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定的,祂有很多考量的。「汝當奉持」這些名字,你都需要奉持的。因爲你奉持了這個名字,就等于把經的內涵接受了,就能夠實踐了。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這個經是唯顯示如來境界,菩薩的境界都不是它要顯的;只有佛如來,才能夠把這個經完全的說出來。「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如果是菩薩或者是末世的衆生,依這個經來修行,就會漸次增進,一點一點進步,最後會到佛地。依這個經,你就能夠到佛地,因爲祂講到最後,就是顯如來境界。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頓教的意思就是給根器比較好的人學的。不要想:這是頓修、那個是漸修,一個快、一個慢,沒這麼複雜啦!意思是,你根器比較好,你會學得比較好,就是這樣;頓教大乘就給根器比較好的人修的。「頓機衆生,從此開悟,」根器比較好的人,從這裏就可以開悟了。「亦攝漸修一切群品。」根器不好的,那就漸修,祂也含攝這些根器並不怎麼好的修行者,一樣也可以修。所以大小全部都含攝,頓根、漸根都含攝了。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祂就像大海,大的河它也收,小的溪水它也收,全收。不管你是大根器也好、小根器也好,全都可以來學的。「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就算你是小蚊子,或者你是阿修羅;蚊子當然很小,阿修羅就很大了,來喝這個水都會喝飽,都會讓你滿足。就表示,無論根器大小,你都可以來學、來修《圓覺經》的。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如果有人,用裝滿了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這麼多的寶貝拿來布施, 這樣子的功德,還不如聽聽經名,拿經的一句話解說,所得到的功德。意思就是,你趕快來讀這個經吧,趕快來修吧!所以你們來聽已經賺到了,已經相當于用七寶裝滿了叁千大千世界來布施,那我賺的就更多啦!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假使有人能夠教人家修行修成羅漢,有一百個恒河那麼多沙的人成羅漢果,還不如有人講這個經。「分別半偈」 那個偈子還不需要講全,講半個就可以了,那你就知道這個功德多大。我們要教一個人修成羅漢很不容易,滿辛苦的耶!那麼辛苦做的工作,還不如把這個經讀一下,那我情願讀這個經。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祂說:善男子!若複有人聽到這個經的名字,還不見得要聽到這個經的內容;就只聽到這個經的名稱,「信心不惑,」他就沒有疑惑,就接受了。如果是這樣,「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他不是在一個佛、二個佛那裏種了福德、智慧,或者慧根、慧命,他在所有一切佛那裏都種了善根,也已經聽過這個經教,才會一聽到經名就「信心不惑」。
這個狀況是不是很像六祖,當時祂聽人家念《金剛經》一聽就懂了。祂一聽就覺得懂了、會了。這邊所說的「聞此經教、信心不惑」就是這個狀況;就像六祖,聽到了人家念《金剛經》,祂就信心不惑,類似的狀況。那麼什麼樣子就不是這個狀況呢?就是一聽到這個經的名稱,或者聽到、看到這個經的內容,心裏面問號一大堆,那就不是。很多人,不只是讀這個經,面對很多、很多事情,都是問「爲什麼?爲什麼?」你說:「這碗面不錯,你吃啦!」「爲什麼?」「這本書你就讀一下吧!」「爲什麼?」喔,一大堆爲什麼。
會問「爲什麼?」就是有疑惑,這個就不叫做信心不惑。我們現在的教育,尤其西方傳來的教育,就是要我們會問爲什麼。有些人就學會了這個,學到這個問爲什麼?然後就亂問一通,什麼事情都問爲什麼,不需要問的也在問。他問的時候就只是問爲什麼,從來不去找出答案。你要會問,那你就要會找答案嘛,但是他又不找答案;好像他只要問,人家就要給答案。好像給答案是別人的事,問問題是他的事,他能夠問問題就表示他聰明。你看,我會問問題,表示我有腦筋;答案呢?從來不找。或者找一下下,找不到就算了,他不覺得找答案是自己該做的事情。
這是我們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少人學到了這個狀況,變成這樣一個狀況以後,他就産生了很多問號,而且他會逐日累積。他每天都可以産生百千萬個問號,那些問號都沒有把它解掉;你一問了以後要怎樣才能解掉呢?就是給了答案,那個問題就解了。如果你只是問,沒有給出答案的話,它就停在那邊,一直累積、一直累積。累積到後來就變得非常重,負擔就很重。
