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的光明不會使鬼神敬重,因爲我們都是雜想妄念、自私自利、貪瞋癡重重,哪有那種可被恭敬的光明呢?所以很慚愧。因此我們要多念佛,轉不好的光明成爲佛的光明。

  念妄想也是念,念佛也是念,但妄想總是不好,造罪造業,鬼神看見就討厭。那爲什麼不把同樣是「念」的妄想用在念佛上呢?同樣都是念,不念佛一定是念妄想。

  我們身上都有光明,用肉眼看不見,有陰陽眼的人就看得到,鬼神也都看得到。陰陽眼、鬼神都還是凡夫,都能看的到,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就更看的到了。

  所以,我們只要心中念佛,護法龍天就會來護持,諸佛菩薩就會百重千重環繞在身邊保護我們、贊歎我們,這是《阿彌陀經》所說的。阿彌陀佛「光中化佛無數億」——無數億的化佛;同時,「化菩薩衆亦無邊」——無邊的菩薩。化佛、化菩薩也同樣是百重千重圍繞在我們身邊保護我們。

  我們二六時中都在彌陀、諸佛、菩薩、護法龍天的擁護當中,這豈不很讓我們感到安慰、安全而喜樂呢!

  念佛放光的故事(二)

  再來說一則《念佛感應錄》第一集七四頁。這是從陳海量居士所寫的《可許則許》中引用過來的。

  陳海量是近代一位鼎鼎有名的在家居士,他家是佛化家庭,專修淨土。

  陳海量在這本書中說:「當我二十九歲時(一九叁七年),跟我的太太,名叫遠信,住在赤城山。這時遠信二十五歲,在某一天早晨,她下山去,行走在田野間,沿路專心地在念佛。這時,太陽剛剛上山,早晨太陽的光輝照滿了大地。她太太偶然看見自己的影子,發現頭頂上有一圈圓形的光環,直徑大約有二尺,跟肩膀一樣寬。這個光環散發出燦爛的光輝,就像佛像上的圓光一樣美妙,不可形容(我們看佛像的頭上都畫有光環,有顔色,不過我們所看到佛像頭上的光環,總不會比遠信看到的真實,因爲她親自看到了嘛)。她心裏覺得奇怪,還是繼續一邊走一邊念佛,並且時時注意她的影子。這圓形光環依舊煥發著璀璨美妙的亮光。她知道這是念佛所得到的景象,于是,爲了試試看,她就停止念佛,轉而念世間的雜事,同時,又看看影子,咦!光環已沒有了。」

  陳海量在這裏說:「因此,就可知道,念佛最能發揮我們本有的光明,消除業障的黑暗。」

  陳海量的太太遠信,二十五歲,論年齡還很年輕,既不是老和尚,也不是修行很久的人,只是因爲她念佛,就會有光環出現;不念佛,光環就消失。可見,念佛的人雖然不知道、不祈求,卻有光明。念其他事情,同樣是念,可是光明就沒有了。那麼,就可以知道,這光明不是從她本心所産生的,是外來的。

  有名號的地方就有光明

  這句名號就是光明名號,有這句名號的地方,就有光明

  在臺灣,這句六字名號貼在電線杆上,貼在牆壁上,貼在曾經有人溺水的水池或海邊,或曾經發生過車禍的危險路段。貼上六字名號後,哎!那個地方車禍減少,甚至沒有了;有的水域經常有人淹死,結果六字名號貼到水邊,就不會再有人淹死了。這句名號就在那裏放光,消除當地受災受難衆生的業障,就使他們離開了,不會在那裏阻礙行人,甚至找替身(冤死的往往會找替身)。

  我們不要說:「哎呀!人家是遠信,才有頭上的圓光。」不僅遠信有,每個人都有,一念佛就有。

  因爲我們的心很狹小、愚癡,有雜念、有煩惱、不清淨,我們也沒有很高深的智慧,以爲「像這樣的我即使念佛,也沒有什麼吧!之所以會放光,應該是心很清淨,經藏很深入,很有修行的」,大家都這樣認爲吧?其實不是!

  我們這一念心雖然狹小,也是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我們起一念或發一句語言,都會繞遍全宇宙,又回到我們身邊,時時刻刻都是因果響應的時候。我們平時的影子看不到光不光的,可是如果時空配合好,心裏狀況也剛剛好,就會出現那種現象。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要有那個光環,也要因緣和合。可以知道,人,甚至畜生(因爲畜生心裏也有心念)只要心念轉到念佛來,自然會産生那種現象。所以,不只是遠信,任何人,如是因,如是果。好像電視,轉到哪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節目自然就映現在熒幕上。你不轉,因緣不具足,那個果就不會産生。所以光明是每個念佛人都有的。

  佛光照耀,最根本的利益是消除臨終業障

  阿彌陀佛光明照耀念佛衆生,有很大的功德利益。這功德利益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消除我們臨終的業障。因爲當我們臨終時,身體受病痛的折磨,內心受種種不安的折磨,可以說內外煎熬,既有病痛,又有執著。

  世人臨終時的叁種愛(執著)

  一般人到臨終時有什麼樣的執著呢?一般有叁種愛,愛就是執著。

  境界愛——第一種執著就是境界愛,對環境的執著。

  我們活了一大把年紀,應該看過好多人的死亡。沒有學佛的人,他的死亡,最後的執著,第一顯現出來的,就是對環境的愛。所謂環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親人,我們所住的地方,還有我們的名呀、利呀、地位呀,這些執著。因爲想到「哎呀!我即將離開了」,所以依依不舍,跟親愛的人依依不舍,跟一生辛勞所建立的家業、名位依依不舍。

