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定的,祂有很多考量的。「汝当奉持」这些名字,你都需要奉持的。因为你奉持了这个名字,就等于把经的内涵接受了,就能够实践了。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这个经是唯显示如来境界,菩萨的境界都不是它要显的;只有佛如来,才能够把这个经完全的说出来。「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如果是菩萨或者是末世的众生,依这个经来修行,就会渐次增进,一点一点进步,最后会到佛地。依这个经,你就能够到佛地,因为祂讲到最后,就是显如来境界。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顿教的意思就是给根器比较好的人学的。不要想:这是顿修、那个是渐修,一个快、一个慢,没这么复杂啦!意思是,你根器比较好,你会学得比较好,就是这样;顿教大乘就给根器比较好的人修的。「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根器比较好的人,从这里就可以开悟了。「亦摄渐修一切群品。」根器不好的,那就渐修,祂也含摄这些根器并不怎么好的修行者,一样也可以修。所以大小全部都含摄,顿根、渐根都含摄了。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祂就像大海,大的河它也收,小的溪水它也收,全收。不管你是大根器也好、小根器也好,全都可以来学的。「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就算你是小蚊子,或者你是阿修罗;蚊子当然很小,阿修罗就很大了,来喝这个水都会喝饱,都会让你满足。就表示,无论根器大小,你都可以来学、来修《圆觉经》的。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如果有人,用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这么多的宝贝拿来布施, 这样子的功德,还不如听听经名,拿经的一句话解说,所得到的功德。意思就是,你赶快来读这个经吧,赶快来修吧!所以你们来听已经赚到了,已经相当于用七宝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那我赚的就更多啦!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假使有人能够教人家修行修成罗汉,有一百个恒河那么多沙的人成罗汉果,还不如有人讲这个经。「分别半偈」 那个偈子还不需要讲全,讲半个就可以了,那你就知道这个功德多大。我们要教一个人修成罗汉很不容易,满辛苦的耶!那么辛苦做的工作,还不如把这个经读一下,那我情愿读这个经。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祂说:善男子!若复有人听到这个经的名字,还不见得要听到这个经的内容;就只听到这个经的名称,「信心不惑,」他就没有疑惑,就接受了。如果是这样,「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他不是在一个佛、二个佛那里种了福德、智慧,或者慧根、慧命,他在所有一切佛那里都种了善根,也已经听过这个经教,才会一听到经名就「信心不惑」。
这个状况是不是很像六祖,当时祂听人家念《金刚经》一听就懂了。祂一听就觉得懂了、会了。这边所说的「闻此经教、信心不惑」就是这个状况;就像六祖,听到了人家念《金刚经》,祂就信心不惑,类似的状况。那么什么样子就不是这个状况呢?就是一听到这个经的名称,或者听到、看到这个经的内容,心里面问号一大堆,那就不是。很多人,不只是读这个经,面对很多、很多事情,都是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说:「这碗面不错,你吃啦!」「为什么?」「这本书你就读一下吧!」「为什么?」喔,一大堆为什么。
会问「为什么?」就是有疑惑,这个就不叫做信心不惑。我们现在的教育,尤其西方传来的教育,就是要我们会问为什么。有些人就学会了这个,学到这个问为什么?然后就乱问一通,什么事情都问为什么,不需要问的也在问。他问的时候就只是问为什么,从来不去找出答案。你要会问,那你就要会找答案嘛,但是他又不找答案;好像他只要问,人家就要给答案。好像给答案是别人的事,问问题是他的事,他能够问问题就表示他聪明。你看,我会问问题,表示我有脑筋;答案呢?从来不找。或者找一下下,找不到就算了,他不觉得找答案是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是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少人学到了这个状况,变成这样一个状况以后,他就产生了很多问号,而且他会逐日累积。他每天都可以产生百千万个问号,那些问号都没有把它解掉;你一问了以后要怎样才能解掉呢?就是给了答案,那个问题就解了。如果你只是问,没有给出答案的话,它就停在那边,一直累积、一直累积。累积到后来就变得非常重,负担就很重。
