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的生死禅观
妙功
提要
佛教主张「人从死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心有生住异灭,生死如时钟,循环不已。星云大师历经战争洗礼,多次生死边缘冶炼,故论其生死禅观,以「人间性」为首要,他说:「人间佛教是拥抱生命的佛教,解决生死的佛教,落实生活的佛教。生命是人间的体,生死是人间的相,生活是人间的用;体、相、用要俱全,这是佛教对人间的一个看法。」本文研究范围分六章节论述:一、前言。二、从观念的推广面来看,大师呼吁先了生后度死,阐扬人间佛教的生死禅观,鼓励「自觉」超越生死。三、从生死体验的实践面来看,数次亲历大手术、弘法路上生死交战,仍洒脱自如,佛性自在,活用佛法。四、从中道实证的无生无死来看,将「生死一如」禅观融入生活,以「无」的机用实证,五无一体,其禅心大智蔚为现代禅门一大泰斗。五、弘扬同体共生,平等生死禅观,更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出世愿心,来做入世生死事业;望眼全球,观今台湾,大师「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同体共生的胸怀,备受尊崇。六、结论,其倡导的生死禅观教人打破我执,证得「无我、无住、无生」的境界,体悟现生安乐,真正解脱自在。大师是一位生死思想指引的大导师,相信将有更多学者愈加重视及投入研究。 关键词:人间性、自觉、生死一如、无、同体共生
【目次】
一、前言
二、从观念的推广面来看
(一)先了生,后脱死的人间性
(二)人间佛教的生死禅观
1.生命教育的宣扬-人间的体
2.生死一念的转化-人间的相
3.实践觉观的生活-人间的用
三、从生死体验的实践面来看
(一)无畏病痛生死,弘法第一
(二)坚定信仰,佛力加被
(三)佛性自在,随缘活用佛法
四、从中道实证的无生无死来看
(一)生死一如的大禅师-无生无死
(二)「无」的大机大用-五无一体
五、弘扬同体共生,平等生死禅观
六、结论
一、前言
佛教主张「人从死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心有生住异灭,生死如时钟,循环不已。尤其二十一世纪,全球除了精神恐慌外,不论是天灾人祸、文明病、自杀、意外乱杀、癌症或战争冲突所引起的死亡恐慌将愈来愈炽,种种猝不及防的生死遽变,让人类不断面临生死问题。
西方的死亡学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提出;已故旅美学者傅伟勋教授通过自身罹癌的生死体验,于1993年出版相关生死学著作,探讨现代人死亡问题的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台湾余德慧教授也投入生死学研究十几年之久,于1992年与杨国枢教授在台大首开「生死学」课程, 2000年又在慈济大学重开此门课程,「目的是透过较宽广的觉知,明白人的存在并不是只有自我的存在,还包括其他的存在方式。……尤其在死亡的必要性底下,人类如何看穿自我心智庞大的遮幕,让我们得以直直透视到以死为生的存在方式,可说是生死学最大的要求。」 而佛光山创办南华大学,所开设的生死学系及期刊,也使各方学界不断探究诠释生死迷思。但人类终究无法避免面对个人生死问题的困惑,乃至一切众生的生死事件,例如九二一大地震、美国九一一事件、台湾历年来的台风或土石流,沉埋了不少生命,常常是亡者不冥,生者戚戚。
笔者从小到大,见过数次生死无常,甚至面对亡父医疗遽死而亲见臭皮囊的解剖,对生命的冲击转折产生探讨的兴趣。2005年参与编辑家师《人间佛教系列》十册大着,《缘起与还灭‧生死篇》令笔者有更深的领悟。盱观星云大师弘法时历次生死牢的诬陷、数度生死手术,仍然无惧无畏,毅然挺拔,继续以文弘法,举目望今,群起效尤又有何几,加诸笔者近年亦面对生死之疾,多有体验,促使笔者愈益萌发研究大师生死禅观的动机。
星云大师出身禅门又历经战争洗礼,多次生死边缘冶炼体证,故论其生死禅观,以「人间性」为首要。大师开宗明义说:「人间佛教是拥抱生命的佛教,是解决生死的佛教,是落实生活的佛教。」 并说「生命是人间的体,生死是人间的相,生活是人间的用;体、相、用要俱全,这是佛教对人间的一个看法。」 故本文研究范围以大师的生死思想及行谊来探讨,兹就前言、观念的推广面来看、生死体验的实践面来看、中道实证的无生无死来看、弘扬同体共生,平等生死禅观、结论等六章节分别论述。主要阐明有四:第一、从他早年不作赶经忏僧,呼吁「度生重于度死」、先了生后度死的观念,讲述佛教就是一门生死学,宣扬「生命、生死、生活」教育 的人间性,其人间佛教的生死禅观,在鼓励「自觉」以超越生死。第二、他数次亲历大手术、弘法路上生死交战,仍洒脱自如,佛性自在,随缘活用佛法。第三、大师将「生死一如」禅观融入生活,无惧无畏,以「无」的机用与实证,五无一体,教导大众超脱观念的生死、执着色身的生死,其超然的禅心及大智,蔚为现代禅门一大泰斗。第四、慈悲看待「有情无情,同圆种智」的平等性,发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力量拯救地球一切众生,更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出世愿心,来做入世生死事业。
人生的舞台上,遑论富贵贫贱,人只要一出生就朝着共同的桎梏「死亡」而迈进,
