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有造業輪回的力量,哪有脫離輪回、往生淨土的功德力量呢?所以我們不能、同時也不必,因爲阿彌陀佛已經預先爲我們完成了。
淨土法門的特色
所以,淨土法門的特色,就是救度的法門: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也是信順的法門:我們信順彌陀的救度;也是真正念佛的法門:此後,就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假造作。
無量劫生死業債由誰來償還?
同時,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所欠人家的業債: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五逆、十惡、謗法、闡提,這一些罪可以說是無量無邊,充滿整個宇宙。我們今天要離開,如果有一點點不還清的話,是決不能離開的。
好像從這個國家移民到那個國家去,你必須結清在這個國家所應該繳納的種種稅,還有應該還的種種債,有一點不還清就不能離開。
一樣的,我們在娑婆世界所欠的種種業債不還清的話,是不能到極樂世界的。
那麼,是我們還,還是阿彌陀佛爲我們還?點點滴滴都是阿彌陀佛爲我們還。
我們沒有功德,《地藏經》說:
南閻浮提衆生,
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在造業,念念都是在造罪,所以,過一天就增加一天的罪業;出生于世,就累積一世的惡緣,哪有功德能夠脫離呢?
這件事情,阿彌陀佛在主動爲我們發四十八大願的時候,已經考慮周全了。祂如果不能還清我們的債務、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話,當然也不能成佛,也就是說,祂的力量功德還不夠。
全憑彌陀救度
連我們生生世世所欠人家的種種債務,也是阿彌陀佛爲我們承擔、爲我們償還,所以,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是全憑彌陀救度,是絕對任憑彌陀救度,所以叫做絕對他力、完全他力。
叁界六道就是苦海,每一位衆生都在苦海裏掙紮、喝水、痛苦,沒有力量遊泳,沒有力量到岸上來。是阿彌陀佛親自跳下大海,呼喚我們,把我們抱上岸來。
在水中掙紮的人,即使一支草根都想要去抓,何況大願大力的阿彌陀佛親自來救我們!我們當下獲得大安慰,當下完全投入阿彌陀佛的擁抱。
所以,淨土法門就是隨順彌陀救度的法門。這種內涵叫做信,信彌陀的救度,沒有半點我們的功德力量。因爲我們本身沒有真正的功德,沒有脫離叁界的力量。
彌陀已成正覺,爲什麼我們還在這個地方?
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既然阿彌陀佛成正覺了,我們往生就有希望了,那麼,我們怎麼現在還在這個地方呢?
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了,那就表示在這十劫當中,我們都沒有那個福份,沒有那個宿善來遇到彌陀救度的法門;或者即使遇到了,但是當下並沒有真正信順,所以一直輪回到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再不把握的話,同樣還會繼續輪回下去。
末法時代,人身難得,一旦輪回,極難爲人;即使得到了人身,在這個末法時代是否能遇到佛法,機會是很渺茫的。
十方衆生怎樣被救?
那麼,十方衆生怎樣被救?就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就是稱名。
所以,這段話的內容有「信」、「願」和「行」。
信也好、願也好、行也好,都非九界衆生自力所能發起,都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
「至心信樂」:真正信順彌陀救度
「至心信樂」:真正信順彌陀救度。知道阿彌陀佛必能救度自己,而有喜樂之心。
世間之事尚須真誠,何況往生極樂這麼重要的事,若不真心信受彌陀救度、不真心願生彌陀淨土、不真心專稱彌陀佛名,那怎麼能往生?所以「至心」擺在第一位。
「至心」就是真實心。凡夫本來沒有真實心,是阿彌陀佛以真實心完成真實功德,並將此真實功德回向給我們,使我們離開娑婆,往生淨土成佛。當我們了解這一點,被阿彌陀佛的慈悲所感動,就會覺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我們唯一所需要的、非要不可的,這樣真實領受,必定會「一切恐懼,爲作大安」,必定會歡喜踴躍稱念佛名。
「欲生我國」:真正願生彌陀淨土
「欲生我國」:真正願生彌陀淨土。信知娑婆是苦,信知極樂是樂,必能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不再希求人天福報,真正發起願生之心。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也一而再、再而叁地勸導衆生「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就衆生一方而言。
就佛方而言,「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呼喚。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主動積極而來,不因祈求拜托,不問對象,不講條件,在我們還不知不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于兆載永劫之前爲我們發願、修行,從一開始就把祂點點滴滴的功德,都時時刻刻地回向給我們,並且呼喚著我們。
阿彌陀佛從西方淨土,傳來「欲生我國」的呼喚之音;我們在東方娑婆,應以「願生彼國」的懇切之心。
「乃至十念」:一生專稱彌陀佛名
