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的生死禅觀
妙功
提要
佛教主張「人從死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生死如時鍾,循環不已。星雲大師曆經戰爭洗禮,多次生死邊緣冶煉,故論其生死禅觀,以「人間性」爲首要,他說:「人間佛教是擁抱生命的佛教,解決生死的佛教,落實生活的佛教。生命是人間的體,生死是人間的相,生活是人間的用;體、相、用要俱全,這是佛教對人間的一個看法。」本文研究範圍分六章節論述:一、前言。二、從觀念的推廣面來看,大師呼籲先了生後度死,闡揚人間佛教的生死禅觀,鼓勵「自覺」超越生死。叁、從生死體驗的實踐面來看,數次親曆大手術、弘法路上生死交戰,仍灑脫自如,佛性自在,活用佛法。四、從中道實證的無生無死來看,將「生死一如」禅觀融入生活,以「無」的機用實證,五無一體,其禅心大智蔚爲現代禅門一大泰鬥。五、弘揚同體共生,平等生死禅觀,更以「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出世願心,來做入世生死事業;望眼全球,觀今臺灣,大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同體共生的胸懷,備受尊崇。六、結論,其倡導的生死禅觀教人打破我執,證得「無我、無住、無生」的境界,體悟現生安樂,真正解脫自在。大師是一位生死思想指引的大導師,相信將有更多學者愈加重視及投入研究。 關鍵詞:人間性、自覺、生死一如、無、同體共生
【目次】
一、前言
二、從觀念的推廣面來看
(一)先了生,後脫死的人間性
(二)人間佛教的生死禅觀
1.生命教育的宣揚-人間的體
2.生死一念的轉化-人間的相
3.實踐覺觀的生活-人間的用
叁、從生死體驗的實踐面來看
(一)無畏病痛生死,弘法第一
(二)堅定信仰,佛力加被
(叁)佛性自在,隨緣活用佛法
四、從中道實證的無生無死來看
(一)生死一如的大禅師-無生無死
(二)「無」的大機大用-五無一體
五、弘揚同體共生,平等生死禅觀
六、結論
一、前言
佛教主張「人從死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生死如時鍾,循環不已。尤其二十一世紀,全球除了精神恐慌外,不論是天災人禍、文明病、自殺、意外亂殺、癌症或戰爭沖突所引起的死亡恐慌將愈來愈熾,種種猝不及防的生死遽變,讓人類不斷面臨生死問題。
西方的死亡學在二十世紀初就已提出;已故旅美學者傅偉勳教授通過自身罹癌的生死體驗,于1993年出版相關生死學著作,探討現代人死亡問題的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終極意義。 ;臺灣余德慧教授也投入生死學研究十幾年之久,于1992年與楊國樞教授在臺大首開「生死學」課程, 2000年又在慈濟大學重開此門課程,「目的是透過較寬廣的覺知,明白人的存在並不是只有自我的存在,還包括其他的存在方式。……尤其在死亡的必要性底下,人類如何看穿自我心智龐大的遮幕,讓我們得以直直透視到以死爲生的存在方式,可說是生死學最大的要求。」 而佛光山創辦南華大學,所開設的生死學系及期刊,也使各方學界不斷探究诠釋生死迷思。但人類終究無法避免面對個人生死問題的困惑,乃至一切衆生的生死事件,例如九二一大地震、美國九一一事件、臺灣曆年來的臺風或土石流,沈埋了不少生命,常常是亡者不冥,生者戚戚。
筆者從小到大,見過數次生死無常,甚至面對亡父醫療遽死而親見臭皮囊的解剖,對生命的沖擊轉折産生探討的興趣。2005年參與編輯家師《人間佛教系列》十冊大著,《緣起與還滅‧生死篇》令筆者有更深的領悟。盱觀星雲大師弘法時曆次生死牢的誣陷、數度生死手術,仍然無懼無畏,毅然挺拔,繼續以文弘法,舉目望今,群起效尤又有何幾,加諸筆者近年亦面對生死之疾,多有體驗,促使筆者愈益萌發研究大師生死禅觀的動機。
星雲大師出身禅門又曆經戰爭洗禮,多次生死邊緣冶煉體證,故論其生死禅觀,以「人間性」爲首要。大師開宗明義說:「人間佛教是擁抱生命的佛教,是解決生死的佛教,是落實生活的佛教。」 並說「生命是人間的體,生死是人間的相,生活是人間的用;體、相、用要俱全,這是佛教對人間的一個看法。」 故本文研究範圍以大師的生死思想及行誼來探討,茲就前言、觀念的推廣面來看、生死體驗的實踐面來看、中道實證的無生無死來看、弘揚同體共生,平等生死禅觀、結論等六章節分別論述。主要闡明有四:第一、從他早年不作趕經忏僧,呼籲「度生重于度死」、先了生後度死的觀念,講述佛教就是一門生死學,宣揚「生命、生死、生活」教育 的人間性,其人間佛教的生死禅觀,在鼓勵「自覺」以超越生死。第二、他數次親曆大手術、弘法路上生死交戰,仍灑脫自如,佛性自在,隨緣活用佛法。第叁、大師將「生死一如」禅觀融入生活,無懼無畏,以「無」的機用與實證,五無一體,教導大衆超脫觀念的生死、執著色身的生死,其超然的禅心及大智,蔚爲現代禅門一大泰鬥。第四、慈悲看待「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平等性,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力量拯救地球一切衆生,更以「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出世願心,來做入世生死事業。
人生的舞臺上,遑論富貴貧賤,人只要一出生就朝著共同的桎梏「死亡」而邁進,
