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弥勒菩萨心里想,这个文殊师利,以前祂应该经历过、应该见过,所以我可以来问祂。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都这么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大家也想,这么奇怪的事情、这么神通广大的事情,要问谁呀?心里面都在这么想。因为佛就在那里入定,不好问嘛。「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弥勒菩萨自己想要找答案,又看大家也想要找人问,所以祂自己就决定了,就「问文殊师利言:」祂就问文殊师利菩萨了:「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所以就用偈子再来问一次。
主要就是看到这样子的神通瑞相,觉得非常稀奇。我们看了阿凡达都很稀奇了,如果看到这样,哪有不稀奇的。后面那个偈子,我就念一遍就好了。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先说明一下,前面那个经行,就是散步,在走的当中就在行那个经、演那个经了。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这样子的菩萨也有,「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就是不作戏论,不做欢乐的事情。而且离开祂的冤亲债主,那些愚痴的冤亲债主,就是自己的亲属,反正几辈子都跟你生活在一起的,这些他就都要离开。「亲近智者」他去接近有智慧的,「一心除乱」把心中的混乱消除;「摄念山林」在偏远的山林里面修行,「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好长的时间,为了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这边有的时候说菩萨,有的时候说佛子;如果讲佛子的时候,指的是佛乘的佛;说菩萨的话,是菩萨乘的菩萨。「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所以高度比较高。「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佛的白毫相光一放,就看到这么多。「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此非小缘)」应该是一个大事因缘,「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希望文殊师利回答。「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文殊师利菩萨就说:「这个啊,就我的推想,今天佛世尊要说大法了。我过去也曾经见过这样的状况,放大光以后就要说大法。现在大放这样子的光,显现出这样的神变,就是要让世间的众生,能够听到很难相信的大法,大家不容易接受、不易相信的大法。」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祂过去见过,所以祂就把祂过去见过的事情说了。祂们记忆力实在太好了,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发生的事情,到现在还记得。祂说那个时候有佛,名号叫做日月灯明如来,祂是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些就是佛的十个尊号,这里有一个明行足,有的地方明行足又说成是两足尊;这里没有,只说明行足。明行足是什么?明行足是智慧。两足尊是什么?也是智慧。那不是一样吗?有一点不一样。两足尊的智慧,是讲佛的智慧;明行足的智慧是佛、菩萨、罗汉的智慧,所以包含的层次多一点。
其他的这些尊号就不再解释了,因为我们过去对于明行足、两足尊这个地方有讲过,但是讲的不太明白。现在我可以确定的告诉大家,明行足是智慧,两足尊也是智慧,不过这个智慧有点不同。「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求声闻的,就教他四谛法,就是四圣谛。「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他们就可以度过生老病死的问题,而究竟涅槃了。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辟支佛乘的,就跟他们讲十二因缘法,「说应」就是回应。「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为菩萨就说六波罗蜜。「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这个日月灯明佛,连续有两万位都叫这个名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就是初善、中善、后善,整个前后都是同一个名字。
「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两万个里面的最后一个,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有八王子:」祂有八个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就是教《无量义经》。《无量义经》不是《法华经》。
「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跟释迦佛的状况一样,所以文殊师利说祂以前见过这样子的。「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
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就好样今天看到的状况一样,所以文殊师利是经验过的。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这个妙光菩萨有八百个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就是《妙法莲华经》「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在六十个小劫里面,都坐在那里没有起来,讲《妙法莲华经》。「时会听者,亦坐一处,」也坐在那里「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六十小劫这么听,好像吃一顿饭这样子的时间,就过了六十小劫。「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没有一个人感觉疲累。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祂把这个经说完了,「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讲完了以后,祂就对大众宣布:「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祂…
《《法华经》讲座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