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象界看空性的展現
陳國鎮
現象不離認知
攝認知現空性
摘要:
天地森羅萬象經由科學的探索,使我們逐漸了解其潛藏的規律;借著這些規律,可以將看似不相幹的現象貫串起來,形成各類現象的通性。而通性在佛學中,即空性的局部展現。不同限製産生不同的空性特質,衍生不同的現象,因此從現象界看空性,「空」其實並非空洞或虛無,而是一切現象的基礎性質;又從空性看現象界,則「空」能開創現象界無窮的生機,這就是「色空不二」的意義。在近代自然科學中,量子力學之哲學觀對現象本體所秉持的態度,除主客對立尚存外,頗有佛法不即不離的中觀性質。從這裏可了解科學的量度,系我們對空性采取限製所得到的回應:基于這些回應,才有所謂的認知,而建立我們的宇宙觀。
一、緒言
佛教是人類追求生命的圓滿所努力的途徑,它有叁千多年的曆史,過去主要在亞洲傳播,現在已經傳到世界其他地方。科學是人類探索現象的規範所努力的另一途徑,它雖然只有叁、四百年的曆史而已,卻對這個世界起了重大的影響,而且遍及全球。人類這兩股巨流到底在那裏遇合?有什麼歧異?
佛經大部份的文字在教人如何藉實修的自我提煉,以恢複生命的本質,解脫既存的障礙和痛苦,展現生命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它和自然科學的態度非常相似,都要藉實驗以印證或理解現象的本源,兩者都不是憑空的臆斷,而是實證的結果。
佛經是前人實際修持的方法、經驗和運用的總彙集,所以佛經是用來驗證我們修持的心得,而不單是供人閱讀的文字。佛學研究經典中的義理,必須有實修的印證爲憑,才可能正確地深入佛法的真谛。
二、現象可以感動人心
禅宗在中國曾經輝煌過一段曆史,也留下許多生動而且發人深省的故事和公案。從這些史料裏可以發現,有很多修行人是突然被現象所感動而幡然開悟的,從此進入了佛法浩瀚的天地裏,成爲擁有生命全部主宰權的人。可是我們要問:修行人爲什麼能觸景開悟?悟到什麼?現象界有佛法的空性嗎?又在哪裏?怎樣認知?
受禅宗風氣的熏陶,中國的文學、藝術和生活曾有過高遠的意境,例如禅宗文學的名句:「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李白的《下江陵》:「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都在描寫自然界的山光水色和萬物的生趣,但是字裏行間卻流露著開阖自如的禅機,處處給人遼闊靈慧、恬然自適的氣息。
修行人一旦開悟,就如某位尼師說道:「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其他悟道的人也說出「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會心語。
從這些修行人禅味盎然的開悟暢言中,我們猜測現象界可能具有某種素質可以使人體察而悟道,實際上如何體察呢?這正是個人在本文中所要闡述的主題。
叁、認知的心理
要了解現象何以能令人開悟,全看我們如何認知。當我們對任何物體或現象有所謂「認知」時,是先從對象上獲取有限的訊息,然後在心裏整合成一種整體的感覺。這樣的認知包含幾種性質:(一)從有限的對象訊息合成渾然如一的性質,即將對象定性。(二)認知的感覺等于現象的性質,不能分割成獨立的東西。(叁)能據此認知作推測,因爲認知心理已將可計數的訊息化作不可計數的性質,所以能作內插或外插的推測。(四)認知的感覺會受意向的左右,即現象能隨心意而轉。(五)有認知時,即心受到局限,而不是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心。爲了明了上列五種認知心理的性質,可藉後面幾張圖來體會。圖(一)是什麼?
圖(一)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回答:「圖(一)是一個英文字母『S』和一匹奔跳的馬」。您認爲您的答案正確嗎?而圖(二)又是什麼?大家可能更有信心,立刻會回答:「圖(二)是一個兒童的頭像和一只可愛的小狗」。您真的相信就是這樣子嗎?也許這樣問您還是一頭霧水,不妨讓我們先看圖(叁)的(a)部份。您又看到了什麼?
