即使一支草根都想要去抓,何况大愿大力的阿弥陀佛亲自来救我们!我们当下获得大安慰,当下完全投入阿弥陀佛的拥抱。
所以,净土法门就是随顺弥陀救度的法门。这种内涵叫做信,信弥陀的救度,没有半点我们的功德力量。因为我们本身没有真正的功德,没有脱离三界的力量。
弥陀已成正觉,为什么我们还在这个地方?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阿弥陀佛成正觉了,我们往生就有希望了,那么,我们怎么现在还在这个地方呢?
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那就表示在这十劫当中,我们都没有那个福份,没有那个宿善来遇到弥陀救度的法门;或者即使遇到了,但是当下并没有真正信顺,所以一直轮回到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再不把握的话,同样还会继续轮回下去。
末法时代,人身难得,一旦轮回,极难为人;即使得到了人身,在这个末法时代是否能遇到佛法,机会是很渺茫的。
十方众生怎样被救?
那么,十方众生怎样被救?就是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就是称名。
所以,这段话的内容有「信」、「愿」和「行」。
信也好、愿也好、行也好,都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发起,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
「至心信乐」:真正信顺弥陀救度
「至心信乐」:真正信顺弥陀救度。知道阿弥陀佛必能救度自己,而有喜乐之心。
世间之事尚须真诚,何况往生极乐这么重要的事,若不真心信受弥陀救度、不真心愿生弥陀净土、不真心专称弥陀佛名,那怎么能往生?所以「至心」摆在第一位。
「至心」就是真实心。凡夫本来没有真实心,是阿弥陀佛以真实心完成真实功德,并将此真实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离开娑婆,往生净土成佛。当我们了解这一点,被阿弥陀佛的慈悲所感动,就会觉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我们唯一所需要的、非要不可的,这样真实领受,必定会「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必定会欢喜踊跃称念佛名。
「欲生我国」:真正愿生弥陀净土
「欲生我国」:真正愿生弥陀净土。信知娑婆是苦,信知极乐是乐,必能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不再希求人天福报,真正发起愿生之心。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众生「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就众生一方而言。
就佛方而言,「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呼唤。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主动积极而来,不因祈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在我们还不知不求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于兆载永劫之前为我们发愿、修行,从一开始就把祂点点滴滴的功德,都时时刻刻地回向给我们,并且呼唤着我们。
阿弥陀佛从西方净土,传来「欲生我国」的呼唤之音;我们在东方娑婆,应以「愿生彼国」的恳切之心。
「乃至十念」:一生专称弥陀佛名
如果听到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悲心呼唤,我们原本不安的心就会得到安慰,苦恼、恐惧、缺憾当下解除,所谓「大安心、大满足、大安慰」,自然生起信乐之心。
有了这个信乐之心,自自然然地发展为「乃至十念」。此后,就会从我们内心发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一种忆佛念佛来。
既然是「乃至十念」,就不只是十声念佛而已,因为是「乃至」。「乃至」是一种弹性的形容词,跟《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七日」的「若」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尽我们的生命,此后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同时,合乎这个人的根器,这个人的根器一天能念十万声,就念十万声;一天能念一万声,就念一万声;一天能念几千声,就念几千声;乃至《观经》下品的众生临终闻法,十声、一声亦可得生,所以叫做「乃至」。
信愿行都是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
《无量寿经》主要是在宣说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真实呼唤我们让祂救度,这个真实救度,触动我们的内心,而成为信心,所以,信心不是我们自力去发的,是闻说弥陀真实的呼唤、真实的救度,除去我们内心对生死轮回的苦恼不安,相信接受弥陀救度必定往生。所以,净土法门是信佛救度——信顺的法门。
阿弥陀佛使我们相信祂的救度(「至心信乐」),呼唤我们愿生祂的净土(「欲生我国」),使我们自自然然地称念祂的名号(「乃至十念」)。
所以说,信心(信)、愿生心(愿)、称名(行)都是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
信愿行一体
同时,信、愿、行又是一体的。信受的当下,自然发起愿生之心,自然会从内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注:「南无」即归命,此处专指归命的心态),从而会以称念这句名号来表露自己领受弥陀救度的心情。
信、愿是无形的,存在于内心,然,诚于中必形于外,就会显露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外表这个行出来。所以,这段愿文就会很自然地说「乃至十念」。
(三)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信受、愿生、称名的当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因此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所以,当我们声声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其实声声都具足往生,不是等临终的时候才具足往生,不是「等临终正念的时候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示现,才觉得往生有份了,那个时候才得到安心」,不是这样的。即使面对临终,躺在病床上,病苦侵袭我们全身,使我们不能忆佛念佛,但是当下也是大安心的,因为晓得自己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不会因为身心痛苦、念不出佛号而心有不安、心有怀疑、心在焦急,不会的!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闻信弥陀救度了,所以不会在这时候又重新生起惶恐不安。
昙鸾祖师释:业事成办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的特色,就像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中所说的,是现在就已经成就了,所以叫做「十念业成」。也就是说《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以及《观经》所讲的「至心称念名号十声」那个「十声」,不表示仅是十声,是表示往生之业在当下已经成就了,所以说:
经言十念者,
名业事成办耳。
往生之业成办了,已经是决定往生的身份了。
不过我们还是烦恼具足的凡夫,还有贪瞋痴;虽然有贪瞋痴,但是往生没有障碍,一旦坐上了莲花台,贪瞋痴即刻转为清净的佛心。
要知道,这不是由我们的力量,都是由弥陀的力量。所以,净土法门是本于弥陀的惠施、恩救。
破地狱偈
《无量寿经》有一首偈,形容第十八愿,就是: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之力,使闻名的人——闻说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的人,能够发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所以说「闻名欲往生」。
这种众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使他们都能够到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地能到极乐世界,而且自自然然地能够不退转,和阿弥陀佛同样无量光、无量寿。这是自自然然的,毫不勉强的,毫不假借其他功用的。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可以说是自然功能的法门。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一首偈也称为「破地狱偈」。有一段典故:
大概在唐朝以前,有一位玄通律师,他是一个学戒的人。这位律师行脚参方,有一天晚上到某个寺院去挂单。当天晚上,他所住的隔壁房间,有人在读诵刚刚那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他听到了,并跟着念了两三遍,此后,就没有再念,也忘记了。
后来,他因为犯了戒,死的时候就到了阎罗殿。阎罗王把惊堂木一拍,问他说:「你是出生在佛法传布的地方,如果你学过什么法门的话,…
《《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