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闡揚;「道教」,就是正道、佛教,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所說的法是一個鋪路的過程,因爲最後的目的是爲了救度一切衆生,送給他們真實的利益,所以「光闡道教」的目的是「惠以真實之利」。

  「惠以真實之利」是什麼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施的意思,就是惠施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第十八願,使每個衆生都能念佛往生,這就是「真實之利」。

  真實是跟權假方便相對的。既是真實,就不是權假的,而是直接了當的,直下能夠達到目的的,也就是必定能夠解脫生死、往生成佛的。

  這一種利,在「流通文」是說「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大利」就是「無上功德」。

  所以,這一段文闡揚了這部經的重要性。

  本懷中的本懷

  如果論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的本懷,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經教來講,有兩部經是祂的本懷。

  衆所周知的就是《法華經》。《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因爲這段經文是在《法華經》,就這段經文來講,《法華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所謂「開、示、悟、入」,使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歸入一乘佛果,所以,《法華經》在引導叁乘進入佛果,證入佛的果位,這叫「導叁歸一」——引導叁乘,歸入一乘,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

  另一部本懷經,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無量壽經》。不過,如果以這兩部本懷經來講,哪一部是本懷中的本懷呢?就是《無量壽經》。

  因爲《法華經》所引導的,是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叁乘都已經是證果的人,證果的人畢竟是少數;《無量壽經》所要救度的,不只是叁乘,而是五乘,除了聲聞、緣覺、菩薩之外,還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間的衆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謂「五乘齊入」。既是五乘齊入的話,真的就如同第十八願所講的,是「十方衆生」了。

  《法華經》只是引導叁乘進入佛的果位,可是《無量壽經》是救度五乘,使他們共同證悟佛果,而且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無量光、無量壽是一樣的證悟,所以,如果論真正的本懷,那《法華經》就不是本懷了,《無量壽經》才是本懷中的本懷

  (二)第十八願

  這一部本懷經所要說的內容,就是「惠以真實之利」。「惠以真實之利」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無量壽經》的核心: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有上卷跟下卷,上卷主要宣說四十八願,下卷主要宣說四十八願成就文。

  在四十八願當中,譬如第一願是無叁惡道願,第二願是不更惡道願,第叁願悉皆金色、第四願無有好醜等等。四十八願雖然個個願都非常殊勝,不過,其中以第十八願爲最殊勝,是願王,是根本願。因爲如果沒有第十八願,也就沒有十方衆生的往生;沒有十方衆生的往生,剛剛所講的第一願無叁惡道、第二願不更惡道、第叁願悉皆金色等等這些願,憑什麼能夠成就?就不可能成就了,甚至極樂世界的建立,也沒有意義了。所以,四十八願是以第十八願爲根本願

  善導大師釋:每一願都在述說第十八願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裏解釋四十八願說:

  《無量壽經》雲: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薩道時,

  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衆生,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本來四十八願,每一願、每一願各有不同的內容,也有不同的願名,可是善導大師在這裏,並不就每一願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名稱去述說。這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第十八願的解釋。等于說,每一願都在述說第十八願,要義就在這裏!願雖有四十八,可是卻以第十八願爲根本願。

  因本與根本

  所謂本願,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因本,一種是根本

  因本,就是這位菩薩在因地所發的每個願,都算是本願。

  因地雖然發種種的願,其中一定有一個是祂最根本的願。有了這個根本,才能生長枝葉花果。四十八大願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唯有第十八願才有「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其他的願並沒有說到「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其他的願都是爲了第十八願而有的。

  通願與別願

  十方諸佛因地要成佛都必須發願。十方諸佛的願有兩種:

  一種叫做「四弘誓願」,就是: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四弘誓願是每一尊佛都有的,所以叫做通願,通于十方諸佛。

  另外一種願叫做別願,就是只有這一位佛有、而其他的佛不一定有的。譬如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每尊佛特有的,叫做別願。

  超世願——別意之弘願

  阿彌陀佛的別願——四十八願,叫超世願,是超越十方叁世諸佛的,十方叁世諸佛沒有、獨有阿彌陀佛有。不只是阿彌陀佛自己發願說:

  我建超世願,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介紹、這樣宣揚的,因爲這段經文就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裏面。

  也唯獨因爲有了這第十八願,四十八願才可算是超世願。因爲四十八願中,有的願是其他諸佛也有的;其他諸佛所沒有的,就是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能夠使十方衆生平等、無條件地往生極樂世界。

  十方衆生,何等的廣大!其他淨土的衆生固然也是屬于十方衆生,我們這五濁惡世的衆生,卻跟其他淨土的衆生非常不一樣。

  不一樣在哪裏?就是煩惱罪業比較深重,是其他諸佛所沒有辦法救度、而被十方諸佛所舍棄的。

  其他諸佛不能救度,阿彌陀佛能夠救度,這個願豈不是超世願?

