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梁师新加坡演讲:佛学与科学的异同▪P2

  ..续本文上一页候我的无神论就崩溃了,这就是我转变的开始。我觉得我不能够排斥宗教,我不能鄙视宗教。我那么相信科学,所以我也要同样地去接受宗教,我觉得这是一样的。所以我就开始尝试去接受当时所了解的基督教、天主教。

  

  平等对待宗教

  

  为什么会接触这两个宗教,因为我周围的朋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我父母是天主教徒,一看我已经不是无神论,就开始跟我传教。拿《圣经》给我看,讲道理给我听。我也很虚心的到教堂去、把《圣经》拿来读。可是我读不下去,去听也听不下去。但是我不排斥了,我不否定他们,我尊重他们。我这个转变只转变到,让我从无神论者,变成一个可以平等对待宗教的人。我抛弃了无神论,但是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因为我读基督教、天主教的《圣经》,听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他们的讲法对我产生不了感动,也不会给我力量。

  

  不像我的朋友、或是我的父母亲,那个宗教给他们力量,他们会感动。但是我不会感动呀,我就是没有办法。所以我觉得,我对得起他们,因为我真的去努力、去尝试接受,但是没有办法,所以也算交代得过去了。

  

  这时还没有碰到佛教,所以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也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把上帝想成、等同是一个假设,这个既然是一个假设,我可以把它假设成上帝、也可以假设成真主、也可以把它假设成玉皇大帝等等。这个是我可以去操弄的东西,所以对我来讲,产生不了力量。

  

  同时我也知道,物理学的进步,比如说,从牛顿的古典力学进步到相对论,进步到量子力学,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把牛顿的假设改掉了。后面的推理、逻辑还是一样的,只是把假设改掉了。所以每一次物理学的大突破,其实都是改变了假设。选择了不同的假设,后面的定律就不一样。也可以说,不同的假设会生出不同的定律。那么,如果我想要一个什么样子的定律,其实只要在假设这边操控一下,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一个定律,它有这个特征。

  

  莫名奇妙喜欢禅宗的公案

  

  所以对我来讲,我可以操控假设的话,我就不觉得它能带给我力量。不像我的朋友们,假设对他们是有力量的,我也很羡慕他们,能够得到那样子的力量。我很诚实的去做了这样子的努力,但是没有达到,所以不是我的偏见,其实是我没有办法做到。就在这一段时间,我接触到一本书《禅学的黄金时代》,很好玩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天主教徒,这是很早以前的书了。

  就在我不晓得怎么办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本书。看了以后我就非常的欢喜,这本书主要内容,就是讲禅宗在唐朝的一些历史,还有它的公案。禅宗有很多公案,我看了以后非常的欢喜。我看一遍就欢喜一遍、看一遍就欢喜一遍,如此这般,欢喜了五、六遍之后,猛然发觉,里面讲的公案我一个都不懂。

  

  奇怪了,这里面讲的公案,我一个都不懂,我怎么在那里欢喜啊?就觉得很奇怪,这件事情就让我觉得很惊讶。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但是看了不懂还这么欢喜。那个时候,我就警觉到,禅学里面有东西,是什么东西我搞不清楚,但是一定有原因的。

  

  学佛之路开始启动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去接触佛法。我就去看《六祖坛经》,然后又知道,胡适批评《六祖坛经》是伪造的,他从敦煌石窟里面得到了一些什么。所以我就去图书馆,把胡适对于敦煌石窟,有关禅学研究的资料,全部调出来看。也去看了胡适跟日本铃木大拙在夏威夷召开东西哲学会议,互相间的辩论。

  

  因为我怕自己又糊里糊涂,接受了一个不正确的东西,所以把他们里面有争议的,尽量把它搞清楚。这个禅学,到底在搞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会莫名其妙的欢喜呢?我就想去了解这些东西。当时我已经看出来胡适对禅一点都不懂,他只是考证历史;铃木大拙懂。

  

  我晓得这个人懂、那个人不懂,可是我自己还是不懂。对啊!这是什么东西?那个时候看了《六祖坛经》。《六祖坛经》里面讲到一个事情,就是六祖写完他那个有名的偈子以后,五祖就把他找来,到房间里面单独教他《金刚经》,教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六祖就大彻大悟了。

  

  我在想这个是关键,什么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但是我还是不懂呀,什么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没有人懂啊。看过《六祖坛经》的人就知道,六祖听了《金刚经》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彻大悟了,就说出:「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自性本自清净。」马上就说了这些。

  

