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光明不会使鬼神敬重,因为我们都是杂想妄念、自私自利、贪瞋痴重重,哪有那种可被恭敬的光明呢?所以很惭愧。因此我们要多念佛,转不好的光明成为佛的光明。
念妄想也是念,念佛也是念,但妄想总是不好,造罪造业,鬼神看见就讨厌。那为什么不把同样是「念」的妄想用在念佛上呢?同样都是念,不念佛一定是念妄想。
我们身上都有光明,用肉眼看不见,有阴阳眼的人就看得到,鬼神也都看得到。阴阳眼、鬼神都还是凡夫,都能看的到,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就更看的到了。
所以,我们只要心中念佛,护法龙天就会来护持,诸佛菩萨就会百重千重环绕在身边保护我们、赞叹我们,这是《阿弥陀经》所说的。阿弥陀佛「光中化佛无数亿」——无数亿的化佛;同时,「化菩萨众亦无边」——无边的菩萨。化佛、化菩萨也同样是百重千重围绕在我们身边保护我们。
我们二六时中都在弥陀、诸佛、菩萨、护法龙天的拥护当中,这岂不很让我们感到安慰、安全而喜乐呢!
念佛放光的故事(二)
再来说一则《念佛感应录》第一集七四页。这是从陈海量居士所写的《可许则许》中引用过来的。
陈海量是近代一位鼎鼎有名的在家居士,他家是佛化家庭,专修净土。
陈海量在这本书中说:「当我二十九岁时(一九三七年),跟我的太太,名叫远信,住在赤城山。这时远信二十五岁,在某一天早晨,她下山去,行走在田野间,沿路专心地在念佛。这时,太阳刚刚上山,早晨太阳的光辉照满了大地。她太太偶然看见自己的影子,发现头顶上有一圈圆形的光环,直径大约有二尺,跟肩膀一样宽。这个光环散发出灿烂的光辉,就像佛像上的圆光一样美妙,不可形容(我们看佛像的头上都画有光环,有颜色,不过我们所看到佛像头上的光环,总不会比远信看到的真实,因为她亲自看到了嘛)。她心里觉得奇怪,还是继续一边走一边念佛,并且时时注意她的影子。这圆形光环依旧焕发着璀璨美妙的亮光。她知道这是念佛所得到的景象,于是,为了试试看,她就停止念佛,转而念世间的杂事,同时,又看看影子,咦!光环已没有了。」
陈海量在这里说:「因此,就可知道,念佛最能发挥我们本有的光明,消除业障的黑暗。」
陈海量的太太远信,二十五岁,论年龄还很年轻,既不是老和尚,也不是修行很久的人,只是因为她念佛,就会有光环出现;不念佛,光环就消失。可见,念佛的人虽然不知道、不祈求,却有光明。念其他事情,同样是念,可是光明就没有了。那么,就可以知道,这光明不是从她本心所产生的,是外来的。
有名号的地方就有光明
这句名号就是光明名号,有这句名号的地方,就有光明。
在台湾,这句六字名号贴在电线杆上,贴在墙壁上,贴在曾经有人溺水的水池或海边,或曾经发生过车祸的危险路段。贴上六字名号后,哎!那个地方车祸减少,甚至没有了;有的水域经常有人淹死,结果六字名号贴到水边,就不会再有人淹死了。这句名号就在那里放光,消除当地受灾受难众生的业障,就使他们离开了,不会在那里阻碍行人,甚至找替身(冤死的往往会找替身)。
我们不要说:「哎呀!人家是远信,才有头上的圆光。」不仅远信有,每个人都有,一念佛就有。
因为我们的心很狭小、愚痴,有杂念、有烦恼、不清净,我们也没有很高深的智慧,以为「像这样的我即使念佛,也没有什么吧!之所以会放光,应该是心很清净,经藏很深入,很有修行的」,大家都这样认为吧?其实不是!