  所以,善導大師才稱贊這一願說是:

  別意之弘願。

  有別于十方叁世諸佛,不同的、特殊的、殊勝的願。

  無盡地下化衆生

  菩薩到達成佛都有兩種心願:一種上求菩提,一種下化衆生。上求菩提的目的,無非是下化衆生。菩薩發菩提心,祂就是以救度衆生爲目的,所以,上求菩提是爲了廣度衆生。祂能夠有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能夠有那種無盡的智慧、願力、方便、善巧來度衆生。

  十方諸佛雖然都發上求菩提的願,可是能無盡地下化衆生的,卻只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所以,《無量壽經》的大意就是:

  釋迦牟尼佛以阿彌陀佛的第十七悲願示現在這個世間,來宣講阿彌陀佛救度十方衆生的第十八願,來讓我們了解有一尊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出現是爲了救度十方衆生。

  爲什麼要五劫思惟?

  爲了救度十方衆生,在兆載永劫之前,不必經過我們十方衆生的祈求拜托,阿彌陀佛(法藏菩薩)就預先主動地爲我們,以五劫的時間來思惟,發下了這四十八大願。

  思惟四十八大願何必要費五劫那麼長時間呢?因爲祂的心願非常廣大,所以思考的時間也必須非常漫長。祂不只是要讓出家人能夠往生,也要讓在家人能夠往生;不僅使善人往生,也要使惡人往生;不僅使人間的衆生往生,也要使阿鼻地獄衆生同等往生,所以才需要考慮那麼久。要使出家衆到那裏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在家衆到了極樂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樣得到那種果位;要使善人到極樂世界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惡緣而造惡多端的衆生到了那裏,跟善人一樣證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甚至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衆生,到了極樂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淨的衆生,同樣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所謂「佛心平等」,爲了平等救度衆生、平等使衆生證到佛果,必須考慮那麼久的時間。

  兆載永劫修行,圓滿誓願

  四十八大願的藍圖雖然建構完成,可是實際完成這些願,卻必須以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然後這四十八願的內容才實際地成就。

  極樂世界成就了,我們十方衆生就有了生命的歸宿,也有了成佛的道場。

  娑婆、極樂,何者才是我們所擁有的?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爲我們每一位衆生所建設的,極樂世界有我們每一位衆生的名份在那裏,等于那裏的主人就是我們每一位衆生。

  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所擁有的。來的時候,雙手空空而來;去的時候,雙手空空而去。其實,不是空空而去,是帶了滿身的罪業到閻羅王那裏,跟閻羅王對質,受閻羅王審判。所以,我們十方衆生,生生世世都是滿身的罪業在輪回,沒有一件功德,沒有一件真實,沒有一件是永恒不滅的。

  唯有我們的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所擁有的,可以給我們解脫。世間上的一切,都是一時因緣的和合。再恩愛的夫妻、再恩重的父母,都一定會離開,將來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都隨各自的業力東西南北輪回而去,不能再相聚。

  只有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所擁有的,才是真正不毀壞的、不消滅的,因爲極樂世界的功德是真實的。而我們叁界六道的種種都是虛假的,虛假的當然是會生滅、會變化的。只有極樂世界叁世常住,永遠不變化、永遠不消滅。

  所以,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是阿彌陀佛預先爲我們建設的。

  往生的資糧在哪裏?

  我們到極樂世界的資糧,也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完成的。完成在哪裏?在第十八願裏——「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既然已取正覺,已經成佛十劫,已經把涵蓋全部果地功德的六字洪名惠施給我們,豈不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我們真正的故鄉,不必要求我們自身具備了生脫死的功德力量?因爲阿彌陀佛已經通通完成了,一點都沒有缺少。

  爲什麼說往生極樂不憑我們的功德力量?是因爲我們沒有功德力量!我們…

《《無量壽經》大意(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