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P7

  ..续本文上一页雪峰媲美。再如慧棱禅师,“往来雪峰、玄沙二十年”,是雪峰众多弟子中的台柱。再如保福从展禅师(?—928),“年十五,礼雪峰为受业师,游吴楚间,后归执侍”。其他如金轮可观禅师师事雪峰十二载,长生皎然禅师“久依雪峰”。他们与鼓山神晏、龙华灵照、镜清道怤等众多禅师一样,都是赖雪峰之力而见道开悟,故师友间往返切磋唱和,情谊之深,令人感叹。所以在雪峰再传弟子所撰的《祖堂集》和法眼宗人于北宋初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中,云门大师并未被置于雪峰门下显要位置。云门大师能在这一大批杰出的禅师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对后世禅宗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自然有其非凡过人之处。下面我们仔细回顾云门大师的学道经历,从中可以看到云门大师的独特魅力和耀眼的禅智光辉。

   编于北宋初年的《宋高僧传》,给后人留下一费解的疑团,就是赞宁大师在收录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众多高僧时,不知何故,竟漏录了云门文偃大师。其他如《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及北宋末年的《禅林僧宝传》(以下简称《僧宝传》),对云门大师则有较详细的介绍。《古尊宿语录》收有《云门广录》三卷,并附有云门大师的《遗表》和《遗诫》,并有南汉韶州防御使恭请云门大师开法的《请疏》,及云门大师圆寂时,南汉王朝集贤殿雷岳所撰《行录》。这些文献,为研究中国禅宗史,特别是研究云门大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历代学者征引。

   但是,这些资料尚未细致圆满地勾勒出云门大师的传略,对大师参睦州,上雪峰,入灵树,建云门等,均缺乏翔实的时间表述,使得禅宗内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变得扑朔迷离。雪峰义存禅师尚有一含糊的《雪峰年谱》可供参考,而云门大师,历史文献中竟没有留下相应的年谱,这为研究云门宗史,特别是云门大师的传略,带来不少的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在韶关云门山大觉禅院内,至今尚完好地保存着《南汉甲碑》和《南汉乙碑》。这两方碑,一镌于南汉大宝元年(958),一镌于大宝七年(964)。两篇碑文恰好弥补了云门大师年谱之失,再结合《雪峰年谱》和其他相关资料,云门大师的传略就较清晰地展现出来。1951年编成的《云门山志》,征引了这两方碑,撰成了《偃祖行略》。

  第三部分 2.云门大师于嘉兴出世

   1951年,虚云老和尚重建云门寺后期,嘱其弟子惟心、妙云、圆澄等收集编纂云门寺有关资料,并嘱岑学吕居士编订《云门山志》。该志所收史料周详,多为藏经所无,为后人研究云门大师、云门宗史和云门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里以《云门山志》中的相关资料,以及灯录和相关语录,来介绍云门文偃大师的学道经历和传道历程。《南汉甲碑》云:

   师讳文偃,姓张氏,晋王冏东曹参军翰十三代孙也。翰知世将泯,见机休缘,徙于江浙,故胤及我师,生于苏州嘉兴郡。

   从这段碑文中我们得知,云门大师的祖上是西晋齐王司马冏的东曹参军张翰,因知几知微,预先料到“八王之乱”将给中原带来巨大的战祸,于是辞官,携家隐于苏州嘉兴。其后人皆在嘉兴定居,经南北朝和隋唐,累十三代时,云门大师于嘉兴出世。

   师幼慕出尘,乃栖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下为童,凡诸经无烦再阅。及长落发,具足于常州坛。后侍澄公讲数年,顷穷《四分》指归,乃辞,谒睦州道踪禅师。

   云门大师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甲申(864),《云门山志》推算大师于十五岁时礼志澄律师,为童侍,而《祖堂集》则明言为十七岁。他聪明非凡,能过目不忘,故“凡诸经无烦再阅”。不久落发,在常州戒坛受具足戒。《云门山志》云其年二十一,《祖堂集》云“年登己卯,得具尸罗”。己卯应为癸卯之误,不然,前一己卯为859年,大师尚未出世,后一己卯为919年,大师已五十五岁了。只有癸卯年,大师刚好二十岁。《云门广录·行录》所述大同小异:

   后还澄左右,侍讲数年,赜穷《四分》旨。既毗尼严净,悟器渊发,乃辞澄,谒睦州道踪禅师。

   云门大师受戒后又回到空王寺,侍于志澄律师左右,并“侍讲数年”。志澄是律师,云门大师在这里学习《四分律》,并能代师开讲,于数年间“赜穷《四分》旨”,并“毗尼严净,悟器渊发”。这数年应是多少年呢?依佛教律仪,比丘在五夏以前,应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志澄是律师,必然谨遵律仪,所以云门大师在空王寺最少修律五年。五年后,因其“毗尼严净,悟器渊发”,在求悟证道热情的激励下,自然会如唐末众多比丘一样,外出行脚参禅,当时禅德最高、路途又就近的当然是睦州陈尊宿了。

   嘉兴到睦州,中间仅隔一个杭州,不外两百里路,行脚一两天即到。当时云门大师年纪约二十六岁。陈尊宿当时已九十余岁,并非如一般禅师那样容易得见,而且他“应接来者,机辩峭捷”。《云门广录·游方遗录》载:

