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而且是斩钉截铁。善导大师在这里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前边,前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总共十六观,这叫做「定散」。这「定散两门」,是前面所说的,依照这个去修,都有利益,回向也能往生。

  可是,比这更有利益的,而且是绝对利益,又是阿弥陀佛的本心、本意、本怀的,不在这定散两门,而是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前面虽然说定散两门的十六观,可是如果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根本愿——念佛往生愿来看,阿弥陀佛的心,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望佛本愿」就是「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名」。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阿弥陀佛根本的愿。离开了根本,枝、干、花、叶都会枯萎。有根本才能生长,根本是一切发展、成就的来源。

  (二)定善观中说念佛摄取

  在《观经》十三定观的第九观里面有一段经文,显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功德利益。

  虽然十三定观通通在讲入定观想——息虑凝心,观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可是里边却透露出称名念佛的功德利益。

  这一段文最明显的就是: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唯有称名蒙受弥陀心光摄取

  这一段文初看好像是定观,入禅定三昧去观佛、观极乐世界所获得的利益——但并不是。从释迦牟尼佛交待阿难的「流通文」来看,这里的「念佛众生」所行念佛,不是观想念佛,而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持名念佛。所以,「摄取不舍」也就是称名念佛所得的利益。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光明遍满整个大宇宙,没有一个地方照不到,任何地方都有弥陀的光明。现在我们这个五层楼上,阿弥陀佛的光明依然遍照。

  同时,不只遍照,而且摄取,所以下面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遍照的光明,跟摄取的光明,是有所不同的。

  遍照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充满整个大宇宙,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去,目的是要栽培我们。好像阳光普照大地,没有不受阳光利益的。阳光普照大地,如果以花果来比喻的话,向阳的花木,就成熟得比较快;如果不是向阳的花草树木,成熟得就比较慢,受到阳光普照,时节因缘一到,它也能花开果熟。

  所以,这里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是花开果熟之前的一种方便,培养的阶段,预备教育的阶段;「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摄取的光明。虽然光明遍照,但未必摄取,而唯有念佛的众生,不但蒙受遍照光明的利益,而且蒙受摄取不舍的利益。

  虽然每一位众生都蒙受阿弥陀佛遍照的光明,可是唯有念佛的众生才可以获得摄取不舍的光明。所以「遍照」、「摄取」有这些差别。

  这并不是阿弥陀佛内心有差别、不平等,不是的。阿弥陀佛的悲心始终是平等的、毫无差别的,只是众生根机有不等。所谓不等就是:有的众生宿善比较深厚,闻说阿弥陀佛的救度,立刻、或者不久就能领受;而有的众生领受比较慢,甚至不是这个根器,转而去修别的法门,甚至连佛法的基本教理,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不相信了。

  众生根机有差别,使得弥陀摄取众生也各有前后不一样。

  总之,我们如果依照刚刚所讲的「持无量寿佛名」、「一向专称弥陀名号」,自自然然地就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的利益。

  称名与佛心光相应,因此摄取不舍

  这有它的原理。

  一般说,佛的光明有两种:一种是身光、一种是心光。身光,就像遍照光明一样,遍照着十方世界整个大宇宙,但是如果不念佛的话,就不能跟弥陀的心光相应,不能蒙受弥陀心光的永远摄取、永不舍离。

  「摄取」,就是现生来保护他,临终时使他进入阿弥陀佛的世界,这就叫摄取

  阿弥陀佛的本体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句名号之外,你要去找阿弥陀佛找不到。因为这句名号是祂的本体、是祂的本身;除了祂本身之外,你要去找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也找不到。所以,六字就是祂的本体,祂的本体即是六个字。

  我们称念这六个字,无形之中,祂的本体就在我们的心内,我们这愚痴、五蕴之身也在阿弥陀佛的心中,所以跟祂的心光是相应的。因为这六字名号,就是第十八愿所完成的,合乎祂的度生本怀。

  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本身,同时,祂的本身又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极乐,就是净土,因此,我们称念这句名号,现生跟弥陀的心愿、心光相应,临终时自自然然地也就进入涅槃的极乐净土,所以都是非常自然的、不加勉强的。

  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个自然法门。称念名号,自然受名号功能的摄取而进入名号的世界。