  我就在想,这个里面是什么东西?关键点就在《金刚经》。但是只晓得重点在这边,还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只是好像做研究一样,慢慢找、慢慢找,找到重点了,但是那个重点是什么,还是不了解,那个秘密并没有解开。但是对我来讲,已经开启了一个学佛的路,我就很有兴趣要去了解它。我就找书看、去学、东问西问,有人喜欢佛学的,就去找他,成为朋友。或者是有什么大师来要讲什么,就去听。就是找机会去亲近佛学。因为我已经知道,重要的东西在这里。

  

  遇到华藏上师

  

  但是这样子学,还是没头绪,还是没有了解。就在那个时候,就认识了我的师父,就是吴上师,我们现在称他 华藏祖师。认识了他,我就跟他学,他有一本《金刚经讲义》,一般人看他那个讲义,觉得他写得不清不楚,但是我看了以后,如获至宝。我在他那个讲义里面,就懂了《金刚经》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我懂了。

  

  这句话一懂,前面所有的谜题都解掉了,答案已经有了,我完全懂,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但是这个懂是非常深的,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在今天教给大家,说我到底是懂什么东西,其实讲不出来的。但是我还是尽量想办法,讲出来给大家听,能够了解多少就算多少。

  

  佛法是无住,科学是有住

  

  主要有两个东西,是什么呢?无住,所以另外一个状况就是有住,无住、与有住的差别。什么是无住?我要讲无住就很难,但是有住就很好讲。什么是有住?必须要有假设,我才能够证明定律,这就是有住。住在哪里呢,住在假设上,这就是有住。无住是什么呢?不需要有假设,我可以证明定律,我可以生出定律来,不需要假设。意思是,上帝也可以不要。

  

  如果住在这个上帝上面,我就可以证明基督教出来。佛法是什么呢?没有上帝,什么都没有,空性、什么都没有。生出一个什么呢?生出佛法。所以佛法是无所住而生的心,那个心就是佛法。差别就在这里,我能说的话,只能说到这里,没有别的说法了。

  

  科学是不能够以无住、没有假设,而去证明定律,这是不可能的。科学必须要有假设,必须住在假设上面,所以科学整个是有住的。还有其它的宗教,要有信仰对象,那也是有住的,所以这两个是旗鼓相当的。佛法不同,佛法是无住,祂没有假设,可以生出佛法来。生出的佛法,就是生出来的心,那就是佛法。用有所住而生出来的心,是科学的定律,无所住而生出来的东西,就是佛法。所以关键点就是有住和无住,这样子我把它分辨出来了。

  

  无住是根本状态

  

  大家可能会要问一个问题。我当时自己就问这个问题:「可能吗?无住是可能的吗?这个应该不可能吧,只有有住的状况吧,哪里可以无住呢!有这种情况吗?」我当时就问这个问题。我问这个问题,我马上可以给自己回答,无住是可能的。

  

  我们常常也在无住的状态下生出心来,为什么可能?我们都有灵感,灵感没有根据任何假设,自己就这样生出来了。我们有很多直觉,就是知道;原因、理由,不知道。这种事情很多,所以我们是有无住的状态。再说一句,这个假设怎么生出来的?这个上帝怎么生出来的?无住生出来的,对不对!

  

  所以,无住的状态,是一个更根本的状态;科学那些假设,它是从无住生出来的。它可能不是从无住生出来的,但是你去推算的话,推算到最根本的时候,它还是从无住生出来的。很多那些假设,它得到假设的时候,可能是第N个假设,第N个假设可能是从第N-1个假设生出来的,N-1是从N-2那个假设生出来的,但是你推到后来,假设1,一定是从无住生出来的。这个不但可能,而且实际的、真实状况就是这样。

  

  当我了解到这里的时候,你说我还有什么办法不接受佛法?没有办法,我已经没办法不接受佛法了。同时我也知道,我从小想知道的真理,原来在佛法里面。所以我转变成一个真诚的、也很努力的佛教徒,或者一个佛教的修行者。这个事情太重要了,所以我提前退休。物理的工作,研究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嘛,都是有所住的心啊!无所住的,才是重要的东西嘛。

  

  所以我提前退休,专心来做佛法的工作。这样的一个转变,没有一点点勉强,是很真诚的,在为真理而奋斗的一个历程。大家如果知道了这个故事,应该就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奇怪的怪人。怎么搞的,佛学是一个迷信的东西,科学是一个很明智的、最合真理的东西,你这个人怎么搞的,放弃了明智的真理,去接受了这个迷信的东西。这到底怎么回事?我相信,听完我这样子的过程,不会有人有这样子的想法。

  

  佛学与科学的相异之处

  

  好!再来我们就回到我们今天的讲题,来看《佛学与…

《梁师新加坡演讲:佛学与科学的异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竞争与创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