本文探讨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真正了解佛教如何解读生死内涵,并综观大师的生死体验及坦然超脱,以及生死教育的宣扬,期使修行者更能健全身心,无畏死亡,观生、观死的无常,体现生命永恒的意义及无我的超脱。把握生命当下,现世安乐安住,推己及人,自利利他,全世界都具有同体共生的生死禅观,化世益人。
二、从观念的推广面来看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历代禅师也以「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见」来验证禅人念头生死的功夫。佛教的生死观起源于释迦牟尼佛,看到人间生老病死之苦,悲心寻求生命的实相及解脱之道。所以大师认为解脱生死的根本烦恼,本来就是佛教最终的目标;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
本章节分别从大师呼吁「先了生,后脱死的人间性」以及「人间佛教的生死禅观」,就生命、生死、生活的体相用三面向加以论述。
(一)先了生,后脱死的人间性
人类因为无明烦恼,堕入生死轮回,佛教讲「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经典里也将死亡分为四种: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由此,死有多端诸态,让人无法掌控这盘生死棋局。
中国传统的佛教,诵经、佛事都是重死不重生,失去佛陀本来的教化性、现代佛教的人间性,大师早年从不作赶经忏僧,更认为年纪轻轻的僧人,还没度众就要了生脱死,是错误的观念 。因此,尽管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也重视「了生脱死」,但在了生脱死之前,先要把生活的问题解决,才能达到真正的了生脱死之境。
所以大师提出「真正的佛法就是人间先度生后度死的佛教。」 ,并一再强调佛教应该人间化 ,由此可见,了生脱死并不是逃避现实生活,而是要在日常里作「身心净化」的功夫及心灵的提升。2004年12月25日大师在国父纪念馆讲说〈佛教的生死学〉时,对「了生脱死」 作了浅显明确的诠释,当下要活得自在,无惧生死,并指引光明之路。
大师透澈佛理,让我们省思:死亡始终伴随人的左右,生是生命,死也是生命,生死其实一体为二,人人必须通过死亡禅思,超越死亡,才能克服对生命的恐惧及执着。人人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命,那就是「自性、佛性」,也是我们的真心 。色身是外相,佛性、真心是我们的本体,修行生死禅观是妙用。所以,从本体—外相—妙用,培养先了生,后脱死的观念,在社会群体的互动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人间佛教的生死禅观
1.生命教育的宣扬-人间的体
人类之所以存在,生命是最基本的条件,个体身心灵的发展与社会群体具有共生的实质意义,从生老病死的历程中,以及面对无数的苦难折磨时,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练习对生命「欣赏、爱惜、尊重、包容」的胸襟气度,而星云大师尤其注重人际之间的尊重包容。
长期以来,大师对生命教育总是积极的推动,并且希望大家能升华、发挥个人的力量,为人间留下贡献 ,且强调:「真正的生命是心,这是死不了的。」 这句话讲的就是人间的体,所以「体大就是生命,如果万物没有生命,就没有作用了。」 本体要如虚空之大并发挥作用,才能发扬生命价值。生命是心,不但是大师自己的写照,也是他躬身励行的,以慈悲心、平等心、同体心、救度心,广之于十方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 。
大师是以佛法的角度来观照大我的环境 ,他非常重视生命之间的同体共生,不论是植物动物、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他都真诚的展现出宗教家伟大无私的思想情操,以小我的生命融入大我的生命,成就大事。甚至慈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教材,让国小儿童认知学习生命教育;2004年春节花艺展首度特设素食动物园区,教育世人、儿童爱护生命。更多次于佛学讲座、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校园座谈里宣扬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大师一生具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怀,心系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慈大悲,更以「回小向大,回自向他」 ,对生命作更深层的升华意识。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人间佛教度众最重要的一环,大师尽他生命的力量,希望所有一切众生都能了解生命的真谛与可贵性,倡导「回向」功德就是生命体的扩大,乃至生命共同体的延续及维护。
2.生死一念的转化-人间的相
人类会害怕死亡,是因为想要拥有更长的生命力量,主导生死的因素有二:愿力及业力。孔子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生命与死亡的意识是人类内心世界最深层…
《星云大师的生死禅观(妙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