  但是,再怎麼執著都非離去不可,到最後這一切全部都要離開,無可奈何。

  自體愛——第二種執著就是自體愛,即對自己身體的執著。

  或許大陸比較樸素,臺灣都講究種種保養的化妝品。只要是女衆,她們的化妝品都很多,有洗澡時用的,有洗澡前用的,有洗澡後用的;頭發也一樣,皮膚也一樣,衣服也一樣,琳琅滿目。所以在臺灣,女人的錢最好賺。電視廣告往往都是女人用品,漸漸地,臺灣男人也開始這樣,也去美容,甚至割眼皮,要他的眼皮像某位男明星一樣,這就是自體愛。

  在生時,執著這個身體,死時也是執著這個身體。因爲他沒有學佛,只曉得這個身體是他唯一的、最真實的,而不曉得這個身體也是假的、因緣和合的、一時擁有的、最後非離開不可的,所以第二種就是自體愛。

  當生愛——最後的執著,就是當生愛,當生就是未來。

  因爲身體也是無可奈何、非離開不可了。好了,離開身體之後,糟糕了,要到哪裏去啊?到底有沒有死後的世界?是苦,是樂?他最關心的,最後就是這個了。

  在生時認爲人死成灰,好像燈滅了,什麼都沒有了,很頑固。到最後才慌張起來:「糟糕!以前我認爲人一死就一了百了,現在不一定是這樣,萬一有死後世界的話,那將怎麼辦?那到哪裏去?去接受快樂還是去接受痛苦?」那時他才懊悔起來。《無量壽經》講: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在生時,沒想到死後這件事情,將一生的青春奉獻在兒女身上,浪費在貪圖五欲之上,都沒有爲自己的生死大事來准備、來計劃,通通沒有,要死了才懊悔起來,所以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內心既懊悔,又懼怕。但懊悔也來不及了,因爲不可能回到人間繼續過生活啦,一離永離了,跟情深意重的父母、先生(太太)、兒女永別了,所以非常悲傷。

  同時,懊悔過去人家勸他學佛,他一口頂回去,說:「沒有因果報應,沒有天堂地獄,沒有善惡,學什麼佛!心好就好了嘛,還學什麼佛!」所以這時懊悔了。「悔懼交至」,就是指這種臨終人的心態。

  善根的發露

  我想,我們在座各位,不至于說大命將終時才悔懼交至吧?懼怕,就要現在懼怕,不要等到將來懼怕,現在懼怕還來得及,將來懼怕來不及了。

  我們學佛的人,其實就是有一種懼怕的心才來學佛的。昨天晚上淨良法師說,他從小就有一股無以名狀的寂寞感,那種恐懼,又不曉得是有什麼不安的那一種感覺。

  其實,那種心理狀態是善根的發露。因爲我們內心雖然有光明朗照的佛性,可是無始劫來,這個佛性被我們的貪瞋癡無明重重覆蓋著,這無明的影子,偶而會散發出來,讓我們看到它,感到它的存在。雖然正體看不到,可是影子看到了。看到影子時的那種心理狀態,就是想嚎啕大哭。嚎啕大哭爲了什麼?不知道,莫明其妙;或者是寂寞襲上心頭,好像一種淒涼的、寂寞的、感覺缺少什麼的那一種心理狀態。有那一種狀態就是善根發露,就會踏上宗教的領域。

  就像釋迦牟尼佛,祂雖然貴爲王子,四周都有護衛,一出門都是到風光明媚、繁華熱鬧的地方去,可是祂並不快樂,祂好像缺少什麼,祂喜歡靜靜地坐在樹下思惟。可是,缺少什麼,祂不知道;所思惟的,應該從哪個方向去,祂也不知道。

  所以,一個踏上宗教領域進而修行的人,都是事先有那種心路曆程。我本身也有,我想是這樣。淨良法師說他也是這樣,我們都會有那種心。如果能遇到佛法,那太好了;如果不能遇到佛法,就會悲哀地過一輩子,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所以,很多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到最後都自殺,因爲他苦悶的心中,找不到滋潤的甘露啊!黑暗的心中沒有光明照射進來呀!

  普行此願,爲作大安

  如果找到彌陀的救度,他的心就安了,無名的心中充滿了光明了。

  爲什麼?阿彌陀佛的存在,是爲了消除我們的不安嘛。所以《無量壽經》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阿彌陀佛說:祂要在宇宙當中成爲救度十方衆生的救主;十方衆生的一切恐懼,祂要給他安,給他消除,令他大安,安穩不恐懼——這就是第十八願。

  佛教的價值觀

  沒發現心中有苦惱的人,這個人不能算是幸福的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安樂,是建立在超越生死、解脫生死上的。

  即使再怎麼富貴、有權位,但不曉得有生死一大事,沒有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這個人可以說是不幸的人、愚癡的人,他再有學問,都是愚癡的人、不幸的人;反之,再怎麼大字不認識叁個,而且非常貧窮,睡在地板上,但他曉得有人生的大事,知道稱念救度我們的彌陀名號,這個人是宇宙當中第一幸福的人、第一有智慧的人。所以,以佛教的眼光來看,價值觀就…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