我们这一念心虽然狭小,也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我们起一念或发一句语言,都会绕遍全宇宙,又回到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是因果响应的时候。我们平时的影子看不到光不光的,可是如果时空配合好,心里状况也刚刚好,就会出现那种现象。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要有那个光环,也要因缘和合。可以知道,人,甚至畜生(因为畜生心里也有心念)只要心念转到念佛来,自然会产生那种现象。所以,不只是远信,任何人,如是因,如是果。好像电视,转到哪个频道,那个频道的节目自然就映现在荧幕上。你不转,因缘不具足,那个果就不会产生。所以光明是每个念佛人都有的。
佛光照耀,最根本的利益是消除临终业障
阿弥陀佛光明照耀念佛众生,有很大的功德利益。这功德利益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消除我们临终的业障。因为当我们临终时,身体受病痛的折磨,内心受种种不安的折磨,可以说内外煎熬,既有病痛,又有执着。
世人临终时的三种爱(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着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是执着。
境界爱——第一种执着就是境界爱,对环境的执着。
我们活了一大把年纪,应该看过好多人的死亡。没有学佛的人,他的死亡,最后的执着,第一显现出来的,就是对环境的爱。所谓环境,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我们所住的地方,还有我们的名呀、利呀、地位呀,这些执着。因为想到「哎呀!我即将离开了」,所以依依不舍,跟亲爱的人依依不舍,跟一生辛劳所建立的家业、名位依依不舍。
但是,再怎么执着都非离去不可,到最后这一切全部都要离开,无可奈何。
自体爱——第二种执着就是自体爱,即对自己身体的执着。
或许大陆比较朴素,台湾都讲究种种保养的化妆品。只要是女众,她们的化妆品都很多,有洗澡时用的,有洗澡前用的,有洗澡后用的;头发也一样,皮肤也一样,衣服也一样,琳琅满目。所以在台湾,女人的钱最好赚。电视广告往往都是女人用品,渐渐地,台湾男人也开始这样,也去美容,甚至割眼皮,要他的眼皮像某位男明星一样,这就是自体爱。
在生时,执着这个身体,死时也是执着这个身体。因为他没有学佛,只晓得这个身体是他唯一的、最真实的,而不晓得这个身体也是假的、因缘和合的、一时拥有的、最后非离开不可的,所以第二种就是自体爱。
当生爱——最后的执着,就是当生爱,当生就是未来。
因为身体也是无可奈何、非离开不可了。好了,离开身体之后,糟糕了,要到哪里去啊?到底有没有死后的世界?是苦,是乐?他最关心的,最后就是这个了。
在生时认为人死成灰,好像灯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很顽固。到最后才慌张起来:「糟糕!以前我认为人一死就一了百了,现在不一定是这样,万一有死后世界的话,那将怎么办?那到哪里去?去接受快乐还是去接受痛苦?」那时他才懊悔起来。《无量寿经》讲: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在生时,没想到死后这件事情,将一生的青春奉献在儿女身上,浪费在贪图五欲之上,都没有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来准备、来计划,通通没有,要死了才懊悔起来,所以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内心既懊悔,又惧怕。但懊悔也来不及了,因为不可能回到人间继续过生活啦,一离永离了,跟情深意重的父母、先生(太太)、儿女永别了,所以非常悲伤。
同时,懊悔过去人家劝他学佛,他一口顶回去,说:「没有因果报应,没有天堂地狱,没有善恶,学什么佛!心好就好了嘛,还学什么佛!」所以这时懊悔了。「悔惧交至」,就是指这种临终人的心态。
善根的发露
我想,我们在座各位,不至于说大命将终时才悔惧交至吧?惧怕,就要现在惧怕,不要等到将来惧怕,现在惧怕还来得及,将来惧怕来不及了。
我们学佛的人,其实就是有一种惧怕的心才来学佛的。昨天晚上净良法师说,他从小就有一股无以名状的寂寞感,那种恐惧,又不晓得是有什么不安的那一种感觉。
其实,那种心理状态是善根的发露。因为我们内心虽然有光明朗照的佛性,可是无始劫来,这个佛性被我们的贪瞋痴无明重重覆盖着,这无明的影子,偶而会散发出来,让我们看到它,感到它的存在。虽然正体看不到,可是影子看到了。看到影子时的那种心理状态,就是想嚎啕大哭。嚎啕大哭为了什么?不知道,莫明其妙;或者是寂寞袭上心头,好像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感觉缺少什么的那一种心理状态。有那一种状态就是善根发露,就会踏上宗教的领域。
就像释迦牟尼佛,祂虽然贵为王子,四周都有护卫,一出门都是到风光明媚、繁华热闹的地方去,可是祂并不快乐,祂好像缺少什么,祂喜欢静静地坐在树下思惟。可是,缺少什么,祂不知道;所思惟的,应该从哪个方向去,祂也不知道。
所以,一个踏上宗教领域进而修行的人,都是事先有那种心路历程。我本身也有,我想是这样。净良法师说他也是这样,我们都会有那种心。如果能遇到佛法,那太好了;如果不能遇到佛法,就会悲哀地过一辈子,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所以,很多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到最后都自杀,因为他苦闷的心中,找不到滋润的甘露啊!黑暗的心中没有光明照射进来呀!
普行此愿,为作大安
如果找到弥陀的救度,他的心就安了,无名的心中充满了光明了。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存在,是为了消除我们的不安嘛。所以《无量寿经》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阿弥陀佛说:祂要在宇宙当中成为救度十方众生的救主;十方众生的一切恐惧,祂要给他安,给他消除,令他大安,安稳不恐惧——这就是第十八愿。
佛教的价值观
没发现心中有苦恼的人,这个人不能算是幸福的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安乐,是建立在超越生死、解脱生死上的。
即使再怎么富贵、有权位,但不晓得有生死一大事,没有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这个人可以说是不幸的人、愚痴的人,他再有学问,都是愚痴的人、不幸的人;反之,再怎么大字不认识三个,而且非常贫穷,睡在地板上,但他晓得有人生的大事,知道称念救度我们的弥陀名号,这个人是宇宙当中第一幸福的人、第一有智慧的人。所以,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价值观就…
《《观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