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而且是斬釘截鐵。善導大師在這裏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上來」就是前邊,前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十叁種定觀,以及叁福九品,總共十六觀,這叫做「定散」。這「定散兩門」,是前面所說的,依照這個去修,都有利益,回向也能往生。

  可是,比這更有利益的,而且是絕對利益,又是阿彌陀佛的本心、本意、本懷的,不在這定散兩門,而是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前面雖然說定散兩門的十六觀,可是如果從阿彌陀佛的本願、根本願——念佛往生願來看,阿彌陀佛的心,是要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望佛本願」就是「一向專稱阿彌陀佛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阿彌陀佛根本的願。離開了根本,枝、幹、花、葉都會枯萎。有根本才能生長,根本是一切發展、成就的來源。

  (二)定善觀中說念佛攝取

  在《觀經》十叁定觀的第九觀裏面有一段經文,顯示「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功德利益。

  雖然十叁定觀通通在講入定觀想——息慮凝心,觀想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可是裏邊卻透露出稱名念佛的功德利益。

  這一段文最明顯的就是: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唯有稱名蒙受彌陀心光攝取

  這一段文初看好像是定觀,入禅定叁昧去觀佛、觀極樂世界所獲得的利益——但並不是。從釋迦牟尼佛交待阿難的「流通文」來看,這裏的「念佛衆生」所行念佛,不是觀想念佛,而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持無量壽佛名」的持名念佛。所以,「攝取不舍」也就是稱名念佛所得的利益。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阿彌陀佛的光明遍滿整個大宇宙,沒有一個地方照不到,任何地方都有彌陀的光明。現在我們這個五層樓上,阿彌陀佛的光明依然遍照。

  同時,不只遍照,而且攝取,所以下面說「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遍照的光明,跟攝取的光明,是有所不同的。

  遍照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充滿整個大宇宙,深入到每一個角落去,目的是要栽培我們。好像陽光普照大地,沒有不受陽光利益的。陽光普照大地,如果以花果來比喻的話,向陽的花木,就成熟得比較快;如果不是向陽的花草樹木,成熟得就比較慢,受到陽光普照,時節因緣一到,它也能花開果熟。

  所以,這裏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是花開果熟之前的一種方便,培養的階段,預備教育的階段;「念佛衆生,攝取不舍」,這是攝取的光明。雖然光明遍照,但未必攝取,而唯有念佛的衆生,不但蒙受遍照光明的利益,而且蒙受攝取不舍的利益。

  雖然每一位衆生都蒙受阿彌陀佛遍照的光明,可是唯有念佛的衆生才可以獲得攝取不舍的光明。所以「遍照」、「攝取」有這些差別。

  這並不是阿彌陀佛內心有差別、不平等,不是的。阿彌陀佛的悲心始終是平等的、毫無差別的,只是衆生根機有不等。所謂不等就是:有的衆生宿善比較深厚,聞說阿彌陀佛的救度,立刻、或者不久就能領受;而有的衆生領受比較慢,甚至不是這個根器,轉而去修別的法門,甚至連佛法的基本教理,善惡報應、叁世因果、六道輪回都不相信了。

  衆生根機有差別,使得彌陀攝取衆生也各有前後不一樣。

  總之,我們如果依照剛剛所講的「持無量壽佛名」、「一向專稱彌陀名號」,自自然然地就受彌陀光明攝取不舍的利益。

  稱名與佛心光相應,因此攝取不舍

  這有它的原理。

  一般說,佛的光明有兩種:一種是身光、一種是心光。身光,就像遍照光明一樣,遍照著十方世界整個大宇宙,但是如果不念佛的話,就不能跟彌陀的心光相應,不能蒙受彌陀心光的永遠攝取、永不舍離。

  「攝取」,就是現生來保護他,臨終時使他進入阿彌陀佛的世界,這就叫攝取

  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句名號之外,你要去找阿彌陀佛找不到。因爲這句名號是祂的本體、是祂的本身;除了祂本身之外,你要去找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也找不到。所以,六字就是祂的本體,祂的本體即是六個字。

  我們稱念這六個字,無形之中,祂的本體就在我們的心內,我們這愚癡、五蘊之身也在阿彌陀佛的心中,所以跟祂的心光是相應的。因爲這六字名號,就是第十八願所完成的,合乎祂的度生本懷。

  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身,同時,祂的本身又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極樂,就是淨土,因此,我們稱念這句名號,現生跟彌陀的心願、心光相應,臨終時自自然然地也就進入涅槃的極樂淨土,所以都是非常自然的、不加勉強的。

