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现象界看空性的展现(陈国镇)

  

从现象界看空性的展现

  

陈国镇

  

现象不离认知

  

摄认知现空性

  摘要:

  天地森罗万象经由科学的探索,使我们逐渐了解其潜藏的规律;借着这些规律,可以将看似不相干的现象贯串起来,形成各类现象的通性。而通性在佛学中,即空性的局部展现。不同限制产生不同的空性特质,衍生不同的现象,因此从现象界看空性,「空」其实并非空洞或虚无,而是一切现象的基础性质;又从空性看现象界,则「空」能开创现象界无穷的生机,这就是「色空不二」的意义。在近代自然科学中,量子力学之哲学观对现象本体所秉持的态度,除主客对立尚存外,颇有佛法不即不离的中观性质。从这里可了解科学的量度,系我们对空性采取限制所得到的回应:基于这些回应,才有所谓的认知,而建立我们的宇宙观。

  一、绪言

  佛教是人类追求生命的圆满所努力的途径,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过去主要在亚洲传播,现在已经传到世界其他地方。科学是人类探索现象的规范所努力的另一途径,它虽然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已,却对这个世界起了重大的影响,而且遍及全球。人类这两股巨流到底在那里遇合?有什么歧异?

  佛经大部份的文字在教人如何藉实修的自我提炼,以恢复生命的本质,解脱既存的障碍和痛苦,展现生命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它和自然科学的态度非常相似,都要藉实验以印证或理解现象的本源,两者都不是凭空的臆断,而是实证的结果。

  佛经是前人实际修持的方法、经验和运用的总汇集,所以佛经是用来验证我们修持的心得,而不单是供人阅读的文字。佛学研究经典中的义理,必须有实修的印证为凭,才可能正确地深入佛法的真谛。

  二、现象可以感动人心

  禅宗在中国曾经辉煌过一段历史,也留下许多生动而且发人深省的故事和公案。从这些史料里可以发现,有很多修行人是突然被现象所感动而幡然开悟的,从此进入了佛法浩瀚的天地里,成为拥有生命全部主宰权的人。可是我们要问:修行人为什么能触景开悟?悟到什么?现象界有佛法的空性吗?又在哪里?怎样认知?

  受禅宗风气的熏陶,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生活曾有过高远的意境,例如禅宗文学的名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李白的《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都在描写自然界的山光水色和万物的生趣,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开阖自如的禅机,处处给人辽阔灵慧、恬然自适的气息。

  修行人一旦开悟,就如某位尼师说道:「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其他悟道的人也说出「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会心语。

  从这些修行人禅味盎然的开悟畅言中,我们猜测现象界可能具有某种素质可以使人体察而悟道,实际上如何体察呢?这正是个人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主题。

  三、认知的心理

  要了解现象何以能令人开悟,全看我们如何认知。当我们对任何物体或现象有所谓「认知」时,是先从对象上获取有限的讯息,然后在心里整合成一种整体的感觉。这样的认知包含几种性质:(一)从有限的对象讯息合成浑然如一的性质,即将对象定性。(二)认知的感觉等于现象的性质,不能分割成独立的东西。(三)能据此认知作推测,因为认知心理已将可计数的讯息化作不可计数的性质,所以能作内插或外插的推测。(四)认知的感觉会受意向的左右,即现象能随心意而转。(五)有认知时,即心受到局限,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心。为了明了上列五种认知心理的性质,可藉后面几张图来体会。图(一)是什么?

  

  

图(一)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图(一)是一个英文字母『S』和一匹奔跳的马」。您认为您的答案正确吗?而图(二)又是什么?大家可能更有信心,立刻会回答:「图(二)是一个儿童的头像和一只可爱的小狗」。您真的相信就是这样子吗?也许这样问您还是一头雾水,不妨让我们先看图(三)的(a)部份。您又看到了什么?