   师初参睦州踪禅师,州才见师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云:“谁?”师云:“某甲。”州云:“作什么?”师云:“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

   师如是连三日去扣门。至第三日,州始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云:“道!道!”师拟议,州托开,云:“秦时轹钻。”师从此悟入。

   这是老睦州的风格,其实与德山、临济、雪峰等大师的接人手法如出一辙,关键在于被接之人的灵犀能否当下通泰。初看大不近人情,后学晚辈远道而来,以“己事未明”来向你求教,怎么连续三天都闭门不见呢?就算是考验学生是否有诚心和毅力吧。当云门大师第三天叩门时,老睦州终于开了门,但仅开了一条缝。云门大师就在即开即闭的刹那间拶了进去,老睦州却一把抓住他,连声叫:“道!道!”不是老师给学生讲解什么,而是要学生当下不经思考就答出没有试题的答案。“师拟议”,即云门大师正思考怎样回答时,老睦州却一把把他推开,说:“秦时轹钻”——你去研究秦始皇时的马车轨迹吧,这也是“古道”嘛。云门大师就在这时有所悟入。

  第三部分 3.云门大师什么时候上的雪峰

   这则公案,《祖堂集》中没有记载,《景德传灯录》中则仅有一句:“初参睦州陈尊宿,发明大旨。”而《五灯会元》中却记载说:“州便推出曰:“秦时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但是《云门广录·行录》和南汉时撰的那两方碑铭,都没有“损师一足”的记载。结合云门大师上雪峰,再游历四方长达十七载的经历来看,不应是“损一足”者之所能,不知《五灯会元》所据的是什么。

   云门大师在陈尊宿那里见道开悟,留在陈尊宿身边没有呢?又是在什么时候上的雪峰呢?《行录》是这样记载的:

   (师)因是释然朗悟,既而谘参数载,深入渊微。踪知其神器充廓,觉辕可任,因语之曰:“吾非汝师,今雪峰义存禅师,可往参承之,无复留此。”师依旨,入岭造雪峰。温研积稔,道与存契,遂密以宗印付师,由是回禀存焉。

   雷岳所撰《南汉甲碑》所载基本一样:

   ……师因是发明。又经数载,禅师(睦州)以心机秘密,关钥弥坚,知师终为法海要津,定作禅天朗月,因语师云:“吾非汝师,莫住。”师遂入闽,才登象骨(即雪峰),直夺鹏程。

   “知师终为法海要津,定作禅天朗月。”睦州视云门为禅宗未来的泰山北斗,期望极高。除了秘加调养外,对云门大师还作了“参承雪峰”的重要安排。如《雪峰语录》所载:

   云门参睦州和尚得旨后,造陈操侍郎宅,经三载,续回,礼谒睦州。州云:“南方有雪峰和尚,汝何不去彼中受旨?”云门到雪峰庄上……

   这则记载很明确,只不过多出一位陈操侍郎,不过这位陈操当时恰好任睦州刺史,所以云门大师当时仍是留在睦州。考陈尊宿的行持,必是行头陀行的老禅匠,早是“不立文字”,室中必无经典。但对后学而言,则应熟知经论,故陈尊宿将云门大师安置在陈操府中。陈操为陈尊宿弟子,正好方便云门大师阅经之余与其切磋禅道,又不妨早晚到陈尊宿那里参叩,这样在睦州住上三年(《云门山志》断为四年,想必是未见《雪峰语录》,但若加路途之耗,云门大师上雪峰时或应在四年后),足见陈尊宿安排之周到。在这里,有必要看看这位既是陈尊宿的弟子,又是云门大师师兄的陈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且看《景德传灯录》所载:

   睦州刺史陈操,与僧斋次,拈起胡饼问僧:“江西、湖南还有遮个么?”僧曰:“尚书适来吃什么?”陈曰:“敲钟谢响。”

   又一日斋僧次,躬行饼,僧展手接,陈乃缩手,僧无语。陈曰:“果然果然。”

   异日问僧曰:“有个事与上座商量得么?”僧曰:“合取狗口。”陈自掴曰:“操罪过。”僧曰:“知过必改。”陈曰:“恁么即乞上座口吃饭。”

   又斋僧,自行食次,曰:“上座施食。”上座曰:“三德六味。”陈曰:“错!”上座无对。

   又与寮属登楼次,有数僧行来,一官人曰:“来者总是行脚僧。”陈曰:“不是。”曰:“焉知不是?”陈曰:“待近与问。”相次,诸僧楼前行过,陈蓦唤:“上座!”僧皆回顾。陈谓属官曰:“不信道。”

   又与禅者颂曰:“禅者有玄机,机玄是复非。欲了机前旨,咸于句下违。”

   这位刺史,对禅体味极熟,简直就是位俗装的禅客,不愧为陈尊宿门下弟子,对当时初入禅门,年纪又轻的云门大师来说,正堪作为增上缘之益友。而其“胡饼”之语,云门大师后来常用以提持,并为后人津津乐道——“云门饼”常与“赵州茶”并称。

  第三部分 4.“深入渊微”

   不论云门大师在睦州是三年或四年,陈尊宿待其“深入渊…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