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P3

  ..续本文上一页在知道它是做拋物线的运动,但是你叫小孩子去看石头丢出去是怎么跑的,他们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告诉你。很多小孩子是认为这样子跑,然后这样子掉下来(比手势)。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子想?他们是根据心里的一种假设,然后去看这件事情,也就是他们所看到的事实上是自已所想的,有太多太多这样子的情况,所以我说这个假设跟公设是人在思想的时候一个原始、很基本的方法与工具。如果说没有假设、没有舒,然后要去想一个东西,那么你要从何想起?无法想,无法做比较,无法推论啊,所以你一定要有假设和公设,对不对?

  

答:对。

  

问:但是根据我们现在物理学的发展,我们不能执着在一个假设、一个公设上头,然后就认为它永远是对的。我们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都是因为我们去改变、修正原来的假设,所以就能够发展出新的理论来,对不对?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讲,学术、学问这个东西,事实上不是无所住,它是慢慢在变的,并不是永远固定在那个地方,对不对?我们是学物理的,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上面这句话(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我把它解释成:时时不断地改变不同的假设去看一件事情的话,就可以使我对这件事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更进一层的了解,而不是说根本不要假设、不要公设,那我要如何去想呢?我这个心都散掉了,没办法想。一定是在某一个时间,你想应该是什么什么,然后根据这个去想。那时候你会说:唔!那我换一个角度来想想看,对不对?这样的话,我就能够产生不同的了解啊!这是我粗浅的看法。

  

答:好!很好!当然,实际的状况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像我刚才所讲的做到「无所住」,而是不停地换不同的「住」的状况,换不同的公设、假设,一直在换。刚才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师大物理系黄湘武教授。他所提出来的确实是科学的、物理的做法,而佛学却不是这的,它是要超越出来,就是不要公设、假设。修行人会有你所提的那个问题,但他一不要的时候,而且真的做到的话,所有人类的公设、假设他全部都不要,都能够撇开,那种情况就叫做「成道」。至少成一个什么道呢?至少可成罗汉道,就是超出了三界。所谓「超出三界」,就是脱离了这个世界,就是已经从这个世界脱离开了。当然他要回头进入这个世界的话,又要去用这些公设、假设,也就是这个世界的人用了么样的公设、假设,他也要用同样的公设、假设。虽然不需要跟大家完全一样,但是至少要有相当程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要有相当的共业,他才能够进到这个世界来;不然,他进不来。那么这时候他还能不能够保持无所住呢?还是能够!真正能做到的人可以保持他心里面的无所住,但是又可以小小地运用一下一般人的公设、假设,而进入众生的世界里来。

  

问:根据您这么讲,会不会这两种东西其实是两种思考的方式?

  

答:也可以这么说。

  

问:这或许就是现在大家谈的什么左脑、右脑的问题。就是说「有所住而生心」其实就是所谓的解析的想法,也就是Analy-ticThinking,对不对?至于「无所住而生心」呢,我们称它为一种「悟」、一种顿悟,英文叫做HolisticCapture,会不会是这样子的意思?因为我觉得也有可能。我们常常想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我假定是这样,然后就是这样,事实上不一定的。我有时候坐在那边打打盹啊、睡个觉啊,还是上厕所的时候,唉!就有个答案出来了,是有这个可能。「无所住」是不是有点悟?就是说我什么都不要,突然间就有一个东西出来:「而生其心」,对不对?我不必根据什么来想什么,对不对?这好像也说得通,好像是很多创造。他们说什么假设、什么公设,事实上都是一种验证,属后半部,是验证的方法;真正的创造却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蹦出来的,突然蹦出来的。蹦出来以后,再用这个假设、公设去验证,说这个有道理,那个没道理,但是最原始的那个想法很可能是「无所住」的方式出来的也不一定啊!会不会是这样的?