圖(二)
也許有些人會答:「看到叁個角和叁個有缺口的圓」;又有些人卻看到「平面上有一個等邊叁角形,叁個圓分別放在叁邊外,另有一個像白紙剪成的正叁角形,覆蓋在前二者上面」。
圖(叁)
其實無論您看到的是哪一種,都無所謂對與錯,重要的是您要知道,看法的變動會導致所見現象有差別。圖(叁)(a)部份的第一種看法是依據圖形占有空間的形式而認知,可以稱爲「如見」,即如其然的看法,也是比較不作意的看法。第二種看法是見者根據原始圖形起了造作的心意,創造了他的心象圖形。這種看法可以稱作「緣見」,即夤緣攀附所得之見,雖然看到了自己的心象,實際上並不一定存在。就圖(叁)(a)而言,它僅是紙上的幾個圖樣,完全沒有「緣見」所「認爲」的東西,尤其是認爲覆蓋的白叁角形,根本是虛妄的想象,是持這種看法的人虛構出來的,它必須依賴其余圖形的陪襯才能烘托出來,自己不能獨立存在。其實第一種看法也不是真正的「如見」,會說它是叁個角和叁個缺口圓,實際上這樣的認知也用了「緣見」,因爲任何層次之所見皆是概象,亦即免不了人心作意所得的心象,不是佛法徹見究竟的「如見」。在萬般所見皆是「緣見」的認知下所得的色塵,雖然繁簡有別,但終究可以感覺到必須有不作意的「如見」,作爲萬有的根基。圖(叁)(b)也可以如此返觀。
我們再回到圖(一)與圖(二),當你看見英文字母S、馬、兒童和小狗,而不是看見點的各種分布,這就是看見自己的心象,是「緣見」而不是「如見」。事實上點的分布只是陪襯,看到的東西已超越了點本身。這樣的看法完全俱備前述認知的五個性質,可將對象予以類化和簡化,能減輕認知心理的負荷,使認知的組織力強化,掌握對象的能力增加,這也是教育或學習措施所渴望達到的功能。
常人的認知更是緣上攀緣、錯綜複雜,以致看不清楚頭緒,輾轉糾葛,迷不知返。禅修者總是先要藉漸修的琢磨,將各種緣見磨滅,逐步逼近「如見」,才能在一言半語或棒喝聲中頓入「如見」的境地。因此禅門許多師徒對答的公案,常令一般人不知所雲,其實絕大部份的公案之謎,必須徒弟返回到認知的出發點,才能藉師父點化之力豁然解悟。但是「緣見」並非不能證道,只是路途遙遠,難計裏程,非一蹴可幾。若「緣見」能赅攝萬有,則此「緣見」必須現其能見之主人翁,故與「如見」也就無可分別了。自然科學是循「緣見」以求證真的方向,佛法則是循「如見」而證道,方向迥異,歸元無別。
佛法將認知的心稱爲「識心」,是受「認定」禁锢的心,是有名相爲牢的心,不是佛法所要回歸的無住本心。佛法所謂「本心」是指「認知的主人翁」,是「知覺者」而不是「知覺」,更不是「被知的對象」。嚴謹地說,「知覺者」無可名狀,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無論怎麼說「知覺者」,必然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所以然來。但是在不能不說時,必須有一名相以爲表志,佛法就勉強稱之爲「佛性」、「自性」、「法性」、「本心」、「空性」、「真如」、「實相」、「清淨身」等等。然而無論用那個名詞,皆不可顧名思義,必須要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超越體會,才能契合佛法的真谛,體現「如見」或本心。
前節所錄寫景和開悟的詩句,都屬于「緣見」的表達,也是本心的空性以名相爲媒介,所作成的文字表達。雖然如此,這些詩句所舒展的時空非常遼闊,能使品讀者的心靈超脫環境的囿限,遨遊在浩渺無際的天地裏,恢複生命部份的生機。所以禅宗對中國的文學、藝術和生活,確實有賦予源頭活水的貢獻。下一示意圖在說明本心或空性轉化的層次:
空性(本心)
↓
局限空性則爲相
↓
對現象的認知=現象的性質
四、自然科學的認知過程
理解現象最有軌迹可循者莫若自然科學,其中又以物理學最清晰,因此要從現象界看空性,選擇自然科學的認知心路曆程,可能是最佳的例子。
自然科學家觀察周圍的現象,循著緣見的認知心理,認識現象。但是還多作了幾個重要的認定:(一)自然現象可以被獨立出來加以觀察;(二)現象可以數量化;(叁)界定基本量;(四)選用基本假設;(五)引用數學的邏輯推理;(六)推演的結論以設計的實驗可印證其真僞。根據這些基本態度,逐漸構築各層次如網如鏈的關系,而將許多現象的性質予以類化和提煉,成爲簡單的自然律,以貫串各種現象。
檢視這一連串的認定,會發現其中任何一環稍作改變,就可能會有不同的自然觀。當大家的觀點相似時,即成爲當時自然科學的典範;直到新發現的現象夠明確時,舊有典範才會被修改。這種由于取決不同所産生的現象差異,在抽象的假設推理層次裏最容易發生。因爲象隨人意轉,所以海森堡說:「我們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所見到的自然。」
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數學扮…
《從現象界看空性的展現(陳國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