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与近代文明▪P2

  ..续本文上一页就中蕴含了痛苦。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性里头有一部份不是机械性,是灵性方面的。我们人有机械的一部份,像脑神经的组织及其生理反应,这些是和物质有关的一部份;可是我们还有另一部份,这一部份不属于物质、物相,是属于心灵或者灵性的层次。

  在注重物相的机械文明里,人际关系甚至可以变成管理科学,把人的各种行为像物质科学一样量化、计量。各位想想看,当人这样被计算以后;还有什么灵性可言?灵性是不可能被计量的!

  像考试为了电脑阅卷,就不可能考申论题;申论题只是比较接近灵性一点,但还不是灵性。虽然还不是灵性,电脑就已经没办法阅卷了。灵性是没办法标准化、规格化,来满足机械文明追求快速与追求大量的需求的。现代人以机械化为尚,越是机械化,越有效率,也就越厉害,而灵性的部份也越来越被压抑,有灵性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可是人们又很喜欢灵性,一提到灵性就很喜欢,觉得它很美,但又搞不清楚是什么。

  中国文学灵性方面的表现就比较强,像唐诗在这方面就表现得不错,相当有份量。在《禅学的黄金时代》一书中就提到一些外国人对中国诗的评语说:中国诗的特色是只用很有限的几个字,就可呈现出无穷的意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如李白的「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什么样的情境呢?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秀姑峦溪泛舟」!再也找不到这么壮观的了。你看,那「两岸猿声啼不住」,长江两岸猿猴的叫声回荡不已,回音不断。「啼不住」就把整个情境通通展现出来了。现代诗就没有这个功力,这也是文化趋向不同的缘故。不过,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原有的文化没有信心,中国原有的文化趋向被压抑得很厉害,甚至认为必须全面放弃,不放弃就会被人消灭。

  【问题所在】

  灵性是这样的美,但在高度机械化的现在社会,却被埋没、被压抑得很厉害,这个时候人要活下去只有两样选择:一个是痲痹自己;另一个则是袪除压抑,求得解脱。

  所谓痲痹,就是把灵性这部份痲痹掉,把它封闭掉——不承认灵性的存在,没灵性这回事;误认我们人根本就是一堆原子,本来就是机械,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想的话,那么他是痲痹地活下去。现在一般人能活下去,大概都靠痲痹。

  当然,痲痹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自己编一套说词来骗自己,自己把自己封闭,譬如各种荣华富贵的梦想等;也可以是用小说、电视、电影……各种娱乐来痲痹自己,整天糊里糊涂地忙个不停,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灵性方面的问题;甚至用各式各样的迷幻药,什么大麻啦、古柯碱、强力胶……等来麻醉自己。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他就终日惶恐不安,得赶紧再吃一些,才能支撑下去,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这种痲痹的情况,只要稍微清醒一下,跳出来反省,就知道是非常可笑的。怎么可笑呢?我们刚才已经用蚂蚁来形容现在的社会,而在痲痹情况下过活的人就像蚂蚁一样,他不知道是为什么活着,他只是拼命工作、欲乐,但到头来生命还是死亡,还是一场空。

  其实,不但是个人生命会死亡,这整个国土、整个世界——这地球、宇宙,迟早都会空坏,即使是科学家,也承认所有的物质都可能会空坏。可是,我们却终日在追求要坏的东西,明明要坏的东西又还要建立,而且还自以为有成就。事实上,即使建立了也要坏,我们总不能拿这些终将空坏的东西来做为成就的指标吧!

  一般人明明知道自己会死,但是却不去想。就像孔子一样,人家问他:「如何是死?」他却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那你未知死,焉知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包含了「生」与「死」两部份,对「死」的情况不清楚,对生命就有一半不知道,那又如何对「生」有彻底地了解,进而去掌握它呢?