  

  

图(二)

  也许有些人会答:「看到三个角和三个有缺口的圆」;又有些人却看到「平面上有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圆分别放在三边外,另有一个像白纸剪成的正三角形,覆盖在前二者上面」。

  

  

图(三)

  其实无论您看到的是哪一种,都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您要知道,看法的变动会导致所见现象有差别。图(三)(a)部份的第一种看法是依据图形占有空间的形式而认知,可以称为「如见」,即如其然的看法,也是比较不作意的看法。第二种看法是见者根据原始图形起了造作的心意,创造了他的心象图形。这种看法可以称作「缘见」,即夤缘攀附所得之见,虽然看到了自己的心象,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就图(三)(a)而言,它仅是纸上的几个图样,完全没有「缘见」所「认为」的东西,尤其是认为覆盖的白三角形,根本是虚妄的想象,是持这种看法的人虚构出来的,它必须依赖其余图形的陪衬才能烘托出来,自己不能独立存在。其实第一种看法也不是真正的「如见」,会说它是三个角和三个缺口圆,实际上这样的认知也用了「缘见」,因为任何层次之所见皆是概象,亦即免不了人心作意所得的心象,不是佛法彻见究竟的「如见」。在万般所见皆是「缘见」的认知下所得的色尘,虽然繁简有别,但终究可以感觉到必须有不作意的「如见」,作为万有的根基。图(三)(b)也可以如此返观。

  我们再回到图(一)与图(二),当你看见英文字母S、马、儿童和小狗,而不是看见点的各种分布,这就是看见自己的心象,是「缘见」而不是「如见」。事实上点的分布只是陪衬,看到的东西已超越了点本身。这样的看法完全俱备前述认知的五个性质,可将对象予以类化和简化,能减轻认知心理的负荷,使认知的组织力强化,掌握对象的能力增加,这也是教育或学习措施所渴望达到的功能。

  常人的认知更是缘上攀缘、错综复杂,以致看不清楚头绪,辗转纠葛,迷不知返。禅修者总是先要藉渐修的琢磨,将各种缘见磨灭,逐步逼近「如见」,才能在一言半语或棒喝声中顿入「如见」的境地。因此禅门许多师徒对答的公案,常令一般人不知所云,其实绝大部份的公案之谜,必须徒弟返回到认知的出发点,才能藉师父点化之力豁然解悟。但是「缘见」并非不能证道,只是路途遥远,难计里程,非一蹴可几。若「缘见」能赅摄万有,则此「缘见」必须现其能见之主人翁,故与「如见」也就无可分别了。自然科学是循「缘见」以求证真的方向,佛法则是循「如见」而证道,方向迥异,归元无别。

  佛法将认知的心称为「识心」,是受「认定」禁锢的心,是有名相为牢的心,不是佛法所要回归的无住本心。佛法所谓「本心」是指「认知的主人翁」,是「知觉者」而不是「知觉」,更不是「被知的对象」。严谨地说,「知觉者」无可名状,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无论怎么说「知觉者」,必然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在不能不说时,必须有一名相以为表志,佛法就勉强称之为「佛性」、「自性」、「法性」、「本心」、「空性」、「真如」、「实相」、「清净身」等等。然而无论用那个名词,皆不可顾名思义,必须要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超越体会,才能契合佛法的真谛,体现「如见」或本心。

  前节所录写景和开悟的诗句,都属于「缘见」的表达,也是本心的空性以名相为媒介,所作成的文字表达。虽然如此,这些诗句所舒展的时空非常辽阔,能使品读者的心灵超脱环境的囿限,遨游在浩渺无际的天地里,恢复生命部份的生机。所以禅宗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生活,确实有赋予源头活水的贡献。下一示意图在说明本心或空性转化的层次:

  

空性(本心)

  

  

局限空性则为相

  

  

对现象的认知=现象的性质

  四、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

  理解现象最有轨迹可循者莫若自然科学,其中又以物理学最清晰,因此要从现象界看空性,选择自然科学的认知心路历程,可能是最佳的例子。

  自然科学家观察周围的现象,循着缘见的认知心理,认识现象。但是还多作了几个重要的认定:(一)自然现象可以被独立出来加以观察;(二)现象可以数量化;(三)界定基本量;(四)选用基本假设;(五)引用数学的逻辑推理;(六)推演的结论以设计的实验可印证其真伪。根据这些基本态度,逐渐构筑各层次如网如链的关系,而将许多现象的性质予以类化和提炼,成为简单的自然律,以贯串各种现象。

  检视这一连串的认定,会发现其中任何一环稍作改变,就可能会有不同的自然观。当大家的观点相似时,即成为当时自然科学的典范;直到新发现的现象够明确时,旧有典范才会被修改。这种由于取决不同所产生的现象差异,在抽象的假设推理层次里最容易发生。因为象随人意转,所以海森堡说:「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所见到的自然。」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数学扮…

《从现象界看空性的展现(陈国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