那個重量,就是你的重擔,壓久了你就會被壓垮。因爲你背的重擔太多了,所以走路維艱,扛著重擔走路都走不動。就像有人每天背了一百公斤的東西在身上,因爲你不解它嘛,你只是問、只是産生問題,都沒有把它解掉。大家就像在練習負重賽跑,背到後來就垮掉了。這樣垮掉之後,自己還不知道爲什麼;這麼會問爲什麼,但是就是不知道。
這就是跟「信心不惑」相反,這種情形我們怎麼辦?第一個,這些問題,你不要讓它産生!好,你沒有辦法,已經養成習慣,你製造問題的能力已經産生,這個習性已經養成了,養成了怎麼辦?你要做的事情是,你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還沒有找到答案之前,不要問第二個問題,那就不會累積了。你這個問題一問,然後答案一找到,這個問題就解脫了、就解掉了,你的負擔就沒有了。
可是大家又想,我已經累積了很多啦,以前累積到現在都沒有答案,都沒有解,怎麼辦?還有一個辦法,把它丟到字紙簍裏面去,就是把它舍掉。你不會找答案,又問出來了;不會,就丟了它,就這樣。「被知的都不是」甩了嘛,甩了也解脫了。有的人舍不得甩,他能夠問這樣子的問題,是他最得意的事情,所以他也舍不得把他的問題甩掉。那怎麼辦?只好辛苦了。人家是身上都沒有負擔,身輕如燕,跑來跑去很自由,很靈活;你背了千斤重擔,走一步都很困難。如果你是要練舉重的話,那就練吧,但是你又不想練舉重,你又去搞出這樣的事情。那我只能說你「癡!」這個就叫做癡!
鄭智元那天就特別講,我們中國這個癡字實在很奧妙,你看「癡」一個病字旁加個疑,就是疑問太多所造成的病,就是癡;中國這個字,好有意思。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好像會問爲什麼的人是比較聰明,這個聰明,其實不是聰明,是癡!你要真聰明的話,就是你問出來的問題,你能夠把它找出答案來,把它解掉,那才叫智慧。如果你沒有這樣子的智慧,至少要有另外一個智慧;把這個問題丟到字紙簍裏面去。把它丟了,也是智慧呀!是不是?
所以這個地方,如果你做得好的話,就會「信心不惑」,就會一心淨信。能夠做到這樣子的人,不是他聰明,是他種了太多善根了。他在佛前種了太多善根,才有這樣子的信心不惑。沒有種的話是不會的,得不到的。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汝善男子,就是指賢善首菩薩以及其他的菩薩,「當護末世是修行者」,你們要保護末法時候,修這個《圓覺經》的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不要讓惡魔以及外道,來煩惱他的身和心,「令生退屈。」讓他們打退堂鼓,不敢修、不敢讀這個經了。所以要讓祂們來保護。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這個時候,會中就有火首金剛;火首金剛是什麼?就是頭上、身上冒火的,有些畫像裏面有的,那就是火首金剛。還有摧碎金剛,你什麼來了,「啪」一下,就把你摧碎的,那就是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尼藍婆意思就是善了,把事情都給你善了了,善了金剛。「八萬金剛,並其眷屬」還有祂們的眷屬,都一起從座位上站起來。顯然祂們也都來聽了,當時也參加大會的,就站起來了。
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不但是末世,還包括後末世、末世的後面。「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持這個《圓覺經》來修行的人,「我當守護,如護眼目。」我就會保護他,做他的守衛,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我們對眼睛是保護得最迅速的嘛,「乃至道場所修行處」他的道場、他修行的地方,也一樣守護,不讓他們打退堂鼓。他的家也不會有災難,什麼H1N1 這種傳染病也沒有,「財寶豐足,常不乏少。」都是富足的。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這個時候,梵天的天主──大梵王、二十八星宿,「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護國天王就是四天王天的天王;這都是天界的,色界和欲界天的天王。「即從座起」表示祂當時講這個經的時候,這些天界的天衆也是來聽的。「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這個是天界的天王。
接下來「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盤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
《《圓覺經》講座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