  证同弥陀

  名号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名号。极乐世界是佛菩萨所居住的环境,可是佛的环境(依报)跟佛的本身(正报)是一体的,没有两样的,同样在一起的。极乐世界的依报是弥陀所显现的,我们称念正体的南无阿弥陀佛,自然能进入阿弥陀佛的依报——无量光明土,同时证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既然证悟跟弥陀一样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那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不可思议功德,我们也能拥有、也能获得、也能证悟。阿弥陀佛要让我们往生,不是给予我们次等的,是给予我们最上等的无上功德,不是跟祂两样,而是跟祂一模一样的。

  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有的,我们也拥有,毫无缺少,完全具足,圆圆满满具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自然会倒驾慈航,就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倒驾慈航,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

  所以,净土法门是真真正正的大乘法门,不是小乘法门,是「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的法门。现在我们虽然是五蕴之身(五蕴:色、受、想、行、识),愚痴、五欲、五蕴之众生,内心有贪瞋痴,外境都是趋向五欲的境界,可是信受弥陀的救度,身虽然还是三毒之身,可是已不是轮回的凡夫,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

  净土法门既容易又殊胜

  所以,净土法门称为「易行道」。「易」,是安易、简易。「安易」,就是安全、平安、安稳,没有什么险难,没有什么不安全。「简易」,就是简单、容易,没有什么困难。

  有的人会认为说:凡是简单的,都不是很殊胜、很高明的;如果是殊胜高明的话,它就不是随随便便能完成的。

  净土法门正好相反:既是易行道,同时也是殊胜的法门,是无上道,因为所得的是最高境界,是无量光、无量寿的佛的境界。短短几十年过完了之后,我们到极乐世界,立刻就证悟了无量寿、无量光。

  《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同弥陀,所以寿命是无量;光也同弥陀,所以身心之光明,也是无量光;那么智慧,智慧也一样高明;神通,神通也一样洞达。可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的,都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虽然极乐世界有声闻、菩萨、人、天这些名称,但其实内容都是一样的。有这个名称,也只不过是为了其他世界的众生有那种名称的习惯,为随顺其他世界众生的习惯,才说天人、菩萨、声闻。其实虽有那个名称,但没有那个内容,内容都一样。

  这个我们看《无量寿经》就知道了。

  第十二愿光明无量——结缘导入称名

  虽然每位佛都一样发救度众生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如果这个众生跟这位佛没有缘,这位佛要度他就比较困难。

  阿弥陀佛的慈悲,祂的目的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祂必须先跟十方众生结缘。为了跟十方众生结缘,阿弥陀佛就在四十八愿当中发下了「光明无量愿」,以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来跟十方世界众生结缘,引导他进入持「无量寿佛名」——「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第十八愿。为此,阿弥陀佛发下了「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

  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

  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诸佛称名——以身示范称名

  同时又以名号为因,来引导众生进入极乐世界。为了使每位众生都能听到这句名号,阿弥陀佛在祂的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发下了「诸佛称名愿」。

  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发愿,祂如果成了佛,必须自然地能使十方三世诸佛到处普遍地、深入每个角落地去称扬、弘扬、赞叹「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去称念这句名号,作为众生的模范,使众生也能知道这句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而像十方诸佛那样地去称名。

  所以我们看,第十七愿是「诸佛称名愿」,十方诸佛都在称念弥陀的名号。十方诸佛称念弥陀的名号,目的是为了以身作则,引导我们,跟祂们一样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选择称名念佛

  十七愿接下来就是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就是:使众生听到无量诸佛称名之后,也跟无量诸佛一样地来称名。

  「乃至十念」的慈悲救度

  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只要「乃至十念」(注: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十念」非常容易,因为是「乃至」。

  既然是「乃至」,就是不只十念,也可以十一念、二十念、一百念,千念、万念,若一日的念、若七日的念,若七年、若七十年、尽一辈子的念,这是指寿命较长的。如果寿命比较短,甚至当下就要临终的众生,才听闻到这个法门,他就乃至十念、乃至九念、乃至五念、一念,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乃至十念」给了我们最大的方便,使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叫「乃至」。

  这是从称名数目来讲,表示没有限定数目的多少。只要你称念弥陀名号,即使是将要断气的人,他念一声,照样往生,跟念一辈子的人一样往生;即使到最后嘴巴硬…

《《观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