  所以,我们要确定人生怎样做才有意义,当然要先把「生」和「死」都考虑了,然后才会得到一个最完整、最正确的了解,也才能得到一个最完美、最没有缺陷的看法与做法。

  这个生死问题,各种宗教多少都谈到一些,但是现代文明本身并没有好好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好这个问题,就没办法对自己的生命真正负责:我这一生要怎么做?我应该做什么努力、做些什么事,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对这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一番彻底的省察才是。

  【解决之道——佛法】

  前面说过,想在机械文明兴盛的时代生存下去,除了痲痹之外,还有袪除压抑,求得解脱的办法。要彻底求得解脱,就必须把生死问题考虑得非常清楚,并提出实践的办法。这些在佛法里都考虑过了,也提出了如何实践的办法。过去诸佛怎么做的,现在、未来诸佛是怎么做的,我们也将跟着这么做,这么修——「如是修,如是证」了!

  这个时代,文化发展到这种地步,大家有这么多的苦,因此佛法就要大兴,因为大家正需要佛法来解此「苦」。在这个时代,小乘佛法比较没办法,因为小乘佛法是自度的,不善于度他——这个社会不好嘛,干脆就离群索居,到深山里面去修行,去过日子。这种离群索居的办法现在行不通了,即使行得通,也不能大兴。

  现在行得通的方法是入世修行。不管世界是怎么的像蚂蚁社会、怎么的机械化,对一个学无上密乘佛法的人来说都没有关系,不受影响,他照样可以如鱼得水般修行。

  就像诺那祖师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把无上密法传给当时印度的一位王爷,那个人又要做王爷,又要不离妻妾、家财、地位,还要成佛。这正如现代人,要发财,要事业,又要心灵不苦;也就是要像机械一样有效率,经济力量很强,而且心灵还要解脱,很类似那位王爷的情形。所以无上密乘的佛法,正是当机,正好有这样的佛法大家可以接受,可以修学。

  有人也许会问,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像机器人一样忙得受不了了,这种心境怎么能修学解脱道?当然,并不是说你就一头栽进去,比别人更像机器人,也能修学解脱道。当然不是!而是在人家都很像机器的时候,你比较不像一点,要多偷点空来修行。随俗只是为了适应世界,不得不如此。

  一旦你真的修好了,找回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么你就能自在地运用六识;也就是把人属于机械的部份运用自如,而又不伤害灵性的自在——即用六识时,心王(指「本来面目」)还是安住不动。这时你这部机器就比那些人更厉害,那些机器人的心王已经迷失掉,你当然比他们厉害,你这部未忘失菩提心、未忘失「本来面目」的机器就比他们高明;到那时候,就可以真正做到随缘应世,入世度众了。

  【佛法的深度】

  另外从中医跟西医的竞争,也可以看到东西方这两种文化竞争的情形。开始国人都不相信西医,而到后来整个政府医疗体系、制度都西化,以至现在用西医学理、方法来研究中药、中医。

  然而如果以目前中医迎合西医的方式来复兴中医的话,那中医会没有了,这是消灭,不是复兴。想要复兴中医,只有从哲学思想,从文化精神的根基做起才有可能,否则没有根基是没有用的。目前这种走在不归路的现代文化趋势,有没有可能扭转?东方的文化可不可能复兴?有可能的话,那当然是无上密乘佛法的圆觉宗了。

  圆觉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耐?它的潜力这么强吗?它的深度有这么深吗?难道近代这些科学、哲学就会输给这古老的圆觉宗吗?我不觉得我可以基于信仰就说它有么大的潜力和深度,因为如果是靠信仰来相信,那别人也可以相信一个正好跟我们相反的想法。这个问题我检讨了很久,最近已经解了。

  没有问题,圆觉宗确实有这么深,这么有潜力。原因在哪里?这不是相信的问题,原因在——我确实体察到每个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每个人确实都有灵性。一般所谓的灵性,它的根源就是「佛性」、「自性」或者叫做「本来面目」,这东西确实存在,有了它,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它就是一切万物的根源,是世界上最深的东西。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内涵真的没有比佛性更深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详细地讲,要花很多时间,现在只概略地说一下。

  我刚学圆觉宗的时候,也不觉得「本来面目」的深度是一切中最深的,当时我误以为物理也很深,它所找出来的「真理」也代表这个宇宙最深奥的东西,也达到像佛性这么深的程度。但后来检讨发现,物理学不可能这么深,原因很简单:因为物理学本身不管是理论也好,实验也好,全部需要假设,全部要基于假设才存在,而且是基于很多人为的假设。从「基于假设才存在」的观点来看,物理学的深度不会超过它的假设。