那个重量,就是你的重担,压久了你就会被压垮。因为你背的重担太多了,所以走路维艰,扛着重担走路都走不动。就像有人每天背了一百公斤的东西在身上,因为你不解它嘛,你只是问、只是产生问题,都没有把它解掉。大家就像在练习负重赛跑,背到后来就垮掉了。这样垮掉之后,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会问为什么,但是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跟「信心不惑」相反,这种情形我们怎么办?第一个,这些问题,你不要让它产生!好,你没有办法,已经养成习惯,你制造问题的能力已经产生,这个习性已经养成了,养成了怎么办?你要做的事情是,你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之前,不要问第二个问题,那就不会累积了。你这个问题一问,然后答案一找到,这个问题就解脱了、就解掉了,你的负担就没有了。
可是大家又想,我已经累积了很多啦,以前累积到现在都没有答案,都没有解,怎么办?还有一个办法,把它丢到字纸篓里面去,就是把它舍掉。你不会找答案,又问出来了;不会,就丢了它,就这样。「被知的都不是」甩了嘛,甩了也解脱了。有的人舍不得甩,他能够问这样子的问题,是他最得意的事情,所以他也舍不得把他的问题甩掉。那怎么办?只好辛苦了。人家是身上都没有负担,身轻如燕,跑来跑去很自由,很灵活;你背了千斤重担,走一步都很困难。如果你是要练举重的话,那就练吧,但是你又不想练举重,你又去搞出这样的事情。那我只能说你「痴!」这个就叫做痴!
郑智元那天就特别讲,我们中国这个痴字实在很奥妙,你看「痴」一个病字旁加个疑,就是疑问太多所造成的病,就是痴;中国这个字,好有意思。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好像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比较聪明,这个聪明,其实不是聪明,是痴!你要真聪明的话,就是你问出来的问题,你能够把它找出答案来,把它解掉,那才叫智慧。如果你没有这样子的智慧,至少要有另外一个智慧;把这个问题丢到字纸篓里面去。把它丢了,也是智慧呀!是不是?
所以这个地方,如果你做得好的话,就会「信心不惑」,就会一心净信。能够做到这样子的人,不是他聪明,是他种了太多善根了。他在佛前种了太多善根,才有这样子的信心不惑。没有种的话是不会的,得不到的。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汝善男子,就是指贤善首菩萨以及其他的菩萨,「当护末世是修行者」,你们要保护末法时候,修这个《圆觉经》的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不要让恶魔以及外道,来烦恼他的身和心,「令生退屈。」让他们打退堂鼓,不敢修、不敢读这个经了。所以要让祂们来保护。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这个时候,会中就有火首金刚;火首金刚是什么?就是头上、身上冒火的,有些画像里面有的,那就是火首金刚。还有摧碎金刚,你什么来了,「啪」一下,就把你摧碎的,那就是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尼蓝婆意思就是善了,把事情都给你善了了,善了金刚。「八万金刚,并其眷属」还有祂们的眷属,都一起从座位上站起来。显然祂们也都来听了,当时也参加大会的,就站起来了。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不但是末世,还包括后末世、末世的后面。「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持这个《圆觉经》来修行的人,「我当守护,如护眼目。」我就会保护他,做他的守卫,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我们对眼睛是保护得最迅速的嘛,「乃至道场所修行处」他的道场、他修行的地方,也一样守护,不让他们打退堂鼓。他的家也不会有灾难,什么H1N1 这种传染病也没有,「财宝丰足,常不乏少。」都是富足的。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这个时候,梵天的天主──大梵王、二十八星宿,「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护国天王就是四天王天的天王;这都是天界的,色界和欲界天的天王。「即从座起」表示祂当时讲这个经的时候,这些天界的天众也是来听的。「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这个是天界的天王。
接下来「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盘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
《《圆觉经》讲座 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