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請你現在就登高座,爲我們宣講。」閻羅王很威嚴地這樣告訴他。玄通律師一面登高座,一面回想在陽間一生所學的法門。可是,什麼也想不起來了,就只有這首偈文還記得。也很奇怪,以前已經忘記了,現在記得。所以,他就念出這首偈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哎!這首偈一說完,閻羅王立刻就向他敬禮,說:「這首偈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總功德之文,憑著這種功德,你可以免除地獄惡果,返回人間,陽壽延長。」
這首偈文能夠使墮落地獄的人離開地獄,是阿彌陀佛總功德之文。
其實,阿彌陀佛總功德就是六字名號,我們不一定要記住這首偈文。一個人在世,即使學問、智慧再怎樣高深,懂得的再多,面臨死亡的時候,那些大部分都忘光了,記不起來了;能夠讓我們記得起來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彌陀的救度。
有人聽了這個故事之後就在想:「那我要好好把這首偈文記在心中,以備將來面對閻羅王時來使用。」其實不必!我們信受淨土法門,是不經過閻羅殿的(經過閻羅殿就危險了),而且是使閻羅王向我們恭敬的。如果我們信受彌陀的救度,我們就已經不是娑婆世界輪回的苦惱衆生、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衆之一了,所以,不只是護法龍天來保護我們、贊歎我們,十方諸佛也來圍繞我們、保護我們、贊歎我們。
六字名號更能破地獄
玄通律師在地獄念這首偈文使他離開地獄,如果他在地獄稱念這句六字名號,就能救度地獄的衆生。
有一段典故,發生在古代的印度:
有一個婆羅門,這個婆羅門很愚癡,可是他的太太卻很聰明,而且是學佛念佛的人。婆羅門先生愚癡而且喜歡殺生、吃肉,他太太勸他念佛學佛,他說他沒有那種智慧,念不來。但這位婆羅門對他太太卻是百般疼愛,所以他太太就借這種機會說:「我們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先來念佛,之後才睡覺。」並說:「我要你跟我學佛,你不答應,那麼你要求我的,我怎麼好答應你呢?本來夫妻就像比翼鳥,要同心、同願、同行。」所以她的先生就不得不在她每天晚上睡覺以前,打銅器一起念佛。
過了叁年,這個愚癡的婆羅門因爲造惡業的緣故,墮落到地獄去了。剛好,地獄的鬼卒手拿鐵棒打地獄鬼魂的時候,無意中打到油鍋的邊緣,「當」的一聲。這個婆羅門聽到這一聲,不由自主念出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因爲生前聽到銅器聲就念佛,形成一種習慣了)。這聲佛號一念出來,附近的鬼魂一聽到,立刻就離開地獄,往生極樂世界,當下驚動了閻羅王,閻羅王就把他放回陽間。
這個婆羅門回到陽間述說這件事,大家都非常驚訝、贊歎,所以當地念佛的人就非常多。
這個婆羅門回陽來,還念了一首偈說:「若人造多罪,應墮地獄中,才稱彌陀名,猛火爲清涼。」意思是說:一個人在陽間造了種種罪業,當然就會墮落地獄。在地獄中,如果有人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聽到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地獄的猛火,甚至刀山、劍樹、油鍋這些痛苦,立刻變成清涼,立刻從地獄解脫。
所以,能夠破地獄的,使地獄衆生(他們沒有稱名,單單聽聞)當下離開地獄的,就是這句名號,而憑藉這句名號往生淨土,就是第十八願之義。所以,剛剛那首偈文說「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地獄的衆生單單聽到這句名號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名號的功能:使聞名、稱名的人自然往生
爲什麼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呢?
因爲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本體、阿彌陀佛的本身,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的。名號不經過造作,而且有功能,能夠使輪回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這句名號不只是阿彌陀佛的本身,也是極樂世界的本身。以阿彌陀佛來講,依報跟正報是一體的,阿彌陀佛的本身跟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境界。
在我們這個世間,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就是我們依附的環境、居住的地方,它們是各自分開的,不一樣的,而且互相隔礙,不能自由。譬如這個房間,如果沒有門,四周都是牆壁的話,就不能出去,這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但是阿彌陀佛,佛的境界卻是融通無礙的,依報就是正報,正報就是依報。
這句名號能夠使聞名、稱名的人自自然然地進入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聽聞彌陀的救度,稱念彌陀的名號,就能自自然然地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名號的功能。
好比水的功能本來就是止渴,可以濕潤東西;火的功能本來就是燃燒東西。燃燒東西是火的功能、火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你要它不燃燒也不可能。你口中說「不要燃燒」,心中想「不要燃燒」,它還是照樣繼續燃燒。
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若不往生極樂世界,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自己抗拒,不想往生。但既然抗拒、不想往生,也不會稱念這句名號。
如果真正稱念這句名號,而且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輩子都不改變,那他肯定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同時曉得稱名必定往生。彌陀的救度在于「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的念佛,隨順彌陀的救度就必定往生,阿彌陀佛的誓願就是如此。
我們依照這樣去做,無形中就進入彌陀願海,所以,我們往生的功德力量,不在我們自己,完全在彌陀本身。這個就是《無量壽經》的大意。
(四)付囑流通文
所以,在《無量壽經》的結尾,釋迦牟尼佛就把阿彌陀佛的名號、稱念彌陀名號的法門付囑彌勒菩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歡喜踴躍地稱念這句名號,就得到最大的利益,具足了無上的功德。所謂「無上功德」,就是成佛,因爲沒有比佛更上的了。
我們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們一體不離。
(五)特留此經之文
唯有淨土法門才是釋迦牟尼佛本懷中的本懷,即使將來所有的法都滅了,宣說釋迦牟尼佛本懷的這部《無量壽經》不會滅,會繼續留在世間度衆生。
佛法流通在我們這個世間有四個時期:第一時期叫做正法時期,第二個叫做像法時期,第叁個叫做末法時期,第四個叫做滅法時期(沒有法了)。我們現在就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有一萬年的時間,一萬年的時間過了,所有其他經典就自自然然地消失掉了,沒有消失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
「大經五文」第五段就是「特留此經之文」。釋迦牟尼佛說: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衆生,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其他經典都逐漸消滅了,但是釋迦牟尼佛還以祂的大悲心,爲了救度衆生而使這部《無量壽經》繼續留在世間;雖說是一百歲,其實就是無盡的時間,《無量壽如來會》言:「我今爲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如果沒有這一部經,沒有經典宣說彌陀的救度,那時的衆生就沒有希望了。爲了使那些衆生有希望、救度那些衆生,至少也要將這部經留下去。何況這部經是度盡十方衆生的,是佛本懷中的本懷,留下這部經,等于留下彌陀的名號,所以到最後,還是名號度衆生。
既然名號度衆生,那個時候經典都沒有了,佛法僧叁寶都沒有了,大家都不曉得有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等于不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都是爲非作歹的多,那時都能依名號得到救度,何況我們現在叁寶住世的時代?依這句名號就更容易往生極樂世界了。
叁、總結
總之,《無量壽經》的大意,離不開這五段文,約略來講,就是第十八願——彌陀的救度。
彌陀的救度是我們所有學佛人最後的希望。我們努力一輩子,到最後一檢討:脫離輪回有把握沒有?沒有!自己的貪瞋癡降伏了沒有?沒有!那時就絕望了。能夠使我們絕處逢生的,只有淨土法門。
弘揚淨土法門,等于也是以阿彌陀佛第十七願的悲願來莊嚴自己,作爲自己的悲心。
《無量壽經》大意就講到這裏。南無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