  

答:有一点可能。我想这样子讲好了,其实「无所住」跟我昨天所讲的「知觉者」这一部分是有关连的。昨天我讲的那个「知觉者」是论证的,说「知觉者」一定存在,大家也接受这个论证。所以那个「知觉者」不是被假设的,而是给我论证、推论出「他」一定存在,但是推论不会给大家实际的感受。如果你能够实际上体会到、悟到这个「知觉者」,或者是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你就知道怎么去做这个「无所住」。这也是刚才你要问的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够做。

  

问:我想问一个有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跟公设和假设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证道的时候,他怎么发现到自已这个时候已经无所住了?因为当时并没有一个衡量的工具说这个时候才叫做「无所住」,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有所住」。他是怎么感觉到的?假设说他的无所住是最原始、最美好的,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公设和假设的污染,就应该叫做「无所住」,那我们能不能证明那些原始人已经很快乐,已经是应无所住了。第三就是说.....

  

答:好,请你一个一个问,好不好?原始人可能比较靠近「无所住」,但是绝对放进了很多的公设或假设。因为只要是人的话,就已经放进了非常多的公设或假设。佛法不这么讲,而说你一定有很多共业和别业,或者是「同分妄见」这类的东西装入了很多。当然原始人跟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人比较,他们的社会比较单纯,所以被污染的可能少一点,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只能说少一点。

  

问: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感觉他已经成了道,得了无住之心?

  

答: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做到了无所住,没有人教他,也没有一位老师告诉他:「你做对了。」那么他怎么知道那样子做就是对的?我们在经典可以看到当时有非常多的外道,释迦牟尼佛都去学过,也可以说他都去比较过了。后来他说只有他是对的,别人都走错路了。现在你要问的就是说:他怎么知道自已走的路是对的?我们也可以说他会不会是卖花的说花香?会不会有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洲诉你、证明给你看他当时有一个什么办法,而那样子就是对的;我只能够依我自已的经验告诉你,当你走到那一步的时候,你确实会知道自已是对的,并不是说自已迷迷糊糊不知道,是知道的。

  

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这个问题里面我又衍生了一个问题出来。我们现在有天主教、有基督教、有回教,甚至道教里面还有很多个人神秘的感觉。可是就以老师来讲的话,当你做到那一步,就可以感觉那是对的。可是天主教、其他宗教也都认为自已那种感觉是对的,有些邪魔外道也认为自已的感觉是对的。因此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就产生了这个问题。完全用感觉的话,可能各人品味不一样,大家都认为自已是对的,那最后大家也都不对了。我们又认为只有佛法是真理,它跟别人不同,有差别。那到底它对在哪里?因此这个路就愈走愈乱,便缠在这里了。

  

答:说起来,其他的这些说法,譬如说我们讲它是邪魔外道也好,什么其他的宗教也好,他们是不是对的?或者是只有佛法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实际上我自已不愿意这样子来二分,在我的看法里面,其他每一种宗教都有它对的地方,也都有它的缺点。就以科学来讲,它有它对的地方,也有它的价值所在;其他的宗教也都有它们自已的价值,有其对的地方──但们都会落在某一个特性里面、某一个状况之下。佛学所以口气比较大一点,是因为当佛一懂的时候,就把这一切都看清楚了──他对每一种宗教的特性、每一种宗教的功能,它们有些什么地方偏了一点,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都会很清楚地了解。当你对其他的宗教有了整体的了解的时候,你对自已的东西是不是最好的,心里会很明白,不会不清楚。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在吹牛?事实上佛学是一个很公开的园地,它是不是吹牛,你去实践看看!当你做到的时候,你再说他是吹牛。我在这里可以多补述一下,佛法里面修行的过程叫做「悟、修、持、证」,所以这些东西到最后是要证的。比较深一点的是「悟、修、持、证」的程序,浅的话是「信、愿、行」。浅的佛法先要你相信,然后要发愿,还要去实践,它告诉你的程序是这样的。那深的佛法就告诉你要「悟、修、持、证」。你要真的悟了以后,才能够真正的修;如果没有悟,那你所修的是在「信、愿、行」这边。开头对佛法完全不了解的话,你根本不会相信,当然也就不会做、去实践。所以开始时佛希望你有信心,并且希望你愿意这样子做,如果你肯去实践,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开悟。所谓「悟」就是懂,懂什么?就是懂「本来面目」。懂了以后,你就女去修。所谓「修」就是做实验,也就是所谓的「实践」。那「持」是什么呢?你不能了解像我们做科学实验的常会有一种情况,就是做成功了一次,以后又都做不成,但这是不行的;所以还要保持,也就是能够repeat,一直地保持。能够保持以后,你才能够达到所谓的「证」。那么这一证以后,你刚才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有了。所以他自已一定是很清楚的,没有问题的。说到这里,我也可以再补述一句话,你看看这个「悟、修、持、证」是不是我们做科学的程序?

