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我对「看」的反省(陈昌祈)▪P2

  ..续本文上一页验的花』则存在于『心』里或『脑海』里。」「实物的花」是物质,就在眼前的物质世界里;「视觉经验的花」则是心灵的作用,当然在心灵的世界──心里。

  「视觉经验的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亲身的经验,而「实物的花」则是我们生活经验的归纳。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一朵花,不同的人来看都是一朵花,而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来看也大致相同(异中有同)」,所以我们归纳出有「实物花」的存在。不过我们也察觉到:「同一朵花,不同的人来看所经验到的花虽大致相同,但仍然有差异存在;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朵花也有不尽相同的视觉经验(同中有异)」。因此就让我们警觉到:就是对相同一朵花,每个人仍然各有其纯属于个人的视觉经验。

  就佛学的观点来看,从异中有同的经验所归纳出的「实物的花」就是「众生共业的表现」;而同中有异的个人经验则是「众生个人别业的表现」。佛经上说:「酒,在人道看是酒,在修罗道看则是刀枪武器;水,在人道看是水,在饿鬼道看则是火,所以饿鬼道众生经年累月喝不到水,长年陷于饥渴之中。」不同道的众生所看到的「酒」与「水」并不相同,这显示不同道的众生它们的共业不同。芸芸众生所造之业既不相同,而众生又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共业,才能聚集在同一世界,共业未达最低之一定程度则不能入此世界,因此交织成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业报世界。

  由于「视觉经验的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直接的经验,就让我们集中精神来深入探讨吧!

  四、见山非山,见水非水

  「『视觉经验的花』到底在那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诉诸于每个人自己的亲身体验,为了方便大家实验,现在我们就改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文稿为例来问:

  「『视觉经验的这张纸』到底在那里?」

  请记得「不执着于故有假设与推想,是通往真实的先决条件」,因此请摒除原有的「假设」与「推想」,仔细地体察一下:视觉经验「同中有异」的纸到底在那里?再叮咛一次,一定要摒除成见、摒除所谓的「常识」,不做假设地体察一下:「视觉经验的纸」到底在那里?

  咦!除了「眼前这张纸」外,好像再也找不到其它「视觉经验的这张纸」了!

  试试看,我们把眼镜拿掉,「眼前这张纸」就变得模糊;戴上绿色眼镜,「眼前这张纸」就变成绿色──「眼前这张纸」不正就是那张同中有异个人「视觉经验的纸」吗?不过,「视觉经验的纸」不是该存在「心」里、在「脑海」中,怎么会落在眼前呢?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说:「眼前这明明是一张『实物的纸』啊!你看,摸起来有质感,弹起来有声音,人人来看都是一张纸,怎么会是个人主观经验的一张纸呢?」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来:一是「眼前这张纸」摸起来有质感,弹起来有声音;另一则是每个人来看都一样是一张纸。

  不错,「每个人来看都是一张纸」是大家的共识,是异中有同的事实,但现在我们要问的却是那「同中有异」的「视觉经验的纸」啊!请你再实际揣模一下:「眼前的这张纸难道不是『同中有异』的那张『视觉经验的纸』吗?」难道当下展现在面前的这张纸不会因为你是否戴上眼镜而发生变化吗?请不作假设、推想地实验看看吧!当下展现在你面前的这张纸难道会和其他人(明显一点的例子如色盲或弱视者)所经验的一样吗?我们经由实际的体察确知,展现在前面,我们现在所经验到的这张纸,真得会因人因时而异的啊!眼前的这张纸确实是个人别业的展现,这决不是我们凭空想象、揣测的啊!

  另一个问题是眼前这张纸摸起来有质感,弹起来有声音,明明是一个实物,怎么会是「视觉经验的纸」呢?让我们仔细的揣模一下,所谓声音、所谓质感哪一样不是那同中有异的个人经验啊!如果摸起来有质感,弹起来有声音就该是「实物」,那梦中的景物,也有质感,也可以弹出声音,难道也是「实物」吗?

  当然有人会追问,眼前这张纸既然是你个人的经验,那你为什么没有自主性,不能随意改变呢?这是由于我们被积习(别业、共业)所遮障的缘故。我们都知道梦中的景物是「个人自心」所展现,是如假包换的心灵现象,但我们对梦中景物一样无法随意操纵啊!我以前曾在梦里实验,那时梦中能警觉到自己是在作梦,所以就试图在梦中穿过墙壁,当时心想:「梦中的墙壁既然是我个人自心所展现,那我要穿墙而过就应该可以穿得过呀!」但事实上不然,在多数状况下我是无法穿过梦中的墙壁的,除非当时的心灵经过特别的调整(彻底抛弃一些成见),才可能穿过。夜里梦中的景物尚且如此,那「白日梦境」中的景物又何尝能例外呢?除非心灵特经调整,否则要做出违反「常理」(积习)的行为是很难的。不过这里也展现了若干可能性,很难并不表示绝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受过特殊训练的气功师可以有违反「常理」表现的原因!

  此外我们都知道,人对自己的想法、感觉、我爱、我憎……等,这些大家公认是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多少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对眼前这张纸没有自主性,并不能就此推论它不是「个人的经验」,不是个人别业所展现,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梦境、对自己的心念也没有多少的自主性呀!

  我们再做一次实验吧!请摒除成见不做假设地体察一下:

  「同中有异」所谓的「视觉经验的纸」到底在那里?

  「视觉经验的纸」到底在那里?

  「视觉经验的纸」到底在那里?

