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觀無量壽經》大意

  

編述者:慧淨法師、淨宗法師

  

一、序說

  《觀經》與《無量壽經》大意一致

  今天我們講《觀無量壽經》的大意。《無量壽經》也好,《觀無量壽經》也好,都是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都是講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既然是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主要依據的、根本依據的),那麼,它們的大意始終都是一致的、一貫性的,不可能有不同、有差別、有矛盾。

  這部《觀無量壽經》,它的大意、它的宗旨,跟昨天所講的《無量壽經》是不會有差別的。

  方式不同

  只不過是各部經所開展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從方便進入,有的直接從真實來顯揚。

  這部《觀無量壽經》,它是采用從方便而進入真實這種善巧引導的方式。

  

二、正說

  (一)十六觀入第十八願念佛

  我們知道,《觀無量壽經》從經文的文面來說,是在講說十叁種定觀和叁福九品的散善,也就是一般所講的十六觀。表面上雖然是在講十六觀,可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卻不在這十六觀,而是在傳承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乃至十念」(注: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的念佛之法。

  釋尊本意在于持無量壽佛名

  所以,這部《觀無量壽經》講完之後,最後要作個結論,並將這個結論交待阿難尊者,流通于世世代代,一直流通下去。

  釋迦牟尼佛講《觀無量壽經》的本意,交待在最後那一段經文,也就是《觀無量壽經》「流通分」所講的: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點睛結穴喻

  這段經文雖然簡短,可是力量非常重。每部經都有它的經眼,那麼,這段文可以說是《觀經》的經眼。

  畫一條龍,活躍、輝煌、燦爛,可是到最後如果不點睛,這條龍就不能真正活躍起來,所以畫龍最後要點睛。

  這條龍即使遠遠地從千裏而來,但它總要有一個歸宿,總要找一個龍穴來安居。所以說:千裏來龍,必須結穴。

  這部《觀經》從頭到尾,雖然先講定——定就是要入禅定叁昧,才能觀到極樂莊嚴以及彌陀的身相;後來又講九品,即一般的散善,即不必入禅定,以一般心理狀態去行善積德。雖然講的很多,定啦、散啦,可是最後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卻不流通定散二善,祂的本意不在這裏,祂的本意是要我們「持無量壽佛名」,也就是持名念佛——就是以口業,以我們的嘴巴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這部經的千裏來龍,就是在這一段經文結穴。

  可以說,看經有了經眼,就好像有眼睛進入到寶庫裏,隨意可以拿寶出來;如果沒有眼睛,即使進入了寶庫,也不曉得寶物放在哪個地方,結果還是空手而歸。

  這段經文不只是《觀經》的核心、《觀經》的結晶、《觀經》的重點,也是整個淨土法門的方針、宗旨,是淨土法門的眼睛、淨土法門的雙腳。

  有了這段經文,我們眼睛亮起來了,我們曉得目標,也懂得方法,所以,這段經文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它跟《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的根本願、願王,也就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注: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是一致的。

  《觀經》的本意:方便引入稱名念佛

  這段經文等于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前面所講的十六種觀,不是佛的本懷,而是一種方便。接引聖道門的衆生信受彌陀的救度,這才是釋迦牟尼佛宣說十六種觀的目的。

  十六種觀的目的,不是讓衆生去觀極樂的依正莊嚴,而是要衆生了解極樂的依正莊嚴,産生欣慕願生之心,之後就一向稱念彌陀名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宣說《觀經》的本意。因爲非常明顯地,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所強調的、所交待的、所要我們依教奉行的,是「持無量壽佛名」。

  四種念佛反顯持名最勝

  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法,一般認爲最高境界是實相念佛,其次是觀想念佛,再次是觀像念佛,最後是稱名念佛。

  這是依聖道法門的教理來分判的,如果依淨土法門來講,這種分判是錯誤的,剛好是相反的。

  真正最高的境界,而又最容易、最簡單、最安全,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就是稱名,就是持名念佛。既不是觀像、觀想,更不是實相念佛,正好相反。

  因爲,就像這部《觀無量壽經》,如果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爲了讓衆生作定觀,入定,進入禅定叁昧,去觀想佛身、觀想極樂世界的話,那麼,「流通文」就不是說「持無量壽佛名」,應該說是:觀無量壽佛身。可是釋迦牟尼佛不說「觀無量壽佛身」,而是「持無量壽佛名」,意義非常明顯,前面所講的是一種方便接引。

  權實廢立

  因此,這部經如果從它的展開順序,到最後流通分來講,就有一種廢、立的意味。

  什麼叫廢、什麼叫立呢?「廢」就是要舍掉的,「立」就是要奉行的。

  廢在哪裏、立在哪裏呢?如果依古代大德用叁種方式解釋廢立過程的話,就是所謂的:「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