  所以,淨土法門是一個自然法門。稱念名號,自然受名號功能的攝取而進入名號的世界。

  證同彌陀

  名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名號。極樂世界是佛菩薩所居住的環境,可是佛的環境(依報)跟佛的本身(正報)是一體的,沒有兩樣的,同樣在一起的。極樂世界的依報是彌陀所顯現的,我們稱念正體的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能進入阿彌陀佛的依報——無量光明土,同時證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既然證悟跟彌陀一樣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那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不可思議功德,我們也能擁有、也能獲得、也能證悟。阿彌陀佛要讓我們往生,不是給予我們次等的,是給予我們最上等的無上功德,不是跟祂兩樣,而是跟祂一模一樣的。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有的,我們也擁有,毫無缺少,完全具足,圓圓滿滿具足。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自然會倒駕慈航,就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倒駕慈航,到十方世界救度衆生。

  所以,淨土法門是真真正正的大乘法門,不是小乘法門,是「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的法門。現在我們雖然是五蘊之身(五蘊:色、受、想、行、識),愚癡、五欲、五蘊之衆生,內心有貪瞋癡,外境都是趨向五欲的境界,可是信受彌陀的救度,身雖然還是叁毒之身,可是已不是輪回的凡夫,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衆之一了。

  淨土法門既容易又殊勝

  所以,淨土法門稱爲「易行道」。「易」,是安易、簡易。「安易」,就是安全、平安、安穩,沒有什麼險難,沒有什麼不安全。「簡易」,就是簡單、容易,沒有什麼困難。

  有的人會認爲說:凡是簡單的,都不是很殊勝、很高明的;如果是殊勝高明的話,它就不是隨隨便便能完成的。

  淨土法門正好相反:既是易行道,同時也是殊勝的法門,是無上道,因爲所得的是最高境界,是無量光、無量壽的佛的境界。短短幾十年過完了之後,我們到極樂世界,立刻就證悟了無量壽、無量光。

  《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壽同彌陀,所以壽命是無量;光也同彌陀,所以身心之光明,也是無量光;那麼智慧,智慧也一樣高明;神通,神通也一樣洞達。可以說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的,都是「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雖然極樂世界有聲聞、菩薩、人、天這些名稱,但其實內容都是一樣的。有這個名稱,也只不過是爲了其他世界的衆生有那種名稱的習慣,爲隨順其他世界衆生的習慣,才說天人、菩薩、聲聞。其實雖有那個名稱,但沒有那個內容,內容都一樣。

  這個我們看《無量壽經》就知道了。

  第十二願光明無量——結緣導入稱名

  雖然每位佛都一樣發救度衆生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可是如果這個衆生跟這位佛沒有緣,這位佛要度他就比較困難。

  阿彌陀佛的慈悲,祂的目的是要救度十方衆生,所以祂必須先跟十方衆生結緣。爲了跟十方衆生結緣,阿彌陀佛就在四十八願當中發下了「光明無量願」,以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來跟十方世界衆生結緣,引導他進入持「無量壽佛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第十八願。爲此,阿彌陀佛發下了「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

  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第十七願諸佛稱名——以身示範稱名

  同時又以名號爲因,來引導衆生進入極樂世界。爲了使每位衆生都能聽到這句名號,阿彌陀佛在祂的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七願,發下了「諸佛稱名願」。

  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發願,祂如果成了佛,必須自然地能使十方叁世諸佛到處普遍地、深入每個角落地去稱揚、弘揚、贊歎「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去稱念這句名號,作爲衆生的模範,使衆生也能知道這句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而像十方諸佛那樣地去稱名。

  所以我們看,第十七願是「諸佛稱名願」,十方諸佛都在稱念彌陀的名號。十方諸佛稱念彌陀的名號,目的是爲了以身作則,引導我們,跟祂們一樣去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選擇稱名念佛

  十七願接下來就是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使衆生聽到無量諸佛稱名之後,也跟無量諸佛一樣地來稱名。

  「乃至十念」的慈悲救度

  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只要「乃至十念」(注: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十念」非常容易,因爲是「乃至」。

  既然是「乃至」,就是不只十念,也可以十一念、二十念、一百念,千念、萬念,若一日的念、若七日的念,若七年、若七十年、盡一輩子的念,這是指壽命較長的。如果壽命比較短,甚至當下就要臨終的衆生,才聽聞到這個法門,他就乃至十念、乃至九念、乃至五念、一念,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乃至十念」給了我們最大的方便,使每個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叫「乃至」。

  這是從稱名數目來講,表示沒有限定數目的多少。只要你稱念彌陀名號,即使是將要斷氣的人,他念一聲,照樣往生,跟念一輩子的人一樣往生;即使到最後嘴巴硬…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