  数学其实要比物理还更基础些,也就是更深一点,因为它的假设又少了些。物理学的理论部份都要借用数学,因此数学是理论物理的基础,所以它又比较深了。但数学也必须以公设为基础,而最深奥的哲学就要考虑所有的假设,所有人类认定为假说,认定为公理、公设的这些东西,虽然它并不能去求证,但它要做一些考虑、一些反省,所以哲学又比较深一点了,但是都无法超过假设。

  等我修到一个程度以后,发现佛性又更深。因为按照《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所有的公理、假设全没有、全部不要,那它也就不受这些东西的限制。其实,一旦你先设定了任何公理、任何假设,那么这些东西就限制了往后的发展,后面发展的性质是什么、发展范围的大小……等等,通通受到前面假设的限制。佛性没有假设,所以是无限的——没有限制,佛性的特质就在这里,所以佛性是最深的。

  【未来文明的趣向】

  在灵性被压抑得最厉害的时候,也正是灵性要开始发扬的时候。圆觉宗的宗旨就是要发扬人的灵性——佛性,也就是发扬、推广一种成佛的方法,一个实际修成佛的经验过程。

  成佛的方法有很多种,圆觉宗所传下来的是这些方法中最上乘、最高的。这个方法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不过并不很公开,所以差不多是在单传的情况下一代一代传下来,历代祖师都是明心见性的人。

  这个法脉先从印度传到西藏,然后又传到西康。在西藏、西康这一段时间,有一度还以隐密的方式传递下来,最后才由诺那祖师引介到中土。然后又传到了香港,再由华藏祖师传到了台湾,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了。

  这个圆觉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情形呢?它所要做到的,不像以前的佛法,只要做到「入解脱门」就够了,因为走到这一步,只到了所谓的「妙觉」——十二地这个阶段,还不圆满;所以还要进一步,就是要完成十三地的工作,这就叫做「乘愿再来」。

  若相对于「入解脱门」来讲,这一步就叫「出菩提路」。这一部份的工作,在心灵的运作方向上,正好反过来,跟「入解脱门」是相反的方向,等于说由出世间而入世间。

  我们修行,一般来讲,都是强调要能够从世间出三界,也就是要出世。而圆觉宗这个法门则要完成两步:既要从世间达到出世间,然后要再从出世间返回来入世间,要走这两步。

  如果要出世间,法门是相当多的——有罗汉的法,有辟支佛的法,有菩萨的法,有佛的法——光是出世间的法就有这么多。

  圆觉宗这个法门,其出世间这一步是属于佛的法。佛除了要修行成道出世间之外,还要再入世,那就是要出菩提路。出菩提路是要运用愿力,要乘愿,也就是愿心要先种下去,出了世间之后,才有力量回来;不然的话,回不来的。所以在我们修之前,还没有出世间之前,就先告诉我们下面还有一步,要出菩提路。

  在出世间、入解脱门的过程中,实际上心灵的感受会是什么情形呢?我们会感受到在修的过程中,这个心由有相、有妄心的世界慢慢淡化,最后淡化到没有,而进入无相的世界。这个过程就是回到「真如本心」上,也就是渐渐从世间进入出世间。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指标,告诉你这入解脱门的路程上,你走到那里,就会感受到什么。譬如说:像四身五智这些东西,这些修行过程的指标,在圆觉宗的法门里都有交代,但是并不一定形诸文字。文字是有流传下来,法本里也曾提到;然而文字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够,可能只是几个名词,几个程序,并没有把它记载得非常详尽而充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些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用文字来描绘,而且也不易描绘清楚。

  但是已经修行成道的人,都曾亲身经历过这些修行的历程,所以这些法、这些东西确实已经传下来了。当你跟这个法流一接上,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随着你的学习而自动了解你所需要了解的东西;而且会随着个人的根性及因缘不同,其所了解的程序、内涵,还有细节部份,都可能不一样,甚至可能有的东西是相反的。不过,这些情况都不要紧,它最终的目的仍一样,就是要引导世人能够真正体会佛心的世界,去追求究竟彻底的解脱之道。

  

《佛法与近代文明》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能知与被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