  一、「爲實施權」。「實」就是真實,「權」就是方便。爲了真實的法門,而施設、開展、宣說方便的法門。

  既然是爲了真實的法門,爲什麼不直接說真實的法門呢?因爲我們衆生被貪瞋癡無明覆蓋著,一下子說真實,大家都聽不懂,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過程。

  好比要到第五層樓,這是大家的目的,可是如果沒有下面第一、第二、第叁、第四層樓的話,大家就上不來。

  同樣地,真實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被覆蓋著,不能一下子顯現,所以,必須有一個步驟、有一個階梯讓我們上來。那個步驟、階梯,就是方便。

  能夠懂得真實,很不容易,所以爲「實」必須施「權」。

  二、「開權顯實」。「權」就是方便,既然方便宣說出來了,在方便之中必須顯現真實,如果不顯現真實的話,就永遠在方便裏邊,就不曉得有真實、不知道如何進入真實了,所以說「開權顯實」。

  叁、「廢權立實」。既然接近了真實,那麼,就必須將方便舍掉,而完全投入真實。

  好比我們從此岸到彼岸,是坐著船,在還沒有到的時候,當然靠這只船;既然已經接近彼岸,就要舍船登岸,不可能留戀在船上,永遠都在船上而不登上彼岸(那就永遠不能達到目的地了),所以最後要「廢權立實」。

  妙蓮喻

  念佛人就是「妙好人」,「妙」就是指妙蓮花,所以,淨土法門又稱爲「蓮宗」,念佛人稱爲「蓮友」。

  我們之所以念佛、之所以有信心、之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一朵蓮花,使我們開信心的蓮花,往生蓮花之中而蓮花化生。所以,《觀經》就贊歎說:「念佛人就是一朵妙蓮花。」

  這朵妙蓮花的開展過程,也跟前面叁種階段一樣。所以有:「爲蓮故花」、「花開蓮現」、「花落蓮成」叁個階段。

  「爲蓮故花」:就是說,我們是爲了蓮子才來培養這朵蓮花。

  「花開蓮現」:當蓮花開了的時候,裏面是有蓮子的。如果花開而沒有蓮子,就只是裝飾品而已,不能得到蓮子這個實物。

  「花落蓮成」:蓮花的花瓣掉落了,所獨獨呈露出來的,唯一展現在眼前的,就是蓮子,蓮子是目的。所以到最後,就是要以蓮子爲主要對象,而有廢權立實、花落蓮成的那一種相貌。

  如何掌握整部《觀經》

  《觀經》的「流通文」: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也就是花落蓮成、廢權立實的地方。

  整部《觀經》,不論它再怎麼深奧,我們再怎麼愚癡,不能了解那麼深奧的教理,可是我們如果掌握住釋迦牟尼佛交待阿難的話,而依教奉行,那整部《觀無量壽經》我們就通通掌握到了。

  反之,即使定散十六觀從頭到尾都非常透徹,也能講,甚至也能觀想,但是釋迦牟尼佛最後所交待的這段經文忽略掉了,那可以說,等于沒有看過《觀經》,不知道《觀經》。因爲宗旨不明、核心不知,真實的地方沒有吸收到,所吸收的只是方便,等于是還在半途。

  可見,懂得這段話是多麼的重要。

  叁經皆講持名念佛

  「汝好持是語」這個「好」,有一種尊重、恭敬、不輕慢的含意,有一種專心一意、無二、無我、不旁雜、不間斷的那種含意,所以說,汝「好持」。

  「好持是語」:好持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是哪一句話呢?就是「持無量壽佛名」,就是這一句話。持名,持名念佛,持無量壽佛名,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跟第十八願「乃至十念」是一致的,同時,也是跟《阿彌陀經》所講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一致的,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盡一輩子,都去執持名號。

  這裏講的「持無量壽佛名」,《阿彌陀經》所講的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不只是文字上一致,內容也是一致的。所以,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以善導大師爲標准

  讀《觀無量壽經》,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解釋它,必須有祖師的傳承。自古以來,最被崇奉的解釋《觀無量壽經》的祖師,就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疏》是解釋《觀無量壽經》的標准,任何對《觀無量壽經》的解釋,都不可以跟善導大師所寫的《四帖疏》不一致,甚至相反。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所示現的,所以,善導大師的語言,就像佛說的。因此,《觀經四帖疏》被崇奉之尊高,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那般,既不可增加,也不可減少。

  善導大師怎麼樣說,就要怎麼樣去理解、怎麼樣去奉行。

  定散二門入一向專稱

  那麼,善導大師是怎樣解釋的呢?

  善導大師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一段文很短,意義非常顯明…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