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是這個樣子。

  佛教的價值觀不是以外在的五欲作標准,是以內在知不知道生死一大事、知不知道彌陀的救度這件事作標准來衡量的。所以,人生觀、價值觀永遠跟世間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人生觀在這裏,價值觀也在這裏。

  臨終除障,自然往生

  所以,現在雖有恐懼,這個恐懼被阿彌陀佛消除以後,就永遠不再有了。即使臨終躺在病床上,身體再痛,但心不痛(不然會身心交迫),由于阿彌陀佛的光明百重、千重圍繞,使我們沒有世俗人那些執著和恐懼。

  同時,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曾跟人家結冤、結仇,這些冤魂,自從我們出生之後,就在找我們;找到了,就在我們附近等待機會報複。

  那麼,我們平常身體健康,心理正常,他們不能接近。如果身體不健康或心理不正常,就能夠接近。所以,一些身心不健康,甚至發瘋了的,很容易受鬼魂的幹擾。

  一個人盡管身心健康,可是面臨將死的那一刻,陽氣漸漸渙散,他的心已經是一半在看世間的景色、一半已經可以看到陰間,看見他將要去的地方。那時,累生累劫的冤家債主就要來報複了。

  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在這個時候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使一切冤家債主通通不能接近,這就是攝取光明的利益。

  善導大師解釋攝取光明有叁種緣:親緣、近緣、增上緣,第叁增上緣就說到了這一保護的功能。

  (叁)散善觀中說念佛信心

  《觀無量壽經》也說到「叁心」,這是重點:

  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這好像有叁個心,而且各不一樣。可是呢,通通包含在「深心」裏面,一個「深心」就具足叁心了。

  至誠心——內外一致的心

  首先說「至誠心」。「至誠」就是真實的意思,善導大師說:

  至者真也,

  誠者實也。

  所以,至誠心就是真實心。

  那麼,什麼叫做「真實心」呢?也就是說,我們內心真實地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真實的;我們口中稱念這句名號,也是發自內心的、實實在在的,不是表面上做給人家看的。

  表面上讓人家知道我在念佛、我在信佛、我想往生極樂世界,可內心卻不是真正信靠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樣就不是真實了。

  所以,信佛、念佛,相信有極樂、有彌陀,這都是發自內心的,這樣內外一致,就是真實。

  深心——深信的心

  「深心」,善導大師解釋「深心」就是「深信之心」。

  第一信「機」:深信自是凡夫

  深信什麼呢?

  第一信「機」:深信自己是罪惡深重的凡夫,有心修行,無力修行。若靠自力,不僅今生今世無力解脫,而且盡未來際也不能解脫,「無有出離之緣」。這種衆生,一想到這裏,真的是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啊!因爲「無有出離之緣」嘛。無有出離之緣,是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一直地、一直地在娑婆世界?那人身難得,豈不是都要墮落叁惡道呢?所以,一想到這一點,那種不可形容的恐懼就會産生在心頭,一定的!

  深信這一點,深信我們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善導大師說到深信「機」,宗教名詞的這個「機」就是指我們的根性、根機)。

  第二信「法」:深信念佛必生

  第二信「法」:也就是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稱我名號的人,我都必定使他往生極樂世界;稱我名號的人不能往生,我就誓不成佛!」依靠阿彌陀佛的誓願,必定能夠往生,深信這一點。

  兩種深信入一向專稱

  前面深信「機」,機是罪惡深重的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這種衆生也可以說是五逆、十惡、謗法、犯四重、闡提的衆生(如果不是這種衆生,就有出離之緣、就不是無出離之緣啦),這種無有出離之緣——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衆生,不管他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了解的深、了解的淺,他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就必能往生,他深信。

  信自己(機)無力出離,信念佛(法)必定往生,這就是「機法兩種深信」。

  那麼,如果以剛剛提到的,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流通下去的「持無量壽佛名」,以及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來講,沒有談到信和不信的問題,只是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那豈不是你信、疑,到了稱名那裏——比如說信也有深淺,疑也有種種,這一些不管,你只要稱名,必能往生,豈不是信也在裏面了?所以,《觀無量壽經》的歸結就是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大意。

  回向發願心——自自然然回家的心

  「回向發願心」,簡單講就是厭離娑婆、欣生極樂。

  也就是說,對娑婆不留戀,甚至厭倦它,因爲它讓我們造罪造業、受苦受難,我們還會喜歡它嗎?而且,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說就是「叁界火宅」——著了大火的房屋,我們怎麼會喜歡它呢?所以厭倦娑婆;極樂世界那麼莊嚴、殊勝、清淨、安樂,我們怎麼不想去呢?何況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建設的,是我們的家(戶長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極樂世界的戶長)。回到自己的家,非常自然的啦。今天上班去,一到下班時間,自自然然回到自己家裏。「回向發願心」就是這個樣子。娑婆世界的一切,不管是善哪、惡呀,任何事情都想到極樂世界,不會認爲「我的這些功德能使我再世爲人,或者上生天堂」,都不會這麼想,都是回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這「叁心」,都在「深心」裏邊:知道靠自力不能脫離六道;知道這種不能脫離六道的衆生,只要稱名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叁、總結

  《觀經》的大意,以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來講,就是:

  持無量壽佛名。

  那麼,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對這句經文的解釋就是:

  望佛本願,

  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雖然談到「叁心」,可是「叁心」就在「深心」裏邊。而「深心」即是深信,剛剛所引用的經文,以及善導大師的解說,這些內容,就是深信的意義。也就是說,信「無有出離之緣的罪惡深重衆生,只要稱念六字洪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大意。

  

《《觀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