  事实上除了「眼前这张纸」外,就再也找不到其它「视觉经验的这张纸」了。经由亲身实验,我们发现:眼前这朵花、这张纸就是同中有异的「视觉经验的花」、「视觉经验的纸」。此外好像再也找不到其它「视觉经验的花」、「视觉经验的纸」了。这也就是说:我们推想中认为「视觉经验」所存在的「心」、所存在的「脑海」,竟是我们所置身的海阔天空啊!多么的不可思议!眼前的山河大地竟是展现在我们心灵里的景物,浩瀚的宇宙就在我们心灵的立体银幕里。

  我想各位都听过青原惟信禅师(南岳十三世)的上堂语: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当你有了上述的体察时,对其中「见山非山,见水非水」一句,将有深得我心的感觉,放眼看去,眼前的千山万水已不再是原来的千山万水了!

  五、胜义的心

  现在我们来谈另一个问题:「那朵『实物的花』在哪里呢?」虽然眼前的一朵花、一张纸是我们「视觉经验的一朵花、一张纸」,但这并不表示异中有同的「实物花与纸」不存在;「实物的花与纸」也是我们生活经验的归纳,是我们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影响的基础啊!

  你看,眼前的一朵莲花每个人来看都是莲花,我们把它拿走,别人就看不见;我们在眼前的这张纸上写字,人人都看得见──那么眼前的这朵花、这张纸不是「异中有同」的共业呈现又是什么?「眼前的一朵花一张纸」既是同中有异的「视觉经验的花和纸」,又是异中有同的「实物花与纸」,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其实「视觉经验的花」与「实物的花」的分别是人推想出来的;「视觉经验的花」属于「心灵」,「实物的花」属于「物质」,也是世人二分法分别的结果,它们本来不见得就可以这样断然划分啊!眼前的一朵花既是「视觉经验的花」又是「实物的花」,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可分;这也就是说「心」与「物」本来就是不可分别的啊!「心」与「物」既然不可分,又叫什么「心」和「物」?这是随俗的称法,又称俗义的「心」和「物」。

  在佛法里,俗义的「物」名之「尘境」,指山河大地、声音、颜色……等有形有相的外境;而分别这些「尘境」的心念则是俗义的「心」,亦名之为「六尘缘影」,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妄想、妄念分别皆属之。俗义的「心」和「物」所共有的特色是,它们都是生灭无常的:一切物质(尘境)必经成、住、坏、空,是无常迅速、剎那不住的;一切心念(尘影)也必经生、住、异、灭,也是无常迅速、剎那不住的。佛法所要讲的心是「胜义的心」,是「菩提心」,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是俗义「心」和「物」的根本。俗义的「心」和「物」是可以被知、被分别的,「胜义的心」是这能知、能分别的根本,它的特色就是「不能被知、被分别」。(详细讨论请参阅本论文集中梁乃崇教授的论文《无分别与对称性》)

  《圆觉经》第一品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以六尘缘影为心的就是迷人!佛经上常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里的心,指的就是「胜义的心」而非六尘缘影的妄心。由于胜义的心不能被知、被分别的特色,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生」,也没有所谓「灭」,只能勉强用「不生不灭」来形容它。其实它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用思维来分辨,所以佛经上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有身体力行、实修亲证才有意义。

  《楞严经》里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尝试了七种回答:「『如是识心,实居身内』、『悟知我心,实居身外』……。」释迦牟尼佛都说是:「无有是处」。因为释迦佛要问的是「胜义的心」,不是那些「被知、被分别、被展现」的尘影、尘境,那些俗义的「心」和「物」;而阿难尊者的回答都落在俗义的「心」和「物」上,所以释迦佛会说:「无有是处」。在《楞严经》里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地开示阿难尊者说: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离开前尘(俗义的心、物)有分别性,才是你真正的心。如果分别性离尘(俗义的心、物)无体,那都属前尘,只是分别影事罢了,都不是「胜义的心」!

  佛法教人修行有一心三观的方法,三观合起来讲是「如实观」,分开来讲是「假观」、「空观」与「中观」三观。「假观」是教人把眼前一切有形有相的外境「看假」。「看假」并不是这些东西你明明觉得是真实的,却自欺欺人地说成「假」。所谓「假」,是指如实地去体察有形有相的外境时的感觉。比如前面反省时所感受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感觉,当有了这种感觉,对一切外境就不会如原先那么地执着,那么地当「真」,而向外抓取的心也就会逐渐地减弱。「空观」是我们如实地去体察无形无相的心念时的感觉。当我们去追究心念源头时,就会有一种「空」的感觉;也就是觉知心念是「被知」、「被现」的,都属前尘影事,是《圆觉经》所谓的「六尘缘影」。「中观」则是不偏于两边,将尘境、心念打成一片,空有圆融,空有双超!我们实际修行之道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去体察有形尘相的「假」,无形心念的「空」,使自己于外不执取于尘相,于内不执着于心念,心灵越来越清净。而当妄心息灭时,就是胜义真心显现的时候了!《圆觉经》所谓:「幻灭灭故,非幻不灭」,禅宗亦云:「但求息妄,更莫觅真。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是也!

  六、结语

  透过了这番反省,我们发现「心」和「物」是不可分别的,眼前的山河大地虽是吾人「心」之所现,但也不离「物质世界」。所谓的「物质世界」与我们的「心」实在是息息相关、无法分别的。这种息息相关为我们对这世界的理解开展了极大的空间,例如对近年常见到的大陆人体特异功能的报导,即可提供经验上与理论上的基础;为一些所谓的「不可能」带来了「可能」的契机!

  

《我对「看」的反省(陈昌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