  

问:我记得一般的说法是「信、解、行、证」,而不是「悟、修、持、证」。第二个问题就是第一关就要悟,这是属于难行道,在推广方面很难。最重要就是说,怎么知道是真的悟?还是假的悟?是大悟?还是小悟?谢谢。

  

答:确实是有很多的说法的。至于要怎么样子才晓得你是真悟了,还是假悟,这确实是一个困难,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证;而且即使是悟了,但是你只悟了一点,那算不算是真的,算不算彻底了,也还是有问题的。在这个地方,想要一悟就悟到底,那是很难的;但是要开始就有点悟,也不那么困难,我们还是有方法的。

  

问: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学佛要有所本,据我对经典的了解都是「信、解、行、证」,我很少看到说「悟、修、持、证」的。

  

答:不要以为「信、解、行、证」就好做,其实「信、解、行、证」祇不过把「信」这里多加了一个「解」字。你看这一串文字里,我只要在「信」这里加一个「解」,「信」里面包含要「解」,变成「信、解、愿、行」的话,是不是都包成含在里面?你说是「信、解、行、证」只不过你从「行」这里一下跳过去,从「行」马上就了「证」,也就是等于把「行」的意义包含了「悟、修、持」这么多步骤。事实上这些程序、这些说法,也没有办法说是我把它说得简单一点,做起来就会简单,这是没办法的。不管你怎么说做起来多么难,到底是多难容易,跟你说的方法的难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问:那样的说法是套教授的话,说这样是简单,那样子是难。事实上,「信」这个字信自、信他、信事、信理......,那是藕益大师讲的六个「信」。单单这六个「信」的「信自」已经讲到自已有一个佛性在里面,根本也是有相当程度的。所以我认为不是难易的问题,佛教比较不讲诤论,也就是不要有对立法。我觉得第一个我们谈佛法要有所本。第二就是不要太创造新的东西。名词不必要创造成那样子,道理可以讲得很现代化,名词是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里面发挥。我是有这种偏见啦,谢谢!

  

答:这个「悟、修、持、证」也不是我发明的,确实是有所本的,可能你没有看到。

  

问:我们回到《六祖坛经》。六祖所讲的偈子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后来五祖弘忍认为他悟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这个时候才算懂。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底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五祖认为惠能到后面这里才是真的懂?

  

答:六祖悟到「本来无一物」的时候,只是他懂了「本来面目」的空性;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是他已经会操纵,也就是说会运用这个空性,所以程度上差了很远。

  

陈国镇教授:

  

我想刚才这位生提的问题很好,而且我相信也有很多人会有这个问题。就是修到最后你怎么知道自已是对了呢?这是一个人人都想要验证的问题。但是我们一说验证,不知不觉就已经落在一个假设里面。你看看验证的心理,是不是要找个东西跟另一个对比,才知道它是对或者是错?譬如说你要知道自已是站在东边,还是西边,你一定要找个东西来比较。这种对立关系的验证,是一般我们习惯的验证方法。为什么你提了这个问题,而我非要补充回答不可呢?因为这个问题不解答,你永远做不到佛法的「证」。在佛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在现代的科学观里面叫做JolisticView,就是「整体观」,也就是你在悟证的时候,不是用对立的方式来验证,而是把你和被你验证的东西完全融为一体,那时候你所得到的无疑全知,又称为全智,就叫做「证」。所以在佛经里面不叫做「验证」,而叫做「实证」──如实地证明。这种证明就是被他证明的就是他自已;也就是没有办法分别彼此。若要这样比较、那样比较之后,才知道对错,那就不是实证,佛法中没有这种相互比较。所以你的心如果能从分析的习惯趋向整合的体会,你所得到的「证」,就是佛法所讲的「实证」。

  

梁乃崇教授:

  

谢谢陈教授。好,我想这个题材就讲到这里。因为时间不多,下面我们就请陈国镇教授讲「专题讨论」题目里面第四和第五个主题:《楞严经》中的「邻虚尘」与物理中的「基本粒子」,以及《楞严经》中的「质碍」与物理中的「惯性质量」。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