如果聽到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悲心呼喚,我們原本不安的心就會得到安慰,苦惱、恐懼、缺憾當下解除,所謂「大安心、大滿足、大安慰」,自然生起信樂之心。
有了這個信樂之心,自自然然地發展爲「乃至十念」。此後,就會從我們內心發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一種憶佛念佛來。
既然是「乃至十念」,就不只是十聲念佛而已,因爲是「乃至」。「乃至」是一種彈性的形容詞,跟《阿彌陀經》「若一日……若七日」的「若」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盡我們的生命,此後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同時,合乎這個人的根器,這個人的根器一天能念十萬聲,就念十萬聲;一天能念一萬聲,就念一萬聲;一天能念幾千聲,就念幾千聲;乃至《觀經》下品的衆生臨終聞法,十聲、一聲亦可得生,所以叫做「乃至」。
信願行都是阿彌陀佛送給我們的
《無量壽經》主要是在宣說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真實呼喚我們讓祂救度,這個真實救度,觸動我們的內心,而成爲信心,所以,信心不是我們自力去發的,是聞說彌陀真實的呼喚、真實的救度,除去我們內心對生死輪回的苦惱不安,相信接受彌陀救度必定往生。所以,淨土法門是信佛救度——信順的法門。
阿彌陀佛使我們相信祂的救度(「至心信樂」),呼喚我們願生祂的淨土(「欲生我國」),使我們自自然然地稱念祂的名號(「乃至十念」)。
所以說,信心(信)、願生心(願)、稱名(行)都是阿彌陀佛送給我們的。
信願行一體
同時,信、願、行又是一體的。信受的當下,自然發起願生之心,自然會從內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注:「南無」即歸命,此處專指歸命的心態),從而會以稱念這句名號來表露自己領受彌陀救度的心情。
信、願是無形的,存在于內心,然,誠于中必形于外,就會顯露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外表這個行出來。所以,這段願文就會很自然地說「乃至十念」。
(叁)第十八願成就文
「第十八願成就文」說: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信受、願生、稱名的當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因此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所以,當我們聲聲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其實聲聲都具足往生,不是等臨終的時候才具足往生,不是「等臨終正念的時候念這句名號,阿彌陀佛示現,才覺得往生有份了,那個時候才得到安心」,不是這樣的。即使面對臨終,躺在病床上,病苦侵襲我們全身,使我們不能憶佛念佛,但是當下也是大安心的,因爲曉得自己永遠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不會因爲身心痛苦、念不出佛號而心有不安、心有懷疑、心在焦急,不會的!因爲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聞信彌陀救度了,所以不會在這時候又重新生起惶恐不安。
昙鸾祖師釋:業事成辦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的特色,就像昙鸾祖師在《往生論注》中所說的,是現在就已經成就了,所以叫做「十念業成」。也就是說《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以及《觀經》所講的「至心稱念名號十聲」那個「十聲」,不表示僅是十聲,是表示往生之業在當下已經成就了,所以說:
經言十念者,
名業事成辦耳。
往生之業成辦了,已經是決定往生的身份了。
不過我們還是煩惱具足的凡夫,還有貪瞋癡;雖然有貪瞋癡,但是往生沒有障礙,一旦坐上了蓮花臺,貪瞋癡即刻轉爲清淨的佛心。
要知道,這不是由我們的力量,都是由彌陀的力量。所以,淨土法門是本于彌陀的惠施、恩救。
破地獄偈
《無量壽經》有一首偈,形容第十八願,就是: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其佛本願力」:阿彌陀佛本願之力,使聞名的人——聞說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衆生的人,能夠發起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所以說「聞名欲往生」。
這種衆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使他們都能夠到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地能到極樂世界,而且自自然然地能夠不退轉,和阿彌陀佛同樣無量光、無量壽。這是自自然然的,毫不勉強的,毫不假借其他功用的。所以,我們淨土法門可以說是自然功能的法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一首偈也稱爲「破地獄偈」。有一段典故:
大概在唐朝以前,有一位玄通律師,他是一個學戒的人。這位律師行腳參方,有一天晚上到某個寺院去挂單。當天晚上,他所住的隔壁房間,有人在讀誦剛剛那首「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他聽到了,並跟著念了兩叁遍,此後,就沒有再念,也忘記了。
後來,他因爲犯了戒,死的時候就到了閻羅殿。閻羅王把驚堂木一拍,問他說:「你是出生在佛法傳布的地方,如果你學過什麼法門的話,…
《《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