本文探討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真正了解佛教如何解讀生死內涵,並綜觀大師的生死體驗及坦然超脫,以及生死教育的宣揚,期使修行者更能健全身心,無畏死亡,觀生、觀死的無常,體現生命永恒的意義及無我的超脫。把握生命當下,現世安樂安住,推己及人,自利利他,全世界都具有同體共生的生死禅觀,化世益人。
二、從觀念的推廣面來看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曆代禅師也以「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見」來驗證禅人念頭生死的功夫。佛教的生死觀起源于釋迦牟尼佛,看到人間生老病死之苦,悲心尋求生命的實相及解脫之道。所以大師認爲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本來就是佛教最終的目標;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
本章節分別從大師呼籲「先了生,後脫死的人間性」以及「人間佛教的生死禅觀」,就生命、生死、生活的體相用叁面向加以論述。
(一)先了生,後脫死的人間性
人類因爲無明煩惱,墮入生死輪回,佛教講「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經典裏也將死亡分爲四種: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由此,死有多端諸態,讓人無法掌控這盤生死棋局。
中國傳統的佛教,誦經、佛事都是重死不重生,失去佛陀本來的教化性、現代佛教的人間性,大師早年從不作趕經忏僧,更認爲年紀輕輕的僧人,還沒度衆就要了生脫死,是錯誤的觀念 。因此,盡管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也重視「了生脫死」,但在了生脫死之前,先要把生活的問題解決,才能達到真正的了生脫死之境。
所以大師提出「真正的佛法就是人間先度生後度死的佛教。」 ,並一再強調佛教應該人間化 ,由此可見,了生脫死並不是逃避現實生活,而是要在日常裏作「身心淨化」的功夫及心靈的提升。2004年12月25日大師在國父紀念館講說〈佛教的生死學〉時,對「了生脫死」 作了淺顯明確的诠釋,當下要活得自在,無懼生死,並指引光明之路。
大師透澈佛理,讓我們省思:死亡始終伴隨人的左右,生是生命,死也是生命,生死其實一體爲二,人人必須通過死亡禅思,超越死亡,才能克服對生命的恐懼及執著。人人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那就是「自性、佛性」,也是我們的真心 。色身是外相,佛性、真心是我們的本體,修行生死禅觀是妙用。所以,從本體—外相—妙用,培養先了生,後脫死的觀念,在社會群體的互動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二)人間佛教的生死禅觀
1.生命教育的宣揚-人間的體
人類之所以存在,生命是最基本的條件,個體身心靈的發展與社會群體具有共生的實質意義,從生老病死的曆程中,以及面對無數的苦難折磨時,我們必須不斷學習、練習對生命「欣賞、愛惜、尊重、包容」的胸襟氣度,而星雲大師尤其注重人際之間的尊重包容。
長期以來,大師對生命教育總是積極的推動,並且希望大家能升華、發揮個人的力量,爲人間留下貢獻 ,且強調:「真正的生命是心,這是死不了的。」 這句話講的就是人間的體,所以「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 本體要如虛空之大並發揮作用,才能發揚生命價值。生命是心,不但是大師自己的寫照,也是他躬身勵行的,以慈悲心、平等心、同體心、救度心,廣之于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無情的衆生 。
大師是以佛法的角度來觀照大我的環境 ,他非常重視生命之間的同體共生,不論是植物動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他都真誠的展現出宗教家偉大無私的思想情操,以小我的生命融入大我的生命,成就大事。甚至慈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豐子恺的《護生畫集》教材,讓國小兒童認知學習生命教育;2004年春節花藝展首度特設素食動物園區,教育世人、兒童愛護生命。更多次于佛學講座、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校園座談裏宣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大師一生具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懷,心系衆生離苦得樂的大慈大悲,更以「回小向大,回自向他」 ,對生命作更深層的升華意識。衆生無邊誓願度,是人間佛教度衆最重要的一環,大師盡他生命的力量,希望所有一切衆生都能了解生命的真谛與可貴性,倡導「回向」功德就是生命體的擴大,乃至生命共同體的延續及維護。
2.生死一念的轉化-人間的相
人類會害怕死亡,是因爲想要擁有更長的生命力量,主導生死的因素有二:願力及業力。孔子說「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生命與死亡的意識是人類內心世界最深層…
《星雲大師的生死禅觀(妙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